中國曲藝之鄉天門
天門市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曲藝大市,曲藝種類較多,音樂元素取材於民間小調,在民眾中廣為流傳,有深厚而牢固的民眾基礎。天沔小曲、天門漁鼓、天門歌腔、天門說唱、三棒鼓、蓮花落、道情等音樂鏇律優美,曲調豐富,演唱不拘一格,富於變化。
中國曲藝之鄉南陽 1997年10月22日,中國曲藝家協會命名南陽市為“曲藝之鄉”。
中國曲藝之鄉東莞
東莞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曲藝人才層出不窮。主要有粵劇、粵曲、等傳統曲藝類型。粵劇曲藝在水鄉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尤其是在道滘、麻涌等鎮,各鎮都成立了粵劇曲藝協會,常年排練演出各類粵劇曲藝節目,創作了大量的優秀現代劇目,許多民眾創編的小粵劇目,如《彩菊回生記》、《情暖老人心》等還獲省、市創作、演出等多項金獎,為粵劇曲藝的繁榮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南國紅豆"在東莞煥發出無限生機,對我市的文化事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1999年道滘、麻涌兩鎮被中國曲協、文聯評為"中國曲藝之鄉",2000年5月道滘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光榮稱號。莞邑人將延續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創新求變,使東莞的曲藝之鄉的美譽流芳溢彩。
道滘人愛好粵劇、粵曲、木魚歌等,已有百餘年歷史,清末民初,每年用重金聘請省港大戲班來演神誕戲,龍船扒第一演大戲,成為歷史慣例。在粵劇曲藝的薰陶下,不少人學唱學演粵劇,成為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三十年代有“上手材”(葉棣材)五兄弟,吹打樂器一流,自立“五兄堂”,設館授徒,馳名廣州、新加坡。四十年代粵劇大老倌何非凡以《情僧偷到瀟湘館》一劇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場,打破劇目晚晚不同的慣例。文武雙全女花旦陳艷儂組成全女子戲班,名曰“美人威”,演出《劉金定斬四門》成名,提高女子的地位。抗日戰爭勝利後,年年請大戲班演出,學唱粵曲的人,在依村旁水的“涼棚”里,村頭的大榕樹下,在師傅的教授下,彈拉吹唱,練習粵曲,過春節時,麒麟引鳳表演,吸引了圍觀民眾,唱一曲《胡不歸》……,娛樂民眾,穿鄉過巷,大顯身手,娛樂大眾。建國以後,私人合股,建有新華戲院,請粵劇團來演出,道滘工會文工團、工會藝宣隊演出也很多。公社化時的文工團,劉蓮卿出類拔萃,被佛山粵劇團吸收為花旦,六十年代九曲女青年陳錦雲被紅線女招考為省粵劇學校學員,成為省粵劇團花旦。六十、七十年代,草織廠、造船廠工人宣傳隊演出《沙家浜》、《斷橋會》等粵劇,十分活躍。1980年道滘文化站組成道滘業餘粵劇團,1985年演出《胡不歸》、《盼君還》粵劇,獲東莞市文藝匯演一、二、三等獎。到了九十年代,道滘粵劇曲藝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階段。有業餘曲藝粵劇隊(社)十多個,1990年第三屆歌手大賽,參加者170人,共演出5場,觀眾達一萬多人。葉少興演出歌頌亞運會奪標的小粵劇《慶功酒》獲得1990年9月5日東莞市首屆《粵樂杯》的冠軍。招艮富獲亞軍,並代表東莞市參加“兩廣粵劇卡拉OK大賽”獲優秀獎。1992年創作粵劇《辣椒妹巧計勸家姑》獲東莞市二等獎。1995年演出《東莞放歌》獲市粵劇曲藝賽二等獎。1996年12月13日廣東省第二屆民眾戲劇花會,道滘鎮曲協根據真人真事,在省粵劇曲藝界專家潘邦臻、何篤忠等指導下,創作現代粵劇《彩菊回生記》宣傳救死扶傷、助人為善的美德,演出後引起轟動,獲省花會綜合金獎和創作金獎,《夫子店》獲銀獎。1997年演出小粵劇《斷機教子》獲東莞市家庭美德教育文藝匯演一等獎。同年11月10日在廣州市委禮堂演出《情暖老人心》榮獲廣東省思想道德建設戲劇小品大賽一等獎,省文化廳副廳長陳中秋觀看後對該劇評價很高,還勉勵道滘鎮多創作藝術精品,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多作貢獻。《情劇》於14晚在東莞市首屆藝術節匯報演出。11月22日、23日鎮宣傳辦、文衛辦、工會、婦聯、共青團聯合舉辦道滘鎮首屆粵曲大賽,72位參賽者,其中女選手23名,年齡最大的75歲,最小的8歲,邀請省市粵劇曲藝知名人士黃少梅、潘邦榛、蘇惠良、何篤忠、溫池等為評審,評出十大歌手。省曲藝協會主席黃少梅說:“這次鎮級比賽,達到這樣的水平,令人振奮。”省粵劇院著名編導何篤忠說:“道滘鎮將比賽辦得這么好,為振興傳統粵劇作出了貢獻。”東莞市戲曲協會會長溫池說:“這次比賽很有特色,老的有味,少的有朝氣,中年最為充實,令人大開眼界,‘粵劇之鄉’道滘當之無愧。”1998年春節全鎮12支曲藝(社)隊,下鄉上山巡迴演出100多場為廣大民眾歡度春節,濟川影劇院、蔡白、厚德管理區和馬洲村,請來廣州八和粵劇團、廣西玉林地區粵劇團,肇慶市廣寧粵劇團演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同年8月29日、30日省粵劇二團、小神鷹、吳國華、曹秀琴來道滘演出《霧鎖東宮十八年》和《情暖漢宮花》,12月19、20日舉辦道滘鎮樹文明“三風”(村風、民風、家風)暨紀念改革開放二十年粵劇粵曲文藝匯演,以廣東音樂《得勝令》大合奏拉開帷幕,多個曲藝隊,100多名曲藝員登場演奏,使數十位來自省、市的粵劇曲藝專家,領導幹部和千名觀眾看得如痴如醉。1998年12月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粵劇、曲藝之鄉”於1999年2月5日廣州廣軒大廈全省文化局長會議上頒獎。1999年春節13支曲藝(社)隊到村鎮巡迴演出,連續10多天,共演出200多場,觀眾達6萬人次,大大活躍城鄉文化。近年來時常到附近的洪梅、萬江、高埗、厚街、望牛墩、企石、虎門、長安等鎮村演出,還遠到番禺、順德、廣西北流等地演出。1999年8月19日全市第二屆業餘粵曲(劇)調演比賽,道滘文化站《水秀山青》一劇獲得演出、表演、唱腔設計、舞台美術設計、優秀導演等6個金獎和創作銀獎等獎項。並在市影劇院慶祝國慶五十周年及澳門回歸祖國晚會上演出,受到省粵劇院藝術指導,國家一級演員關國華、關青和省曲協副主席李時成、市曲協主席溫池的好評。11月28日中國曲協共同組織評審團,有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主席羅陽,中國曲協常務副主席劉蘭芳,副主席程永玲,中國曲協理事馮光鈺,中國曲協副秘書長常祥霖、王丹蕾、省曲協主席黃少梅,副主席李時成等人在市文化局、市曲協負責人陪同下觀看了道滘基層曲藝隊的即興表演,檢查鎮曲協的硬體設施建設,聽取曲藝發展的匯報,當晚觀看道滘粵劇曲藝匯報演出《抗洪頌》、《慶祝澳門回歸》、《水鄉巨變》等曲目,專家們通過認真檢查評審,全國文聯和曲協授予道滘鎮為“中國曲藝之鄉”的光榮稱號,29日晚在廣州市南方劇院舉行的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晚會上頒獎。榮譽面前再加勁,道滘曲藝發新枝。12月18日,以“慶澳門回歸,邁向新紀元”的粵曲新秀大賽,參賽者年齡36歲以下,最小的年僅7歲,有16個單位(隊)的36名新秀角逐出10名優勝者,“雛鳳新聲更動聽,曲藝之鄉有後人。”2000年春節,道滘鎮14個粵劇曲藝社(隊),服裝道具、樂器、燈光、音響一應俱全,大鑼大鼓,聲色俱全,送戲下鄉10多天,演出300多場,為宏揚粵劇曲藝而努力,使廣大民眾過一個愉快的春節。小河村邀請廣西柳州粵劇團,廣東省粵劇二團為民眾過足粵劇戲癮。道滘曲協受邀請參加市電視台“龍騰”2000年演出。2月18日律涌曲藝隊在濟川影劇院演出《搜書院》等5個折子戲,慶元宵節。3月馬嘶塘曲藝隊在濟川影劇院演出《柳毅傳書》等5個折子戲專場,也是全場觀眾爆滿。“五?一”國際勞動節,馬來西亞檳城曲藝團與鎮曲協聯合演出粵劇,受到好評。5月20日晚,澳門娛樂之友劇藝會與鎮曲協聯歡表演《望江亭》、《羅成寫書》、《秋江》等7個折子戲,與專業粵劇團相比並不遜色,道滘鎮“中國曲藝之鄉”迎來海內外粵劇愛好者之友。8月一連三晚順德市粵劇團由國家級演員蓋世芙、蔡玉姬主演《孤雁鳴十八秋》、《蘇東坡夢會朝雲》、《金花怒斬郡馬郎》,粵劇戲迷又過足戲癮。9月8日上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主席陳復森、市文化局長尹玉湘、東莞日報社長鍾劍輝、副社長葉澤駒、省曲藝家協會主席李時成,名譽主席黃少梅等省市文藝人士,與鎮委副書記黃貴洪一起掛上“中國曲藝之鄉”牌匾。連續兩晚由鎮曲協,九曲曲隊演出禁賭小粵劇《斬手指》、兩思教育小品《兩張借條》、《山鄉風雲》第三場、《白蛇傳之游湖》、《樓台會》、《大鬧廣昌隆》、《潘金蓮搓餅》等折子戲,省粵劇一團女演員陳錦雲(九曲人)、廣州粵劇團武生羅敏寧,我國著名粵劇曲藝表演藝術家彭熾權也上台作了精彩表演。10月13日晚,東莞市文化局和莞城曲協舉辦曲藝邀請賽,道滘曲協的粵曲表演唱《致富思源譜新篇》獲得金獎和創作獎、伴奏獎。10月26日律涌曲藝隊在影劇院作專場演出,10月29日澳門粵曲愛好者再訪道滘,聯歡演出。10月31日、11月1日鎮曲協到厚街雙崗村交流演出。11月17日九曲曲藝社到廣州市參加第三屆羊城國際粵劇節表演《大鬧廣昌隆》深得好評。200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道滘鎮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粵曲)的光榮稱號。
中國曲藝之鄉岳池
位於四川廣安的岳池風光秀麗,物華天寶,民間藝術源遠流長。高亭、平抬、高蹺、彩船、舞龍、耍獅等街頭民間文藝表演以及燈戲、曲藝、木偶、雜技、皮影等舞台表演藝術,不斷地為岳池的農家文化注入新的內涵。具有地方特色的“岳池燈戲”1988年曾到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領導、藝術家及首都觀眾的好評。張愛萍將軍揮毫題詞:“俚戲藝術繼承創新,移風易俗趣中育人”。民間藝人郭宗勛能一人手腳並用,操縱木偶,擊打全套川劇鑼鼓,伴奏、演出一台被單戲,堪稱四川一絕,曾為德國、日本友人專場演出。
“尋農家源、觀農家景、看農家戲、品農家宴、賞農家韻。”從2002年開始,岳池縣深度挖掘農家文化內涵,每兩年舉辦一屆岳池農家文化旅遊節,展示了農民狂歡節、曲藝競技場、發展大平台三個特點,成為獨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和對外交流的嶄新視窗,吸引大批客商和遊人前來投資興業及旅遊觀光。
記者現場看到,第四屆岳池農家文化旅遊節突出“走進中國曲藝之鄉、享受岳池農家之樂”主題,繼續專注於“中國農家樂之源”、“中國·四川十大名節”、“中國曲藝之鄉”、“中國農民的節日”、和“中國米粉之鄉”等岳池農家文化品牌,為廣大觀眾奉獻連場視覺盛宴,以此向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
中國曲藝之鄉樂亭
河北省的樂亭縣以樂亭大鼓而聲名遠播,由此也被中國曲藝界命名為“中國曲藝之鄉”。
作為中國北方主要曲種的樂亭大鼓,說唱結合,韻散相間,以獨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和自成體系而著稱,在以冀東為中心的廣大農村普遍盛行。樂亭大鼓在近四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將樂亭地域文化內涵寓於民眾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之中,對北京琴書、東北大鼓、唐劇等姊妹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較深的影響。是中國曲藝百花園中一束絢爛的藝術奇葩。
2006年,樂亭大鼓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樂亭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積極推動樂亭大鼓的繼承與發展,將樂亭大鼓的搶救、保護、繼承、創新、發展工作列入議事日程。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視,把樂亭大鼓事業的發展作為全縣文化發展戰略的大事來抓。二是政策上重點傾斜,組建專業演出團體,促進樂亭大鼓藝術的發展和繁榮。三是經濟上大力扶持,設立專項資金,對樂亭大鼓重點藝人、貢獻突出人員及藝術精品進行補貼和獎勵;2008年,樂亭大鼓傳承人張近平榮獲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樂亭大鼓》,成為研究樂亭大鼓的集大成作品。四是輿論上積極引導,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了全縣上下共謀樂亭大鼓發展的氛圍。由於措施得力,樂亭大鼓藝人情緒高漲,演出活動空前活躍。目前,全縣擁有專業及業餘樂亭大鼓藝人一百多名,每年在樂亭及周邊各縣完成營業性演出6000餘場,宣傳觀眾150多萬人次,演出收入近200萬元。
這縣博物館內專設樂亭大鼓展廳,將徵集到的樂亭大鼓原始資料,包括實物資料、文字資料、影像資料,以及與樂亭大鼓有關的各類文物,建立起完整的樂亭大鼓數據資料庫。籌資成立樂亭大鼓研究室,專門從事樂亭大鼓的整理、研究工作。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思路,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樂亭大鼓教學、賞析活動。建立了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研究機構,組織樂亭文化研究會、樂亭大鼓著名老藝人、從事民間藝術研究的自由撰稿人等,對普查中蒐集到的樂亭大鼓資料進行搶救性保護。目前,已蒐集文字資料55萬字,音像資料70小時。這縣在部分中國小開設民間藝術課程,開展樂亭大鼓普及教學,培養樂亭大鼓後備人才。2009年,樂亭籍企業家劉樹義個人融資成立了“樂亭縣桂雲文化聯誼中心”,與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合作,開辦樂亭大鼓專業,招收藝術素質好的學生,去年已輸送2名新生入校學習。
2006年,樂亭大鼓《警徽閃閃》在河北省匯演中獲得一等獎;樂亭大鼓《丁香情》在河北省第八屆燕趙群星獎評選中獲“群星獎”,並在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文化部聯合舉辦的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活動中獲銀獎;2007年,樂亭大鼓《小兩口分家》參加中國曲藝家協會、河南省文聯聯合舉辦的2007年河南寶豐馬街書會鼓曲唱曲邀請賽,榮獲二等獎,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欄目錄製節目並多次播放;2008年,以樂亭皮影、樂亭大鼓、評劇這三種藝術形式為載體的30集電視連續劇《京東三枝花》在北京懷柔“飛騰”影視基地拍攝完成,縣內11名戲曲曲藝演員參加了拍攝。
樂亭大鼓已成為樂亭百姓的一道文化大餐和樂亭的一張文化名片,同時也使樂亭縣成為全國地域文化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中國曲協領導、著名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姜昆出席掛牌儀式,並現場助興演出了評書《康熙買馬》、相聲《樂在其外》。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張近平、梅花獎獲得者徐荷英分別表演了樂亭大鼓《呂蒙正趕齋》、河北梆子《大登殿》選段,中國廣播藝術團、河北省藝術團的演員表演的現代歌舞也為掛牌儀式增添了喜慶氣氛。劉蘭芳、姜昆等曲協領導在樂亭期間還參觀了李大釗紀念館、博物館及桂雲文化聯誼中心,並和樂亭大鼓藝人進行了座談交流。
樂亭縣被“中國曲藝之鄉”,必將為樂亭大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機,將極大地促進樂亭縣文化事業特別是曲藝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