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童年聰慧沉毅,讀書勤苦,1901年考中秀才第二名。時值維新運動興起,科舉停廢,自以為身處窮鄉僻壤,囿於見聞,遂出外遊學,遍歷京、津及東北諸省,藉以開闊眼界,增強學識。當時人才奇缺,各級政府興辦學堂,明令急切,而文登僻處海隅,風氣閉塞,除縣城有一處農辦學堂外,鄉村沒有學校。他回鄉創辦學堂,與其弟培蘭、培藻,同村人商量,將村南“牧牛山”(屬公有)作學田,報請縣署備案,以學田200餘元租金為辦學經費。不料,引起地方舊勢力的反對和阻撓,並訴諸公堂。官司打到省城,省府判他勝訴,把該牧牛山斷給學校,並判明有關兩村學生皆可免費入學讀書。1905年,文登縣第一處鄉村學堂―“佃溪兩等國小”正式成立,有高級生一班,初級生兩班,共120多人。教員曲培藻等6人,多系同盟會成員,經常在課堂上宣講革命思想,抨擊時弊。他任堂長兼教務主任,並親自授課。循循善誘,造就宏多。終因慘澹經營,積勞成疾。辛亥革命時,他抱病與於春暄一起謀劃組織,為文登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之一。佃溪國小教師多有參加起義者。軍政分政府成立,公推他為陪審員。復辟勢力攻城,他因病行動不便,出城至城西北黃莊子,被封建勢力的“團練總局”鄉兵捕獲,慘死在亂棒之下。是辛亥革命文登59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