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本書是以培養青少年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為目的,啟發青少年批判思維的著作。作者以豐富翔實的資料和生動幽默的語言,擷取古今中外有關批判思維的著名事例,向讀者娓娓道來,為讀者展示了批判思維的無窮魅力和價值。同時針對當前學校教育存在的一些偏見和不足,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幫助學生樹立獨立思考的精神,對學生今後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書分成愛國情懷、教育教學、文學歷史、社會生活和科學實驗五個部分,共一百篇。
作品導讀
落花生與紅蘋果
《落花生》是現代著名作家許地山的名作,也是我國國小語文傳統課文之一。文中,作者通過“父親”的口吻告訴讀者:“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即分辯出來它有沒有果實,也必須挖起來才知道。”由此得出結論:“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這段文字托物寓意,深情讚美了落花生默默無聞,甘願奉獻,不圖虛名的品格,強調做人要做一個樸實無華,不重外表,實際有用的人。
不可否認,許地山倡導的這種精神,幾十年過去了,並未過時。當今社會上仍有無數人追求和實踐著這種人生價值觀和審美觀。當代活雷鋒郭照義就說:“人活著得乾點有用的事兒。幫助別人改變命運比啥都幸福。”這不是典型的“落花生”精神嗎?“落花生”的品格和精神不容否定是勿庸質疑的。
問題是,在文化和道德多元的當下,我們應如何看待“紅蘋果”的形象?蘋果又紅又甜,好吃又好看,它高掛枝頭,張揚自己,“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想做一個默默奉獻、樸實有用的“落花生”呢,還是做一個個性鮮明,“好看又好吃”的紅蘋果?
回答這個問題,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答案,在校園,風華正茂的中學生們相當一部分想成為一個“紅蘋果”。由於經濟條件的改善,他(她)們非常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髮型、衣著都非常講究,甚至有的非名牌不穿,千方百計將心儀的造型搬到自己身上。由此引發了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的矛盾。有些學校明確限制學生的髮型和著裝,有些老師將染髮的學生通報給家長,有些家長憤怒剃掉孩子的彩色頭髮,把他們的新潮褲子剪成碎片。而這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效果並不好,常常引起師生和父母子女間的衝突,使學生和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口服心不服,甚至公然對抗。據媒體報導,前幾年台北中學限制學生髮型舉行“公投”,學生抗議是“侵犯學生的人權”。
教育專家認為,在文化和道德多元的今天,上述現象都是正常的。解決和處理好這些問題,關鍵在於認真疏導,而不能僅靠壓服。一是要理解學生的“求美”之心。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除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外,求美心理是被列為第一位的。墨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說過:“食必事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追求美是人的固有心理,法國一位哲學者曾說過:“世上有一位令人困擾的女神,她的名字叫時髦。”因而,學生在髮型和衣著上個性和時尚一點,也不足為奇,更無必要予以強制。但過猶不及,一定不能過於越格,達到奇裝異服的地步。也有教育專家認為,學生追求時尚,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緩解學習的壓力和緊張的氣氛。二是要認識到,適當注意儀表,養成了習慣,也能為學習和事業加分。當前社會上公務員面試或其它面試,衣著得體,顯有品位者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印象分。在當前各行各業均激烈競爭的環境中,適當“包裝”一下自己也是必要的,因此,“落花生”固然好,“紅蘋果”也甚佳。
並無必要為了倡導“落花生”而排斥“紅蘋果”。要教育學生,無論外表如何,內在才是最重要的。引導學生認識到,時尚、時髦是多變的,刻意追趕也是趕不上的,追趕時尚就意味著永遠落在時尚的後面。講究時尚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積極主動地學好文化知識,做一個內外兼修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而不是一個外面光的“繡花枕頭”。這樣,將來才能成為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誰是第一
我國傳統教育是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教育部門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滿堂灌”的現象有所改變,但是仍然未完全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課堂上,依然是老師講學生聽,教師一個人在講台上唱獨角戲,至於學生聽懂了沒有,掌握到了什麼程度,學到了多少東西,就不得而知了。班級工作中,能放手讓學生自我管理的很少,班主任依然處在第一線上,班主任常常因班級工作的繁雜,再加上繁重的教學任務而感到疲憊不堪。學校其它活動中,學生依然圍著老師轉,連照一張宣傳照,往往也是老師位居中央,這樣本來就是主角的學生變成了配角。無怪乎曾有一位中學教師用《紅樓夢》中“賈府的茄子”來形容這一現狀,賈府中炒一盤茄子,要用10隻雞作配料,還能怪這道名菜在劉姥姥口裡沒吃出茄子的味來嗎?
毫無疑問,現代教育觀念是主張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的。你想,一所學校如果沒有學生,校長和教師也形同虛設,教育資源就會閒置,教育的平台絕不是自我表演的戲台,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就體現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觀,啟發學生多動腦,引導學生多動手,激勵和幫助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努力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職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個性,從而使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人。
其次,在學校管理中,更要發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把適合學生來做的事務放給學生來決定。近年,北京十一中學校長李希貴出版了《學生第一》的新著,書中的介紹使人深受啟發。學校食堂管理是個老大難問題,學生對一伙食飯菜不滿意從而張貼小字報的事屢見不鮮。而十一中的做法,就是把食堂交由誰來承包讓學生來決定,學生來制訂競標的方式方法,每學期末都安排全校學生投票,評價各餐飲公司的飯票質量,以獎優罰劣,並實行末位淘汰。學校的書店、廣告公司、咖啡館,校電視台、校報校刊、體育器材招投標等各項管理,學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從不同方面,使學生得到了鍛鍊,大大提升了自身能力。
再次,在學校活動中,要儘量擴大學生參與面,儘可能避免只有少數人參加。僅以開學典禮和運動會為例。每所學校都要舉行開學典禮,傳統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全校師生集合,領導講話學生聽,而北京十一中的開學典禮卻是形式多樣,別開生面。有的年份,先由每個學生寫一句讚美老師的話,然後挑出有代表性的由校長在大會上向師生宣讀,從而變成了師生關係融洽會;有的年份則把部分傑出校友請上主席台,然後通過大螢幕現場抽取幸運學生與校友結對子,面對面地交流,並互贈禮品,從而把開學典禮變成了樹立榜樣,激勵人生的教育會;還有的年份,在開學典禮上發放“開學護照”,開學典型又變成了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家校聯動的載體和平台。十一中的運動會,不是少數運動員在比賽大家坐在場邊看,而是全員參與,運動會成為了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筆者贊同“學生第一”的教育觀,並不是否認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在整個教育事業發展中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不容置疑。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沒有學生,教師將英雄將無用武之地,甚至要失業了,歸根到底,在學校中,學生還是第一位的。
作者簡介
李彬,1954年10月生,山東省郯城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現任山東省郯城第一中學校長。1973年入臨沂師專(現臨沂師院)中文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回郯城工作,先後任縣委宣傳部秘書、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縣教育局局長兼黨組書記等職務。2004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著有《雲捲雲舒集》《智慧的花朵》《智慧的奇葩》等。
基本信息
編 著: 李 彬
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 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雨 涵
封面設計:橡 樹
印 刷: 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 本: 880×1230mm1/32
字 數: 150千字
印 張: 8.15
版 次: 2013年6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13.00元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CHINA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文化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體育、文史、衛生、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圖書和各類學術專著,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社一貫秉承“弘揚民族文化,傳播中華文明”的辦社宗旨,始終致力於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傳播機構。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