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手術縫合線有歷史記載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當時使用的骨頭已經被被銀針取代,而用來縫合的絲綢和動物毛髮也被替換成人工合成材質。不過無論怎么變化,縫合線的功能都沒有變,那就是將身體的組織縫合到一起,幫助病人癒合。2016年,來自Tufts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發成功了一種“智慧型”縫合線,這種縫合線內置了納米感測器,可以通過無線的方式監測電子和微觀數據,在幫助人體組織癒合的同時,收集診斷數據。研究人員能夠利用這些縫合線監測生理參數和組織器官的健康,包括血壓、溫度等。
原理
新型縫線由棉花與合成纖維織物組成,為可導電的材料組成,棉花上有導電油墨,而縫線因為接觸了皮膚組織,結合其它材料,研究者們便可以利用塗層的縫線檢測到皮膚所受的壓力、溫度、pH值、血糖水平等。通過這些數據,醫生可以遠程判斷傷口的恢復情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數據支持移動端和PC端傳輸。
作用
這種智慧型縫合線能夠滿足一些特定的醫療功能,比如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縫合線來代替部分毛細血管的作用,感知PH值和葡萄糖含量,並且檢測溫度和物力壓力。同時縫合線還能創建“完成執行緒診斷平台”,讓不同的縫合線運輸的液體互相支持,而將感測器檢測額數據和結果同步到智慧型手機和電腦中。前景
研究者希望這些縫合線有可能被織入到骨科手術中,或者在外科手術中整合到組織的伸出,為傷口的癒合以及慢性疾病的治療提供寶貴的信息。
現階段而言,可植入裝置通常是二維的,即便是扁平形狀的也需要專門處理,且造價不菲。而這種基於縫線的設備可以用於外科植入、智慧型繃帶進行監測、或做成織物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