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牛調Song of cattle 4:07
2,舂米謠Tsuishine song 2:47
3,搖籃曲Lullaby 3:58
4,趕街歌To Market 2:12歌詞
(一)放牛調
(合唱)啊……(獨唱)太陽那個羅,出了那個山羅,趕起那個牛兒羅上了那個山坡坡,趕起那個牛兒羅上了那個山坡坡。(合唱)趕起個羅,牛兒個羅,趕起那個牛兒羅上了那個山坡坡。
(獨唱)山坡那個羅,青草那個多羅,樂得那個牛兒羅點著頭兒笑呵呵,樂得那個牛兒點頭兒笑呵呵。(合唱)樂得了羅,牛兒個羅,樂得牛兒點頭兒笑呵呵笑呵呵。
你吃那個羅,青草那個樂羅,我在那個一旁羅,唱起山那個歌歌,我在那一旁唱起了山歌歌。我在那個羅,一旁那個羅,我在一旁唱起那山歌歌,山歌歌。
(二重唱)我唱那個歌,你來那個合羅,歌兒那個唱出羅,未來那個好生活,歌兒那個唱出來未來的好生活。
(合唱)我唱歌,你來合,唱出未來好呀好生活,好生活。啊…… (二)舂米謠 約撒約,約撒約,約撒約,約撒約。
來!來!小弟弟呀小妹妹,大家一起來呀,大家一起舂米來呀嘿。今天為什麼舂米?晚上有客人要來。今天為什麼舂米?晚上有客人要來。什麼客人來?請你猜一猜,請你猜一猜。約撒約,約撒約。
來!來!小姐姐呀小哥哥,你們快快來呀,大家一起舂米來呀嘿。快把舂好的紫米,拌著糖水燒開。快把舂好的紫米,拌著糖水燒開。今晚中秋節,月亮公公來,月亮公公來。約撒約,約撒約。
彩門紮起來,戲台搭起來,米酒擺起來,你看那晚霞中,幕夜輕輕垂下來。哎……,垂下來,垂下來,帶著銀色的閃光,走過來呀。
木鼓敲起來,洞巴吹起來,舞蹈跳起來,你看那東山上,月亮公公走過來,哎……,走過來,走過來,帶著豐收的祝福呀,走過來呀,哎……來,走過來,走過來,帶著豐收的祝福呀,走過來。約撒約,約撒約……
(三)搖籃曲 雲兒雲兒天上飄,月兒月兒掛樹梢,鳥兒鳥兒不再叫,弟弟弟弟要睡覺。圓圓眼睛不眨了,長長睫毛不動了,紅紅臉蛋露微笑,你笑什麼我知道。
夢裡夢裡長大了,蹦蹦跳跳唱歌謠。你和阿姐在一道,背上書包上學校。雲兒雲兒天上飄,月兒月兒掛樹梢,鳥兒鳥兒不再叫,弟弟弟弟睡著了。 (四)趕街歌
(合唱)滿山的鮮花張開笑臉,引來了一群群花蝴蝶,我跟著阿爹穿過花叢,唱著那丁歌歌來敢街。叫賣的攤攤一排排呀,架上的東西一疊疊。趕街的人們背籮筐啊,串著那攤攤不停歇。買一塊花布做統裙,買一掛絲線繡筒裙。買一條圍巾肩上披,買一朵茶花頭上別。啊咿耶,耶!
(獨唱)阿哥問我上街買什麼,啊咿耶,我要買張金孔雀,帶回家裡門上貼,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銀果滿山結。耶,家家過上好日月。(合唱)阿哥問我上街買什麼,啊咿耶,我要買張金孔雀,帶回家裡門上貼,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銀果滿山結,家家過上好日月。(合唱)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銀果滿山結。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銀果滿山結。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銀果滿山結。耶,家家過上好日月,家家過上好日月。耶!
(合唱)滿山的鮮花張開笑臉,引來了一群群花蝴蝶,我跟著阿爹穿過花叢,唱著那丁歌歌來敢街。叫賣的攤攤一排排呀,架上的東西一疊疊。趕街的人們背籮筐啊,串著那攤攤不停歇。歡樂的笑聲伴音樂,滿載的人們多喜悅。啊咿耶,耶!啊咿耶。
鮑元愷 原載《天津音訊》1982年第二期
(一)
1980年冬,我隨音協天津分會赴滇創作組到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深入生活。那裡氣候溫暖,景色秀麗,人民勤勞勇敢,民歌豐富多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聲合唱套曲《景頗童謠》就是以我在當地聽到的景頗族民歌為基礎而創作的。
景頗族居住在地處中緬邊界的雲南德宏地區,分“大山”、“小山”(又叫“載瓦”)、“茶山”和“朗蘇”等支系。景頗族大部分住在山上,而傣族則住在“壩子”(即小塊平原)。這兩個民族雖同屬於馬來支語系,又居住在同一地區,但在語言、服飾、生活習慣以及民族性格上卻有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反映在民歌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傣族民歌偏於委婉、細膩,景頗族民歌則比較粗礦、爽朗。總的說來,在調式、旋律和節奏上,景頗族民歌顯得更豐富些。景頗族人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唱歌跳舞,婚喪嫁娶、蓋房遷居、播種收穫等,都要唱一唱、跳一跳。他們還有自己的歌舞節日,大山支系稱為“木腦”,小山支系稱為“縱歌”(都是音譯)。1979年4月,曾在隴川舉行過一次空前規模的不同支系的景頗族歌舞盛會,曰:木腦縱歌。我們因為來不逢時,所以只好以耳代目,聽了聽錄音,藉聲音領略一下當時的盛況。
景頗族的不同支系的民歌,風格上有很大區別,以至同一類歌曲的襯語都不同。例如在“木腦縱歌”中,大山支系常用襯語是“歐萬”和“歐然”,小山支系的常用襯語是“揚歐”和“揚歐依”。這些是和不同支系間的語言差別有直接關係的。
景頗族的民間樂器也很豐富,傳統的樂器有笛子、洞巴、商蓽、三弦、吐良、木鼓、�鑼等等。由於他們跨界而居,出入國境又較為自由,經過緬甸傳來的歐洲民間樂器風笛和吉他早已加入了景頗族的民間樂隊。在瑞麗縣,我們請一位景頗族老藝人奏洞巴,他要求我用吉他為他伴奏。當時,我們都覺得很新鮮,後來才知道,吉他在那裡已經是“民族樂器”了。
我們在當地,直接聽到和通過錄音聽到的景頗民歌是很豐富的。以景頗族民歌為基礎,以景頗族少年兒童的生活為素材,創作一部童聲合唱套曲的想法逐步形成。在歸途中,我和詞作者張俊趁感受鮮明,一鼓作氣,勾勒了這部套曲的輪廓。
(二)
《景頗童謠》由四曲組成。這四曲的旋律都是根據景頗民歌加工、連綴而成的,不過加工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實際上已經屬於重新創作了。 第一曲:放牛調
在到德宏地區之前,在昆明的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招待所,我們認識了一位在那裡工作的景頗姑娘。她給我們唱了很多歌,其中有一首景頗族民歌改編歌曲,旋律非常優美,並且還有著別致的調式交替,給我的印象很深。後來,在德宏地區,我又聽到了這首歌的原型民歌《凹拐調》,感到很有特點,就把它記了下來。創作《放牛調》的時候,我保留了《凹拐調》在調式交替和骨幹音調方面的特徵,在節奏上變化得更寬廣,更具山歌特點,同時又加上了結構上的擴展和補充。
第二曲:舂米謠
舂米號子是景頗人民舂米時唱的一種勞動歌曲,雖然現在多數地區已經不再使用石臼來舂米,。但舂米號子和舂米舞作為一種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仍然保留在民歌和民間舞蹈中。
景頗族的舂米號子有很多種曲調。我選擇了一首大山支系的“舂米歌”作為基礎,吸收了相同調式的其他一些民歌的音調,加以綜合發展而成・其中,除了一句是原封不動地移用了一首景頗族老歌手給我們唱的舞蹈歌曲的首句以外,其它音調都來源於那一首舂米號子。在結構上,我保留了原來那首舂米號子對稱的上下句結構,並且每個下句都結束在主音Re上的特點。在音調上,前半部分大多是保留或基本保留原型的。後半部分則做了一些發展。當然,這裡的發展都是以保留原來的音調特徵為前提的。
第三曲:搖籃曲
和第二曲一樣,這一曲也是從相同內容的民歌中取材的。不同的是,這一首搖籃曲是在廣泛吸收景頗民間搖籃曲的基礎上重新創作的,只是在節奏上、調式上(多為羽調式和商調式和音調上(以下行四度為主)保留了一些特徵。
第四曲:趕街歌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不僅受景頗族)地區,趕街,不僅是一種民間貿易方式,同時也是人們聚會的方式,常帶有一種節日色彩。
這首趕街歌,吸收了兩種景頗民歌,一種叫做“玎歌歌”,這是從傈僳族傳到景頗族而又得到新發展的一種舞蹈歌曲。它的情緒歡快,節奏鮮明,是景頗人在節日裡常唱的一種歌。“玎歌歌”有很多種曲調。我選擇了一首商調式的歡快旋律作為主要素材幾乎原封不動地用進了《趕街歌》,並以這個音調為核心,發展出了整個A段。同時,把調式改成了徵調式。
B段帶有敘述性,採用了與A段同主音的羽調式。這裡引用了敘事型歌油《麻占》的曲凋。由於《趕街歌》的首尾部分都是徵調式的,所以,在中段引用羽調式的《麻占》的時候,我刪去了其中向徵調式交替的音調,使其調式更單純,與兩端的對比也就更鮮明了。
在創作中,採用民間音樂素材的方法很多,這四首歌就是四種不同的方式。當然,由於題材的要求,這些都還大致保持了原來景頗民歌的風貌。
(三)
《景頗童謠》是一種風俗畫似的構思。四段音樂,表現了景頗族少年兒童生活的不同側面。結構上的對比,一方面靠速度和節奏,一方面靠調式。全曲四段的主音都是E,
但通過同主音不同調式的對比――首、尾兩段是E徵調式,第二段是E商調式,第三段是E羽調式――構成了既有對比又有統一的整體。景頗族民歌的豐富調式給這部套曲的調式色彩提供了變化的多種可能性。此外,在內容上,一、三段表現的是個體活動,二、四兩段表現的是群體活動,這樣的相間,也造成了意境上的對比。在風格上,第一段是寬廣舒展的山歌,第二段是詼諧樂觀的勞動歌曲,第二段是安謐寧靜的搖籃曲,第四段是歡騰熱烈的舞曲,四段音樂,像畫面不同的四扇屏風畫。
童聲合唱由於音域窄、音色單一,在表現力上受到一些限制。但其純真甜美的音色,又使它具備一種獨特的魅力。我在創作中,努力把混聲合唱的一些寫作技巧用到童聲合唱中,豐富其表現力,同時,在必要時,通過管弦樂伴奏,彌補其在音域上和音色上的不足。《放牛調》一曲的首尾,我吸收了拉索的合唱曲《回聲》中的力度對比手法,以造成山谷空蕩回聲的效果。在《舂米謠》、《趕街歌》的合唱中插入對唱、二重唱唱和獨唱,以圖音色上的變化。《搖籃曲》一段,作為無伴奏會唱則採用了更豐富的合唱寫作技法,其中,用鼻音哼唱的三聲部和聲背景為渲染寧靜月夜的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和聲方面,《景頗童謠》從旋律風格出發,在伴奏部分廣泛地採用了帶有調式交替變音的和弦和非三度結構和弦。在配器上,也努力探索一些富於民族色彩的織體和組合方法,如《舂米謠》中用鋼琴和木管的高音區斷奏音模擬景頗族少女服飾上的金屬飾品撞擊聲,用雙簧管的低音區模仿洞巴的音色,用雙簧管和單簧管帶裝飾的持續音加上小提琴撥奏模擬風笛和蘆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