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景星鄉位於墨江縣西部,距縣城75公里,國土總面積439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19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783戶,人口22727人,其中農業戶4476戶、21915人;哈尼族、傣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漢族等8個民族雜居,少數民族占全鄉總人口的75%,哈尼族占總人口的54%,布朗族人口2553人,占總人口的11.2%;人民民眾自然生存生產生活條件惡劣,村村寨寨分布在阿墨江、把邊江兩江之間的哀牢山支系連綿起伏的大山之中,垂直氣候顯著,海拔最高2111.5米、最低747米,森林覆蓋率56.2%。以農業生產為主,有耕地面積51588畝,其中水田5835畝,乾田4306畝,旱地41447畝,人均基本農田地2.3畝,水利化程度低,僅12%。
主要有糧食、烤菸、茶葉、畜牧、林產業等產業,盛產黃豆、花生、米辣、紫膠等。由於歷史自然等原因,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水平相對滯後,2006年,農民人均有糧417千克,人均經濟純收入646元。全鄉11個村基本村村通公路,192個村民小組通路率89%,通電率89%,通水率52%。農村“村村通”電話已全部開通,農戶電話覆蓋率達21%,屬於國家級少數民族重點扶持山區鄉。
景星鄉是一個以哈尼族為主,多民族雜居的山區鄉,存在著特色民族文化。是一個革命老區、文化老區和茶文化之鄉等。一是官廳戰役;二是涵德國小文化歷史碑(涵德學校建於光緒年間,是墨江縣建立的第二所學校);三是古茶樹,民國時區一位愛國人事引進的茶樹種植,現已成為古茶樹之鄉。
地理位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2650 | 總人口 22650 |
男 12571 | 男 12571 |
女 10079 | 女 10079 |
家庭戶戶數 4456 | 家庭戶戶數 445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2075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20756 |
家庭戶男 11525 | 家庭戶男 11525 |
家庭戶女 9231 | 家庭戶女 9231 |
0-14歲(總) 4716 | 0-14歲(總) 4716 |
0-14歲男 2576 | 0-14歲男 2576 |
0-14歲女 2140 | 0-14歲女 2140 |
15-64歲(總) 16452 | 15-64歲(總) 16452 |
15-64歲男 9311 | 15-64歲男 9311 |
15-64歲女 7141 | 15-64歲女 7141 |
65歲及以上(總) 1482 | 65歲及以上(總) 1482 |
65歲及以上男 684 | 65歲及以上男 684 |
65歲及以上女 798 | 65歲及以上女 79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245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2454 |
農業
景星鄉2008年夏蠶生產喜獲豐收,全鄉夏蠶共發種4803.4張,較去年同期增加384.4張,占全縣增發種數量的21.3%,產繭達5000擔,創同期歷史新高。解舒率、清潔、潔淨等蠶繭質量指標穩步提高,其中清潔、潔淨兩項指標分別達98%和94.25%,粒繭絲長達1100米,死籠內染率下降了3%。蠶繭質量的提高為絲廠提供了理想的優質原料。景星鄉蠶業穩步發展得益於以下二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的夯實。借“東桑西移”項目實施的東風,截至2008年8月初,全鄉新建共育室8間,大蠶專用蠶房1000餘間,發放紙板方格蔟7萬餘片,升溫爐1500個,省力化蠶台1300餘套。蠶業基礎的夯實,為當地蠶業的迅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是生產措施的落實。6月20日,夏蠶生產在即,鄉黨委、政府召集了包括繭站職工在內的全鄉三職幹部會議,就夏蠶飼養作了專題討論和精心部署,總結前幾年夏蠶失敗的原因,制定了夏蠶生產技術措施的落實。
人口衛生
人口情況 全鄉有農戶4783戶,人口22727人,其中農業戶4476戶、21915人;哈尼族、傣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漢族等8個民族雜居,少數民族占全鄉總人口的75%,哈尼族占總人口的54%,布朗族人口2553人,占總人口的11.2%;文體衛生 積極向上級申報基層文化站建設,現已完成規劃設計。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大力推進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鞏固創建成果。加強醫療衛生設施建設,重視對鄉、村醫務人員的業務培訓,積極發揮村衛生室的作用,努力構建鄉村衛生網路體系,不斷完善民眾就醫條件。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取得的成果,全年共有3801戶10716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戶數達91% ,參合人數達92% ,截止11月底核報各項醫療費33萬餘元,受益1317戶1882人次。2007年全鄉參合4101戶19418人,參合戶率達94%,參合人率達92%。廣大民眾通過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計畫生育 繼續貫徹“三結合、三為主”的方針。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努力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的協調發展,認真貫徹《雲南省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和“獎、優、免、補”政策,大力宣傳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政策,全鄉累計辦理獨生子女證292戶,2006年辦理50戶,完成任務數的100%。
教育情況
教育工作不斷深入,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積極籌措資金,鞏固“兩基”成果。嚴格執行教育收費公示制和收繳“一費制”,積極籌措資金減免特困生教材等費用。在各級各部門領導的關心下,景星鄉中心國小教學樓國債項目已實施完成並投入使用,國家貧義工程寄宿制學生宿舍已竣工使用,兩項工程共投入資金近120萬元;投資40萬元的太和村國小和上海寶鋼鋼鐵公司投資40萬元援建路思村國小已竣工投入使用,通過多方爭取和歷年的建設,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育教學條件得到極大地改善,初考和中考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基礎設施
農田水利 完成高穩產農田地建設2100畝,改造中低產田1200畝,新建飲水工程8件,解決856人93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投資15萬元完成曼蘭新寨壩塘修建並已驗收投入使用;積極爭取新建煙區水利設施建設,完成烤菸煙區水利建設規劃,年初在種煙村委會修建蓄水池66件,容量合計6160立方,為我鄉培育壯大烤菸支柱產業奠定了基礎。能源建設 繼續抓好西部農網改造項目,全面推進鄉村電網改造。2006年累計爭取農網改造項目42個,專項補助資金150萬元,新建和改造10千伏輸電線路20公里,400伏線路103公里;新裝變壓器10台,實施一戶一表1086戶。賽雲、涵德兩個村已完成電網改造,正龍、新華、過者三個村正在建設中,涵德、路思、官廳三個村已實現全村通電,全鄉192個村民小組已通電171個村民小組,通電率達89%,為農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交通
投資117萬元完成了鄉政府駐地全長157米的“古茶路”建設,極大改善了鄉容鄉貌,方便了民眾出行;新建村組公路17.3公里(過者村村組公路15公里,景星村村組公路2.3公里);完成太和路、涵德路以及正龍到官廳、過者5條鄉村公路、村組公路路面整修,提高了路面等級和通行能力,有效拉動了全鄉經濟的發展。但是村組內道路及進村道路差,有待進一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