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普通樹鼩是樹鼩類中體形最大的樹鼩之一,平均體長16至21厘米,平均體重約190克 。吻部尖長,耳短而圓。前後肢都很發達,四足各具5趾。尾毛髮達,尾上面和兩側的毛較長,下面的毛甚短。頭、頸、背及尾部均呈橄欖棕色或棕黑帶綠。有些個體的頸側有不明顯的棕黃色縱形細紋。腹面毛色,由頜下經胸部至腹部中央均呈棕黃。後腹及鼠蹊部為灰棕色。頭骨之吻部狹長。腦顱部寬而低平,略呈扁圓形。眶後突發達,向下與顴弓相聯,形成一閉鎖的骨質眼眶環 。毛茸茸的尾巴長度可達體長。爪子光裸有鋒利的指甲,長鼻子上方有個裸露的斑點。雄雌相似 。
棲息環境
普通樹鼩生活在落葉熱帶森林 ,常見於龍腦香森林。同時也常出現在種植園、果園、花園和房屋附近的樹木上 。
生活習性
善攀援,多在樹、藤或灌木上活動,也在地面活動。晝行性。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也吃幼鳥、小鼠及部分野果 。會通過氣味和聲音進行交流,當受到威脅時,會不斷發出“尖叫聲”,當交配和求偶時,會發出“咯咯聲”和類似於吹口哨的聲音 。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東西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其中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周邊島嶼 。中國主要分布在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山地、丘陵或平原的森林或灌叢中,村落附近亦常可見到 。
繁殖方式
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樹鼩是一夫一妻制的,沒有明確的繁殖季節,常年可交配繁殖,在每年的2月到6月間,達到繁殖高峰。雌性樹鼩每次發情周期持續8至39天,妊娠期為40至52天,每次產崽1至3隻 。剛出生的幼崽是失明、無毛的,出生體重約10至12克,平均斷奶年齡為36天,大約1個月後可離開巢穴,3個月達到性成熟。在哺乳期間,母樹鼩提供的母愛相對較 小,隔天僅給數分鐘時間去給幼仔餵奶 。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並無亞種分化 。
種群現狀
該物種的分布範圍和個體數雖都在減少,但仍然相當普遍 ,特別是在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每公頃多達26隻(2015年數據) ,因此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但由於森林砍伐等活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該物種需要進行密切監測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是近年來馴養成功的重要實驗動物 。
鑒於樹鼩與靈長類動物較為接近的親緣關係,並且還具有一些適合作物實驗動物的獨特的特點,如成年樹鼩較小的體形尺寸,較高的腦體質量比,較短的生殖周期和生命周期,樹鼩已被認為可以作 為一種靈長類動物的替代動物。樹鼩作為一種替代動物模型已經廣泛地套用與生物醫學研究和藥物安全試驗,採用樹鼩建立動物模型開展醫學研究,已經建立了C型肝炎病毒(HCV)和B型肝炎病毒(HBV)兩種人類感染病毒的模型,視覺研究模型,社會壓力和抑鬱研究模型,以及衰老及學習 行為研究。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的進步,尤其是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樹鼩遺傳密碼的破譯,樹鼩將成為一個重要的醫學研究和藥物試驗的替代靈長類動物的重要的實驗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