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食俗

普米族食俗

普米族食俗以玉米為主食,間食大米、小麥、青稞、蕎子、洋芋等,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普米族擅長用風醃辦法把豬肉製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

簡介

懷戀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3600人。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鹽源木里等地,與漢、白、納西、藏等民族交錯雜居。

普米族普米族

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古代漢文史籍稱之為“西番”或“巴苴”。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寧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本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後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卷。現在,普米族地區大都通用漢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信仰道教或藏傳佛教。節日有大過年、大十五、嘗新節等。

農業是普米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業之一。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青稞豆類薯類等,畜牧業在社會經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居住地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

飲食習慣

普米族以玉米為主食,間食大米小麥青稞蕎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將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篩子去玉米殼層,分成三種食用,殼層一般作家畜飼料,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鍋煮成粥,再將細面拌進用鍋燒煮食用。玉米面還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還用來製作酥理瑪酒、做糌粑炒麵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習慣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麵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為正餐,多以玉米為主食。常用煮、蒸、燒、烘烤等方法製作米飯、烤餅、面片、麵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紅柿、辣椒、韭菜、蘿蔔、蔓菁、青菜、大蔥,此外還經常採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肉類多煮食和烤食,不習慣炒食。普米族擅長用風醃辦法把豬肉製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其製作方法是:將宰後的生豬掏去內臟,抽去所有的骨頭,用鹽巴和花椒撒在豬腹內,然後把豬腹 縫合,風醃起來,就成了一頭完整的臘豬,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時狩獵歸來,也經常能吃到黑熊、野豬、獐子、鹿子、岩羊、雉雞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習慣炒吃。食具是別具風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後,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們與內地的交往日益頻繁,內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輸送到普米族地區,現在,普米族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普米族地區多種核桃樹,除了一般生食核桃外,大多榨成油來炸粑粑、點燈等。此外,在四五月間採摘青刺果,曬乾後磨成碎粒,再蒸熟,用榨油機榨成油脂食用。豬油、牛油和羊油等,食用很普遍,牛羊油用於一般煮甜酒或製作一些祭品時用。普米人家每年要宰殺一至五頭肥豬用來食用,平常逢年過節要宰殺牛羊、雞鴨等家禽。
普米族人特別尊敬老人,對老人照顧得十分周到。在普米山寨,年過七旬的老人,床頭邊一般都有一個安放飲食的木櫃,裡面裝了各種食品,逢年過節,寨子裡的家家戶戶都得給本寨年老的人送一份禮;出嫁的女兒每年農曆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獻上佳肴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給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裡的黃酒打開,得給老人盛一壇放著;殺年豬要把脊肉割下給老人;做燕麥炒麵先給老人裝上一袋。孫兒孫女去趕集串親外出歸來。要給老人捎些糖果、草煙。千百年保持的這種習慣,亦讓老人少吃多餐調劑胃口。
普米族熱情好客,每當親友來訪,總是導上座,奉上酥油茶和炒麵,接著就端上熱氣騰騰的牛羊肉和豬膘肉,另加上一碗拌有蔥、蒜、辣椒及花椒、香椿的酸辣湯,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吃飽以後,家人才開始用飯。普米族具有農耕民族的特點,也有遊牧民族的特點。
普米族飲茶也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會坐臥不安,甚至頭昏腦脹。普米族一天習慣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臨睡時還要喝一次。日常飲茶的種類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豬油的茶)、鹽茶、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和核桃仁茶等。慣於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過去十三歲以上的男人都吸菸、喝茶,每人都有一個茶罐和煙桿,不論走親訪友,耕种放 牧,只要一體息就取出煙桿吸菸,拿出茶罐煮茶。
經常飲用的有白酒、黃酒和有名的蘇里瑪酒(甜酒)。蘇里瑪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麥釀製而成,其味濃香醇厚,甘冽淨爽,是待客、饋贈親友的重要禮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