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普寧寺,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武烈河畔,由於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 。
普寧寺建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3.3萬平方米,是避暑山莊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築群。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大乘之閣內部分為三層,閣內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達110噸,用木材120立方米,是現在(截至2012年)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質雕像。像內是三層樓閣式的構架結構,中間為一根主木,四周組合許多根邊柱,外釘衣紋占板密封,分層雕刻。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細膩,繪色絢麗,生動地表現了觀世音菩薩的表情和神采,是中國雕塑藝術的傑作。
歷史沿革
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二十四(1759年)年落成。乾隆十八年(1753年),中國厄魯特蒙古準葛爾部首領達瓦奇挑起民族動亂事端。乾隆二十年二月,清政府派兵5萬分兩路直進伊犁,一舉取得平亂勝利。
是年十月,乾隆在避暑山莊圖庫宴賚厄魯特蒙古四部貴族。為紀念平息達瓦齊動亂勝利和這次盛大集會,弘曆效仿玄爍安定喀爾喀蒙古之後在多倫諾爾會盟建匯宗寺先例,決定按西藏圖庫三摩耶廟式修建此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又取得了平息準噶爾阿睦爾撒納繼達瓦齊之後的叛亂勝利,從而平息了準噶爾上層分子與中央政權的分裂活動,鞏固了西北邊防,維護了國家統一,實現了“臣庶鹹願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的安定局面,故此廟名之普寧寺。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著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
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築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
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
平面布局
普寧寺平面布局分前後兩部分,四進院落,以金剛牆為界,前半部為漢族迦藍七堂式,後半部為藏族三摩耶廟式。主體建築貫穿於中軸線上,呈縱深式對稱格局。廟前廣場
廟前原有廣場,東、西、南各有木製牌坊一座,中有打鬼亭,今均無存。清代,每年的臘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和正月初八至十五日,普寧寺都要主持舉辦廟會,外八廟的喇嘛齊集於此,進行大型的“跳步踏”音樂舞蹈表演。逛廟會的佛教徒及民眾來自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廣場周圍人山人海,各類買賣攤販爭相叫賣,非常熱鬧。
山門
面闊五楹,進深一間,中辟券門三座。門殿為黃琉璃瓦緣剪邊單據歇山頂,檐下用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山門兩側設腰門。門殿內兩側置泥塑金剛神哼哈二將。
碑亭
從山門起,中軸線上迎面為碑亭,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緣剪邊覆頂,四面設門,亭下砌台基,台基置欄桿。亭內置御製石碑三座,碑下有方趺,上有龍首,四面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碑文。中間是“普寧寺碑”,東為“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碑”,西為“平定準葛爾後勒銘伊犁之碑”。分別記述修建普寧寺的歷史背景、意義和清政府平定達瓦奇、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始末。碑亭北面兩側為鐘鼓樓,各為三間方形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
天王殿
位碑亭正北,面闊五楹,進深三間,前後檐裝有板壁,中為明間設歡門,東西稍間設歡窗,兩山砌石牆,緣色剪邊黃琉璃瓦單檐歇山屋頂,前後各出三階。
明間檐懸“天王殿”立匾,正中迎面供布袋和尚木胎雕像一尊,其後面北塑立像護法神韋馱。殿內東西兩側塑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以腰牆封閉,組成一進院落,腰牆辟掖門 。
大雄寶殿
位天王殿正北,是前半部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座基高1.4米,用青石雕砌成須彌座式,殿前設月台,前後各出三階,月台東西各出一階。月台及殿基各角設石雕螭首,月台上置大型銅鼎四個(現存鼎座)。大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中央五間設隔扇,兩邊盡間裝檻窗,殿後中央三間設隔扇,東西四間封實牆。
大殿為重檐歇山屋頂,復綠剪邊黃琉璃瓦,殿脊正中置銅鎦金舍利塔,下檐為五踩單翹單昂斗拱,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上檐正中懸:“大雄寶殿”陡匾,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漢文為乾隆御筆。下檐正中懸黑泥金漆匾,乾隆御筆“金輪法界”。
殿內供奉主尊豎三世佛。中為現世佛釋迦牟尼,西為前世佛迦葉,東為後世佛大雄寶殿內的三世佛 彌勒。每尊佛像高4.9米,置於高2.9米的石雕須彌座上。像前設供桌三張,上擺七寶八珍。供桌兩邊設木漆金塔兩座,每座供藏泥漆金佛56尊。東西兩側神台上供木製十八羅漢,山牆上繪十八羅漢壁畫。北牆壁畫為八大菩薩,從東往西依次是:普賢、文殊、彌勒、金剛手、虛空藏、觀音、地藏王、除垢障。釋迦牟尼像頂部高懸“仁佑大千”御匾。三世佛中間抱柱掛巨幅楹聯一對,為乾隆皇帝手書。上聯“福博人天阿 耆 開紫塞”,下聯“妙涵空有傷檀擁金繩”。外圈立柱楹聯是“鎮留嵐氣閒庭貯,時落鐘聲下界聞”。殿內還有兩對條幅,一幅是“虛無梵唄空中唱,縹緲天花座上飄”。一幅是“震亘教宏宣廣剎曇霏普資福蔭,朔陲功永定新藩鱗集長慶寧居”。
大雄寶殿前面東西各置配殿,東配殿面闊五楹,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內供大黑天佛,今(截至2012年)無存。現置羅漢200尊系從羅漢堂遷入。西配殿與東配殿形制同,內供菩薩3尊,北為文殊騎青獅,中為觀音騎朝天,南為普賢騎白象 。
大乘之閣
位大雄寶殿後,地勢陡然突起,用條石砌築的金剛牆高8.92米,內里填墊灰土夯實,形成一塊平坦台地,用以組織此廟後半部的藏式建築。金剛牆南部兩側分設石階蹬道,各42級。
大乘之閣起於大型須彌基座之上,基座高1.6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13.7米。閣前設寬敞月台,南出三階,中為雙龍戲珠石雕御道,兩側條石砌級,周圍排立石雕雲龍欄桿54根。閣前上檐懸“大乘之閣”陡匾,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下檐懸“鴻庥普蔭”橫額,漢字書寫。大乘閣仿三摩耶廟烏策殿建造,內部為三層樓結構,中為空井,周設迴廊,鏇梯型垂直交通方式。大乘閣面闊七楹,27.71米,進深五間,19.97米。主體部分栽設兩圈通柱形成三層垂直框架,上下貫通。內圈16根,高24.47米,柱頂橫柁梁4架,外圈通往24根,高13.72米,貫穿兩層。兩圈通往由間枋連結,間枋斷面32×26厘米,雙料,上鋪楞木、地板。大乘閣正面外觀為六檐五層,一層東西設抱廈,上置腰檐,中央三間設隔扇,兩邊四間設檻窗。二層正面為重檐,上檐迴轉四周,下檐兩側封以實牆,牆上開梯窗兩排,兩檐之間設童柱一圈。三層向內收進一步架,面闊七楹,兩頭盡間內收一半;進深五間,稍間減半。四層面闊收成五間,進深三間,四角每間覆以方形黃琉璃瓦攢尖屋頂,上置銅質鎦金寶頂四個,擬比四天王天。第五層面闊收成三間,盡間減半,覆以大型攢尖屋頂,上置大型鎦金寶頂,擬比須彌山,與下層四頂構成四王拱衛之勢。這種屋頂組合手法反映了漢式木結構屋頂多變的特點,既不同於迦藍七堂,又不同於烏策大殿,是我國殿閣建築中的一個創造。背面四層,底層中央三間設隔扇門,兩邊四間設檻窗;二層仍七開間,設檻窗,兩盡間減半;三層收成五間,檻窗;四層與正面同。側面五層,底部一、二層封實牆,置梯形盲窗,間或明窗;三層進深五間,盡間收進一半;四層收成三間;五層三間,盡間減半。
閣內供奉主尊是密宗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女相,全木結構。觀音腳踩蓮花座,高1.01米,蓮花座下置石雕須彌座,高1.22米,佛像通高22.28米,腰圍15米,使用木材120立方米,頭重5噸400斤,全身重110噸,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質雕像。大佛內部中空,木架結構,分為四層,每層中間設隔板。中間直立一根柏木通往,高25米,直徑65厘米。通往四周設四根料柱與承重邊柱相連,形成整體框架。框架周邊圍站板,站板外雕刻衣紋。佛體一層為下肢部位,8.5米,邊柱10根;二層為腰部,5米,邊柱9根;三層為胸部,4.28米,邊往4根;四層為頭部,4.5米,邊柱4根。大佛按人體結構造像,比例勻稱,形像灑脫,衣紋花飾做工精細,是我國宗教造像之珍寶。大佛頭梳發亟髻,戴佛冠,佛冠上鑲嵌坐姿佛像一尊,頭頂雕立姿佛像一尊,名阿彌陀佛;觀音面部有三隻眼睛,表示能回知過去,見知現在,予知未來;身披袈裟、偏衫、赤足,頸上掛套念珠、兩耳垂環、腕戴珠圈;正身雙手合十,左右各有臂手20隻(計40隻),每隻手心有眼一隻,40倍以25有(佛教中25種善德)即是千手千眼。手中持刀、槍、箭、戟、輪、螺、傘、蓋、花、罐、魚、腸、日、月、鈴、杵、哈達等法器。大佛兩側,東為善財,西為龍女。大殿鑽金柱面南有黑漆金字條幅:“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淨現三身”;面北有“耆 天開金碧輝煌香界朗,精蘭雲護檀 馥梵林深”;閣內頂層有聯“半滿真言參不漏,色空妙諦證無遮”。二層樓迴廊上擺寶塔八座,自西向南、向東、向北分別為降魔塔、蓮花塔、三輪塔、六十四角塔(兩座)、八角塔、紀念塔、萬壽塔,南部正中面北三座佛像為三世佛。兩面山牆整齊排列10090尊高15公分的藏泥貼金無量壽佛,稱萬佛龕。
四大部洲
大乘閣四方各置大型台殿一座,代表須彌山四周鹹海中的四大洲:東勝身洲,半月形,白台上設矩形黃琉璃廡殿;西牛貨洲,廡殿呈橢圓形;南贍部洲,廡殿呈梯形,俗稱三角殿;北俱盧洲,廡殿呈方形,供奉財寶天王。
八小部洲
四大部洲每一部洲又分置不同形狀的重層白台兩座,內有踏步可通上下,此謂八小部洲,亦稱八中洲:東勝身洲前後分別是提訶洲和毗提訶洲;西牛貨洲前後是舍諦洲和上儀洲;南贍部洲兩側是遮末羅洲和筏羅遮末羅洲;北俱盧洲兩側為矩拉婆洲和 拉婆洲。
喇嘛塔
日月殿 大乘閣四角布置了四個方座瓶狀寶塔,名喇嘛塔或舍利塔。東南角紫紅 色,塔身飾蓮花,表示佛性如蓮,出污泥而不染,塔底藏佛骨(舍利);東北角黑灰色,飾琉璃 十字寶杵,藏西藏笨教經典;西北角為黃白色,飾琉璃法 輪,藏吐善贊普松贊乾布及赤松德贊戰勝外敵的戰利品;西南角為綠色,塔底藏財寶,各寺廟遭災坍毀重建之用。四座塔均為寶瓶形,塔身上部置相輪,十三層,代表佛教十三層天;相輪上置承露盤,再上置日、月,日、月(陽陰)相交產生甘露注入寶瓶;日、月上置火焰,象徵佛教如日、月,火焰永不止息。大乘閣東西兩側各有長方形白台一座,上置廡殿,黃琉璃瓦飾頂,東為日殿,西為月殿。
大乘閣前東西兩側各設一個跨院,北方民間四合院形式。東為妙嚴室,是皇帝禮佛時休息的地方。正殿條幅為“對物共春台 風入詠,願人登福地王會成圖”。西為講經堂,蒙古章嘉活佛常來此講經。普寧寺東西兩側為僧房群,再東為普佑寺。
寺廟管理
普寧寺喇嘛為了管理好寺廟,成立了“喇嘛教務委員會”和“普寧寺管理處”,制定了《喇嘛崗位責任制度》、《殿堂管理規定》、《門禁制度》等各項規章。
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寧寺對殿堂內香火嚴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爐是躺式泥陶香爐,酥油海燈帶有玻璃燈罩,供桌上輔有防火鐵板,廟內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菸廣告牌。各殿堂都配備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組成業餘消防隊,經過消防部門培訓,能夠動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務。
河北省承德市佛協理事、普寧寺教務員會格斯貴(鐵棒喇嘛)格巴為了方便周圍民眾治病,辦起了“藏醫診所”,用自己採集的草藥為民眾治病,被民眾稱為“菩薩神醫”。
佛事活動
2008年8月8日,普寧寺舉辦“北京奧運祈福法會”,祈願北京奧運會圓滿成功 。
2008年9月27日,普寧寺舉辦“世界和平眾生安居樂業祈願”大法會 。
2008年11月22日,承德普寧寺舉辦“燃燈節萬供”大法會 。
2009年6月28日,承德普寧寺舉辦戴林金剛上師升座慶典祈福法會 。
修繕工程
2012年6月23日,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指揮部透露,中國北方最大藏傳佛教寺廟——普寧寺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方案,通過國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審批,這將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三次對普寧寺進行全面系統的保護性維修。工程預算約4000萬元人民幣。
由於戰爭和人為因素,新中國成立前夕普寧寺已殘壞嚴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曾對普寧寺進行了第一次全面系統的“搶救性”維修,大量珍貴文物得到搶救性保護;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務院批准對該寺進行第二次全面系統的“基礎性”保護維修。此後,普寧寺每年都不間斷地進行一些局部、單體彩畫等保養性的小型維修。
此次普寧寺古建築保護修繕包括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乘之閣、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等,維修內容包括台基、牆體、屋頂的整修和油飾彩畫保養、庭院道路及圍牆維修。除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外,安消防、彩畫、石質文物、佛像、壁畫等其他專項保護工程也將陸續實施。
2012年12月12日,據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指揮部透露,普寧寺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已正式啟動。目前,施工單位正在普寧寺內主要建築上搭建腳手架。
旅遊貼士
門票
成人票:80元
兒童票:0元
其他優惠:普寧寺旺季門票:80元/張;普寧寺淡季門票:60元/張;1.2米以下兒童免費軍官證,記者證免費。
備註:普寧寺景區包括普寧寺和普佑寺60—69歲老人憑身份證半價,70周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免票。
開放時間
6:00至18:00(景區開放時間會隨著季節變化有所更改)
交通
公交:普寧寺6路公車到達,計程車如果從山莊正門起步最多10塊。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118路(也叫18普寧寺路)可到,計程車如果從山莊正門起步最多也是10塊,兩廟和普寧寺之間計程車5塊。磬錘峰安遠廟普樂寺10路可到,計程車如果從山莊正門起步5至10塊,與普寧寺普陀宗乘之間計程車5塊。
自駕:河北省承德市自駕線路:1.向北方向,前往南興隆街200米;2.在南興隆街向右轉140米;3.在1路口向右轉,朝麗正門大街行進290米;4.在德匯門路口稍微向左轉,進入山莊東路300米;5.從環島的1出口上松鶴橋350米;6.在環城東路/354省道向左轉,繼續沿354省道前行2.9公里;7.從環島的1出口駛出500米;8.在普寧路向右轉1.2公里;9.向右轉220米到達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