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第一個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代鮮卑族拓跋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權的第六位皇帝顯祖獻文皇帝,把北魏王朝拓跋氏皇族分為七個部分,以七個兄弟分別統率之。其中,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名為拓跋·普乃,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為姓氏者,稱普乃氏,其後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在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政策後,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漢化為單姓普氏者,亦有改為周氏者。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後來北周、隋朝時期著名的的上柱國周搖(普乃·搖、車非·搖),就是北魏獻文帝次兄拓跋·普乃的普乃氏後代,其後再次衍派了一支普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
源於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在少數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後取其首音的諧音“普”為漢字單姓,稱普氏。據史籍《史記·西南夷列傳》的記載,先秦至兩漢時期,彝族被稱作“嶲”、“昆明”,處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狀態,就是彝族的先民,如今仍聚居在馬頭山、底尼、阿戛米等地。據史學界一些專家的考察,認為彝族祖先有可能是洪水時代的古滇人,從易門甲浦菜子山、趙普寨子山兩個新石器遺址發現的石器、陶片來看,易門早就有古人類居住,這些土著古人與南遷的一部分氐羌族融合成為當地較早的彝族先民。水塘鄉的普氏家族,祖籍在南京,遷至昆明數代後,又被外族驅至易門浦貝,最後又被逐到水塘鄉一帶。普氏家族有四兄弟分別占居了紅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樹等山寨。新華浪巴鋪的普氏族人在明朝時期入滇,先落籍定遠,後分支廟門,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鋪)。而凹里簸普氏族人則氏在清朝光緒年間從牟定秧田沖遷入。自兩漢以後,內地漢族人民因各種歷史原因陸續遷入雲南,部分輾轉至易門,與當地的土著彝族先民來往密切,互相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彝族同胞。
第三個
源於蒙古族,出元朝時期蒙古族普魯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⑴.蒙古族普魯氏部落,元朝時期據駐毗沙普魯地區(今新疆于田),毗沙在清朝時期稱“于闐”,但非漢、唐時期的于闐(今新疆和田),普魯地區以盛產崑山美玉和葡萄乾。“普魯”,漢義為“火山”之意,普魯氏部落以為部落名稱,其族人在明朝初期即以諧音漢字改為普氏、魯氏、陸氏等。
⑵.元朝時期,江蘇常州出了一位蒙古族狀元叫普顏不花,列蒙古人、色目人進士榜,是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的右榜狀元。普顏不花雖是蒙古族人,但其家很早就落籍定居在江蘇常州市下轄的古溧陽縣楊莊鄉沙漲村,他的祖父沙里的威是元朝溧陽路的“達魯花赤”,並於元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在沙漲村置地建房,溧陽就此成為普顏不花的祖居地。後來,普顏不花在臨終前的遺書中寫道:“吾家居溧,已閱數世……”普顏不花逝世一年不到,元朝滅亡,其家鄉的後裔子孫和族人皆改漢姓為普氏,成為今溧陽市普氏一族之祖。
第四個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鄂溫克族達普圖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達普圖氏,亦稱大卜蘇氏,世居黑龍江雅魯河(今黑龍江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者,滿語為所Dapu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達普圖氏多冠漢姓為普氏、達氏、圖氏等。
第五個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滿語為Heseri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氏,以及金過時期女真族紇石烈部,以部為姓。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輝發部集聚區,包括輝發城、多壁城等)、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皆今遼寧錦縣南塔山)等地。後多冠漢姓為何氏,亦有普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等。
⑵.滿族嘉布塔喇氏,亦稱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滿語為Giyabutal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尼雅滿山(今長白山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普氏、賈氏等。
⑶.滿族普佳氏,滿語為Pugiya Hala,世居杏山地區(今遼寧錦州)。後多冠漢姓為普氏、蒲氏等。
第六個
源於秦晉韓原之戰,普氏族人原為晉國前鋒將領。秦晉一次戰役中,晉國戰敗,將軍帶領前鋒將士舉旗沿著黃河龍門大峽谷向上游撤離,高原途中遇一廟宇避難,寺院中仁慈方丈和尚提筆在"晉"國戰旗上添了兩點,巧妙地將"晉"國戰旗揮毫變為"普"族旗幟,將領們才得以成功脫險和避難。從此,將領們以"普"為姓。黃河中游的龍門,鎮上居住有"普"姓氏家族村落。普族村落1995年曾發現戰國時期青銅古幣"晉半斤"。第七個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代鮮卑族首領拓跋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普氏是一個相當古老的鮮卑族姓氏,在西晉末十六國時期就已經有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著名的宋朝姓氏學大家王應麟就在《姓氏急就篇》中記載:“普氏,後漢十姓有之。”王應麟所指的“後漢”,並非是東漢王朝,而是指十六國中的漢趙國,即西晉末期匈奴北單于劉淵於晉惠帝司馬衷永安元年(漢趙高祖元熙元年,公元304年)自稱後漢王之後所建立的國家政權,其時,漢趙國中即有鮮卑族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而且還是其國中著名的十大姓氏之一,源出當時鮮卑族索頭部的首領拓跋·普根。拓跋·普根,公元?~316年待考,西晉末期鮮卑索頭部首領、代王,他在公元305~316年開始統治索頭部中部領土,至公元316年成功統治索頭部全境,是後來南北朝時期北魏皇族的先祖之一。拓跋·普根的父親就是著名的為拓跋·猗㐌,拓跋·賀傉、拓跋·紇那皆為其兄弟。晉惠帝司馬衷永安元年(漢趙高祖劉淵元熙二年,公元305年),拓跋·猗㐌在發動擊敗漢趙高祖劉淵之戰後病逝,拓跋·普根繼其位,統有索頭部三部之一的中部。西晉愍帝司馬鄴建興四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建元二年,公元316年),當時的鮮卑索頭部大首領即代王拓跋·猗盧(北魏桓帝)與西晉關係很好,曾出兵協助西晉王朝數次擊敗匈奴北單于劉淵於西河郡、上黨郡。不久,拓跋·猗盧被與劉淵勾結密切的其子拓跋·六修所弒。拓跋·普根聞訊後,迅速率索頭部回軍,殺了拓跋·六修平亂,因而繼代王位,並受晉愍帝賜封承襲大單于位,金印紫綬。可惜,拓跋·普根僅數月後即去世了。其部被強大一時的漢趙烈宗帝劉聰乘機擊敗,御下的鮮卑索頭部一度至晉成帝司馬衍鹹和四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歸附漢趙國政權,子孫後裔以先王名字為姓氏,即稱普氏,是漢趙國貴族進行領土擴張的主力之一,因此與漢趙國中的貴族劉氏、以及匈奴屠各五部諸姓氏共稱十大著姓之一。到了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元年,公元386年),北朝紀年正式開始,北魏道武帝將先祖之一的拓跋·普根追謚為“文平皇帝”。
該支鮮卑族普氏早於後世北魏王朝時期出現的普氏足有一個多世紀,同宗但不同源。
第八個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藏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普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普氏,世代相傳至今。得姓始祖
拓跋·普根、拓跋·普乃、普乃·搖(周搖、車非·搖)、普顏不花。遷徙分布
普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四百三十六位,多以河南、太原、溧陽、通海為郡望。河南統計
河南省沈丘、平輿、鹿邑三縣及新鄉市普姓達一萬多人人,其中沈丘普姓數千人。
平輿普姓共有一個普莊(800多人),多個分布普姓的街道和村寨。據老人們的說法及人口調查研究,大概清代乾隆末期至嘉慶初年,普家先人攜數子孫自今周口市沈丘縣南下,經項城,折汝南府,安定在今平輿縣,至今傳家八代(有“文”字輩),數個地點共分布一千多人。其中一支普姓有代表人物在縣委縣政府任職,亦有其胞弟中國農業大學普書貞教授等。
沈丘普姓建有祖廟,嘗有祭祖大典活動,多有平輿普姓尋根問祖。沈丘普姓人口眾多,繁衍鼎盛,歷史久遠,已不可尋。據其中一支普姓介紹,清末民初自安徽遷入部分,其他族親亦不可查。沈丘普姓概數千之眾,為中原以降之最,與雲南彝族普氏南北遙望,至親感應。
鹿邑縣,為河南省直屬,亦有普姓近4000人。
新鄉市有普姓村落,有普家人證實,概400多人,存清代祖碑數方。
以上為河南普姓大部統計,概有15000人左右。
湖北統計
湖北應城市長江埠有兩個普姓村莊,有大普村和賈普村,有普姓人口一千人以上,這個基本上是湖北普姓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並有代表人物在世界名人榜。
廣東統計
潮汕在潮州湘橋區有數戶普姓。
今北京市,天津市的武清縣,河北省的張家口市尚義縣,山東省的濟寧市魚台縣、臨沂市平邑縣、沂水縣,湖北省的武漢市、老河口市、應城市,雲南省的玉溪市、昭通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瀘水市、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路南縣、臨滄市鎮康縣、彌勒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祿豐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建水縣、河口縣、邱北縣、石屏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廣東省的汕頭市潮州湘橋區,貴州省的遵義市,江蘇省的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溧陽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新鄉市、蘭考市、駐馬店市新蔡縣、周口市鹿邑縣、沈丘縣,陝西省的韓城市,安徽省的馬鞍山市,甘肅省的山丹縣,福建省的福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台灣省的新竹縣等地,均有普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溧陽郡:始建於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為郡,後或為郡,或為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省長興等一帶地區。宋朝時期轄地曾一度擴展至整個太湖及無錫地區。由於地處山區,歷年戰禍動亂,該地區均為人們避難之地。今僅為常州市下屬縣級市,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風景區。
通海郡:即古昆州、今雲南省玉溪市。兩漢時期分屬益州、牂牁兩郡。三國蜀漢時期分屬益州、牂牁、興古三郡。西晉時期分屬晉寧、建寧、梁水、興古四郡。隋朝時期屬昆州。唐朝初期分屬黎、溝兩州。唐朝南詔時期分屬拓東節度、通海都督、銀生節度。宋朝大理國時期,分為三十七部及鄯闡府、銀生節度地。元朝時期設雲南行省,分屬澄江路、臨安路、元江路、中慶路。明朝時期,澄江路改澄江府,通海、華寧、峨山屬臨安府,新設新平縣隸臨安府,易門屬雲南府,沅江設沅江軍民府。清朝時期,新平屬元江直隸州,其餘沿明制。民國初期廢府、州設道,屬滇中道、蒙自道、普洱道;後撤道,縣直屬省;隨後又在省、縣之間設行政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1月1日成立滇中專員公署,3月改稱玉溪專員公署,專署駐玉溪縣,下轄玉溪、昆陽、晉寧、呈貢、澄江、江川、華寧、通海、河西、峨山、新平、易門等十二縣。1951年5月12日峨山縣改設峨山縣彝族自治區,玉溪專區轄十一縣、一個自治區。1954年原屬蒙自專區的沅江縣劃入玉溪專區,轄十二縣、一個自治區。1956年通海、河西兩縣合併改稱杞麓縣,峨山縣彝族自治區改為峨山彝族自治縣,江川縣遷駐大街(寧海)。轄十一縣、一個自治縣。1958年撤銷昆陽縣,併入晉寧縣,晉寧縣遷駐原昆陽縣城,轄十縣、一個自治縣。1960年將晉寧縣劃歸昆明市領導,撤銷江川縣,併入玉溪縣;撤銷呈貢縣,併入晉寧縣,杞麓縣改名為通海縣,轄七縣、一個自治縣。1962年恢復江川縣,轄八縣、一個自治縣。1970年玉溪專區改稱玉溪地區,地區駐玉溪縣,轄玉溪、澄江、華寧、江川、通海、沅江、新平、易門等八縣及峨山彝族自治縣。1979年新平縣改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沅江縣改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轄六縣、三個自治縣。1984年,全地區轄一市八縣,共設十個鎮、七十七個區、六百二十七個鄉。1997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玉溪撤地設市(國函[1997]108號),1998年6月28日,地級玉溪市正式成立。
堂號
溧陽堂:以望立堂。通海堂:以望立堂,亦稱昆州堂。
姓氏名人
普朝柱
普朝柱(1929-2002)男,1929年8月生,中共黨員,雲南黎縣(今華寧)人。原雲南省委書記。1947年參加民主青年同盟。次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1947年9月在昆明長城中學學習時參加民主青年同盟,任學生會主席。1948年3月受黨組織派遣下鄉發動“反三征”,組織華寧地下黨,任1區黨領導小組成員、華溪區委書記。1949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護士11團黨委委員兼2營教導員。1950年1月任雲南省華寧縣政府主席、副縣長,雲南省呈貢縣副縣長(1951年-1952年在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習)。1952年1月任雲南省玉溪土改工作隊組長,玉溪地區稅務局局長。1953年6月任中共雲南省新平縣委副書記、縣長。1957年9月任中共雲南省玉溪地委財貿部副部長、部長。1960年6月任中共玉溪地委委員、新平縣委書記。1965年3月任中共玉溪地委委員、玉溪專署財辦副主任。1968年2月-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下放“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任雲南省元江縣垤嚇大隊工作組組長。1975年1月任玉溪地區財辦副主任。1979年9月任中共玉溪地委副書記,玉溪行署專員,中共玉溪地委書記。1983年2月任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省長。1985年7月-1995年8月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8、9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共第12屆(1985年9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增選)-14屆中央委員。2002年6月14日在北京逝世。
普發興
普發興,男,漢族,1936年4月生,1960年入黨,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下莊鎮下莊村人,1987年擔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2007年3月28日因積勞成疾,逝於任上,終年71歲。在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村經濟總收入由247萬元增加65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60元提高到3410元,集體固定資產由0.5萬元擴大到525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可達50多萬元。下莊村黨支部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文明村”,被評為“五個好”村黨支部。他個人先後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村官等。逝世後,中共雲南省委追授他“雲南省優秀村黨支部書記”榮譽稱號,並授予“雲嶺先鋒獎章”。擔任雲南省祥雲縣下莊鎮下莊村原黨支部書記,他20年如一日,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公而忘私,服務百姓,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下莊村經濟總收入從1986年的247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65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60元提高到3410元,村集體固定資產由0.5萬元增長為525萬元。下莊村從集體經濟空殼村變成集體經濟年收入50多萬元的富裕村。2007年3月28日,普發興因積勞成疾,逝於任上,成為新時期湧現出的優秀基層幹部的典型代表。普金城
1928年2月出生,湖北應城人。中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雲夢電大高級教師。畢業於應城中學。現任職於雲夢電大。已退休。是雲夢縣書畫攝影學會理事,夢澤書畫院書法家,省老年書協會會員,省科普協會會員。工作一貫踏實,勤奮,1951年被評為雲夢縣教師首批勞動模範之一。1952年參加偉大的荊江分洪工程,獲“乙等功臣”榮譽稱號,中南軍政委員會頒發了勳章;工程總指揮部頒發了由湖南省主席唐天際、湖北省主席李先念署名的獎狀。在任《雲夢報》副主編期間,主持出刊400多期,撰寫了大量的論文和調查報告,有的為省報刊用,有的為新華社內參採用,為推動雲夢縣各項工作特別是農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任縣二中副校長時注重教書育人,為大學和中專輸送了大批合格學生,在孝感地區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1984年錄取飛行學員4人,在省同類學校中占第二位,受到省、地的表彰。在任《雲夢教育志》主編期間,完成了27萬字的志書定稿,並親自撰寫了“教育大事記”、“科舉與傳統學校”、“人物傳”等篇目,有3篇人物傳為省《人物誌》收錄。連續三年被縣裡評為先進工作者和老有所為積極分子,事跡參加了1992年孝感地區舉辦的各縣巡迴展覽。長期致力於書法特別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篆字的書法與研究。以弘揚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致力“古為今用”。多年來,蒐集和整理篆字4500多個,各種書體一萬七千多個,按聲韻編成字典。在《東流輯古錄》中,蒐集殷商鼎彝、散氏盤、宗周鐘、天錫銘等數十篇,書有《毛主席詩詞三十九首(篆書)》、《篆書古詩百首》(由唐至當代名人七律組成)和《古詩佳句集(篆書皆為名人名句)。1991年在雲夢古澤舉辦個人書展,深受各方好評。在雲夢老年大學和雲夢電視大學,曾多次講授書法課,傳授篆字習作方法。篆書、篆刻,多次在省以上報刊發表,如《長江日報》、《湖北日報》、《安徽日報》、《九頭鳥雜誌》、《書刊導報》、《華聲報》等,1993年紀念毛主席誕辰一百周年的篆書“精神萬古,偉業千秋”在《華聲報》上發表,1998年篆書“百鳥朝鳳”在《世界美術集》發表。作品多次在省、地(市)書展展出並獲獎。業績入編《湖北省高級技術人員名錄》、《中國當代中教名師辭典》、《世界美術家傳》(華人卷)、《中華英才大典》等大型人物辭典中。普志科
1968年3月出生,雲南金平人。彝族。畢業於北京詩歌講習班。是金平苗瑤傣族自治縣《晨辰》文學社社長、金平苗瑤傣族自治縣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會員(文學協會),《金平報》特約記者、《雲南建材報》正式通訊員,中國作家協會詩人之家成員。?他的一首小詩《捏媽媽》。光著屁股玩泥巴的童年/捧著一把萬能的泥土/努力從爸爸的話語中/回憶媽媽的音容/使勁地捏/信念加希望捏個媽媽/多美好的形象/媽媽媽媽/眼淚象一盆鹼雨/濕透了總捏不活的媽媽。發表在城裡,帶著山野泥土的芳香,用他的那盆鹼雨滋潤著小城30萬兒女的心。故,小城的兒女們就給他取了個名字——泥孩兒。是的,他的描寫山野生活的詩,只要他走進他的山寨、田野、山路、大山,每走一步、每看一眼,甚至於一片不知名的樹葉的飄落或小蟲的鳴叫,都會激發他的靈感,便也就有了一首首精美的小詩,城裡的人就知道泥孩兒又回到他的山野里了。那么,這個野泥孩兒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1986年中學畢業後到金平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工作,工作後深感自己的知識缺乏,1987年補習高中課程,1990年自修中文專業。工作期間曾任公司團委宣傳、工委、車間主任、經銷公司經理。1994年結業於北京詩歌藝術講習班。1987年在金平職中補習高中課時,7月1日,與幾個詩歌愛好者創辦了《晨辰》文學社,創社十三年來,連任十一屆社長(一年一屆換選)。社員發展到130餘人,分布在全縣各條戰線上。同時也得到縣文聯的大力支持,使文學社從自髮狀態發展成為有組織、有章程合法文學社團。為金平縣文藝界培養了後備生力軍,為我縣文藝的繁榮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在社會上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社員的作品有千餘篇首在縣、州、省級報刊雜誌上發表或播出。他從1987年起發表作品,詩《攀登》於1990年12月30日在《雲南建材報》上發表,榮獲“南雁文藝創作獎”省級三等獎。散文《父親》在《金平報》上發表後又被紅河州人民廣播電台播出,在紅河文壇上產生一定影響。創作十三年來,有百餘篇(首)作品在省內外、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在工作與山野之中,他選擇了山野,帶著他的子弟們在山野里轉、大山上爬、山路上走——問他為何不要工作要山野,他便說:我只要回到山野便有了詩。因為他生在山野里,因為他長在山野里,所以他生性剛強執著。他愛詩,他愛山野,他更愛山野里善良樸實的人,從而他所作出的選擇常在人們預料之外。普 飛
彝族。1934年6月生,雲南省峨山縣人。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副研究館員。建國前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武工隊,任情報員,並被選為情報組副組長。建國後在邊疆修築國防公路,任文化教員;以後在農村先後擔任鄉村醫生和民辦教師,邊工作邊勞動邊創作,成長為農民作家。46歲時到縣文化館工作。連任雲南省作家協會第三、第四屆理事,雲南省政協第五、第六、第七屆委員。出版有小說散文集《婦女隊長》、《重趕峨山街》、《對象》、《飄去的雲》,兒童文學單行本《打豪豬》、《獵村的孩子》、《愛聽音樂的小野兔》、《迷人的火把節》,兒童文學集《藍寶石少女》和《普飛兒童文學作品選》等。另有70餘篇作品被選入《少數民族短篇小說選》、《少數民族散文選》、《中國少數民族兒童小說選》、《中國當代優秀童話選》和《中國幼兒文學精華》等78種選集。短篇小說《山路崎嶇》、兒童文學《走在五彩繽紛的地方》和《美少年劉拉》分別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和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獎。曾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光榮稱號,頒發二等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普光賢
男,1935年6月生,雲南安寧市人。美國中華醫學會/美國中山中醫院專家顧問,世界醫藥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名醫協會理事,中國醫藥情報專業委員會理事、編委,美國中華醫學會會員。擅以中西結合方法診治皮膚病。過去從事醫療預防工作,1981年開始學習研究皮膚病,博採古今眾長,診治10萬餘例,總有效率80%以上。自撰治驗20篇,發表於《雲南醫藥》、《皮膚病與性病》、《國外醫學》、《美國中華醫藥雜誌》等刊物,並應邀參加泰國、德國、美國學術大會及北戴河、廈門、黃山、張家界、桂林、珠海、上海、海口等地學術交流大會。普家慧
女,1936年6月生,湖北武漢人,大學畢業,武漢南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任、主任醫師。主要學術成果:發表論文多篇,代表作有《對重度妊高征患者用腦 CT掃描指導治療的臨床價值》、《經宮內取胎兒臍血分析胎兒宮內有 無感染》、《中西醫結合治療宮外孕的分析》、《以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孕不育症及誘發排卵的體會》等。普功樹
男,1944年生,湖北應城人。二級演奏員。1966年畢業於湖北省戲曲學校,1970年分配到湖北省楚劇團從事演奏員工作。湖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普翔
普翔,男,1960年出生於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普朝柱之子,現居加拿大,為加拿大華僑領袖。普迎建
男,1962年8月出生,河南平輿人。平輿縣委辦公室副主任,檔案局局長。普書貞
男,1968年5月出生,普迎建胞弟,河南平輿人。大學學歷,曾留學日本,現中國農業大學宣傳部黨委副書記,教授。普姓現狀
河南普姓家族
平輿現有祖碑,淵源譜系;沈丘建有普氏祖廟,宗祠;新鄉亦有祖碑。平輿普姓字輩:連、懷、文、慶
沈丘普姓字輩:連、懷、文、慶
鹿邑普姓字輩:東、富、培、中、信、傳、家、遠
新鄉普姓字輩:朝、學、習、金、清、桂、燦、增、振
湖北普姓家族
普姓除了雲南為較集中的聚集地之外,湖北應城長江埠應該屬人數最多的聚集地了。長江埠普姓人數大概已經有幾千人,據可查詢的族譜大概也有幾百年了。全國其他普姓聚集地相對人數較少。族譜曾由當地普姓派遣專員赴雲南,對普姓溯源研究後編寫的。全國普姓擁有較長年限的族譜寥寥無幾。歡迎各位普姓同胞前來查詢。隨州萬福店:勝、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