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茲

普利茲

主要分為新聞獎和文化藝術獎。普利茲生前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茲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該獎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

普利茲

由來

普利茲獎由美國著名記者約瑟夫·普利茲創立,主要分為新聞獎和文化藝術獎。普利茲生前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茲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該獎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
普利茲的遺囑中規定普利茲獎包括4項新聞獎、4項文學藝術獎、1項教育獎和4項學術獎。但普利茲獎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普利茲獎中包括14項新聞獎和7項文學藝術獎。
86年來,普利茲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茲新聞獎作為奮鬥的目標。
普利茲獎的評審由有成就的名記者組成。當年的優勝者由評審審查、挑選,但評選結果需經哥倫比亞大學顧問委員會通過,並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
首屆普利茲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的。此後,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
美國普利茲獎的獎金為7500美元,但獲得公眾服務貢獻獎的報導不得獎金,獲獎的報社將得到一枚普利茲金牌。
普利茲於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的馬科。他是一個出身於馬扎爾-猶太人(Magyar-Jewish) 的富有糧食商人和篤信羅馬天主教的德國母親的兒子。老普利茲在布達佩斯退休。約瑟夫在該地私立學校和私人教師的教育下長大成人。17歲的普利茲桀傲不馴,這個身高兩米的瘦長年輕人決定 參軍,試圖分別應徵加入奧地利陸軍 、 拿破崙駐紮在墨西哥的外國軍團,和駐紮在印度的英國陸軍,結果卻因視力不佳和身體虛弱而遭到拒絕。這種狀況一直困擾了他的一生。然而他在德國的漢堡卻遇到了一位為了得到賞金而為美國聯邦政府陸軍徵兵的人,並被招募為一個應徵入伍者的替補,這在內戰時期徵兵制度所允許的。他在波士頓開了小差,據說他游到了岸邊,決心要把入伍的賞金歸自己所有,而不是留給那個代理人。普利茲取到賞金,在林肯騎兵隊(Lincoln Cavalry) 幹了一年,這對他很合適,因為在這個部隊里有許多德國人。他講一口流利的德語和法語,卻不太懂英語。後來他一路打工來到了聖路易斯,在乾一些諸如趕騾子、行李員、侍者等零工的同時,他一頭扎進聖路易斯的商業圖書館 (Mercantile Library),學習英語和法律。他事業的最大轉機很獨特地發生在圖書館的棋藝室里。在觀看兩位常客弈棋的時候,他對一步棋的精闢論斷使弈棋者大為震驚,並和他聊了起來。這兩位弈者是一家德語大報《西方郵報》(Westliche Post)的編輯,他們給了他一份工作。4年之後的1872年,被稱譽為一個不知疲倦、有前途的記者,年輕的普利茲自瀕於倒閉的報社老闆獲得報社控股權。25歲時,普利茲成為一個出版商,此後一系列精明的商務決策,使他在1878年時成為《聖路易斯郵報》的老闆,以一個前途輝煌的人物出現在新聞界。
同年早些時候,他和一位名叫凱特·戴維斯(Kate Davis)的華盛頓社會名流女士在新教聖公會教堂 (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 結了婚。 曾經是聖路易斯貧民區大街上的流浪漢,並被奚落為“猶太小子喬依”(Joey the Jew)的匈牙利移民小伙子,完全脫胎換骨了。如今他成了美國公民,作為一個演說家、作家和編輯,出乎尋常地精通英語。他衣著考究,留著漂亮的紅褐色鬍子,帶著夾鼻眼鏡,很快就融入聖路易斯的上流社會,享受著華麗聚會上翩翩舞姿和園林中騎馬的樂趣。這種生活方式在他執掌《聖路易斯郵報》後便嘎然中止了。詹姆斯·懷曼·巴雷特(James Wyman Barrett),《紐約世界報》的最後一任城市版編輯在他撰寫的傳記《約瑟夫·普利茲和他的世界》(Joseph Pulitzer and His World) 一書中,這樣描述了普利茲在執掌《郵報》時的情景,“從清晨伏案直到午夜甚至更晚,對報社的一切均事必躬親”。為了能讓公眾接受他的報紙是他們最好的捍衛者這樣一個理念,普利茲大肆刊發調查性文章和社論,攻擊政府腐敗行為、富人偷漏稅和賭徒。這種平民主義的訴求頗為奏效,發行量攀升,報紙興旺。如果普利茲知道在他此後設立的普利茲獎體系中,新聞獎里的獎項更多的是給予那些揭露腐敗的文章,而不是其他主題,他會感到欣慰。
普利茲對報社的拚命三郎式的工作方法使他付出了代價,他的健康受到損害。隨著視力下降,普利茲和妻子於1883年去紐約,按照醫生的要求準備乘船赴歐休假。然而他沒有在紐約上船,而固執己見會見了金融家傑伊·古爾德1(Jay Gould),與他談判收購正面臨財政困境的《紐約世界報》事宜。普利茲不顧嚴重的健康狀況,又全身心的投入到尋找報紙的出路上,最終為《世界報》社論方針、內容和版面帶來了巴雷特稱之為“單槍匹馬的革命”的變化。他採用了一些曾提高《郵報》發行量的技巧,反對政府和商界的腐敗行為,新聞專欄充滿著大量的聳人聽聞的特寫,並首次採用大量插圖,刊登新聞噱頭。在其中一次極為成功的推銷中,《世界報》自其訂閱者募集捐款,為在紐約港入口處搭建一個台基,以使困在法國等待裝船的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有個安放之處。
這一措施效果甚佳。在此後的10年裡,《世界報》所有版本的發行量攀升至60多萬份,成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一家報紙。但出乎意料,普利茲本人卻在發行量的大戰中成了犧牲品。《太陽報》 (The Sun) 的出版人查爾斯·安德森·達納 (Charles Anderson Dana)由於《世界報》的獲勝而大受挫折,便開始對他進行惡毒的人身攻擊,說他是“一個不承認自己種族和信仰的猶太人”。這一持續的攻擊就是要讓紐約的猶太人疏遠《世界報》。普利茲的健康在這一災難中愈加衰弱。1890年43歲時,他退出了《世界報》的編輯崗位,從此再未回到過編輯部。他幾乎完全失明,在極度的消沉中又患上了一種痛苦的對噪音極為敏感的病。他出國苦苦尋求良醫,卻一無所獲。在此後的20年裡,他基本上把自己關在他稱之為隔音的“地窖”里,在他的“自由號”(Liberty) 遊艇上,在位於緬因州巴港(Bar Harbor, Maine)他的度假聖地“靜塔“(Tower of Silence) 中,以及他的紐約私邸里。
在那些年月里,普利茲雖然出訪頻繁,但他卻成功地密切控制著他的報紙編輯與業務的發展方向。在1896年至1898年期間,普利茲捲入了一場與威廉·倫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領導的《日報》(Journal)的激烈發行大戰。兩報幾乎無節制地刊登聳人聽聞或是胡編亂造的新聞報導。在古巴人反對西班牙人的統治中,普利茲與赫斯特均想在煽動反西班牙人的憤怒情緒方面一爭高低。1898年2月16日,美國軍艦“緬因號”(Maine)神秘爆炸並沉沒在哈瓦那港後,雙方均呼籲對西班牙宣戰。國會面對強烈呼聲,通過了戰爭決議。4個月的戰爭之後,普利茲不再採取被稱為“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 的策略。《世界報》變得較為克制,在許多問題上它的有影響力的社論代表了民主黨的聲音。歷史學家認為,普利茲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成就要強於他滑入“黃色新聞”的過錯。他開展了對政府和商業腐敗行為勇敢和經常成功的聲討。他在很大程度上為反壟斷法的通過和保險行業的規範管理起了重要作用。1909年,《世界報》揭露了一起美國對法國巴拿馬運河公司 (French Panama Canal Company)支付四千萬美元的舞弊案。聯邦政府向《世界報》發動了嚴厲反擊,控告普利茲惡毒誹謗西奧多·羅斯福總統2 (Theodore Roosevelt) 和包括銀行家J·P·摩根3 (J.P. Morgan) 在內的一些人。
普利茲沒有退縮,《世界報》繼續進行調查。當法庭撤銷起訴後,普利茲為新聞自由而取得的這場關鍵性勝利贏得了廣泛讚譽。1904年5月,普利茲在為《北美評論》(North American Review)撰寫的一篇建議成立一所新聞學院的文章中總結了他的信條,“我們的共和國將與媒體共存亡。擁有訓練有素、是非分明、有勇氣為正義獻身的智慧型型報人的有能力、公正、具有民眾精神的媒體,就能夠維護那種公眾品德,而缺乏它,人民大眾的政府既虛偽又令人嘲笑。一個憤世嫉俗、唯利是圖、蠱惑民心的媒體,最終會製造出一個像自己一樣卑劣的民眾。塑造共和國未來的力量掌握在未來的新聞記者手中。”
1912年,即普利茲在他的遊艇上去世後的一年,哥倫比亞新聞學院 (Columbia School of Journal- ism) 成立了。1917年在普利茲授權委託管理的顧問委員會的監督下,頒發了第一批普利茲獎。對委員會成員和評審團的挑選,主要看專業才能和依屬,及其他方面的多樣性,諸如性別、民族、地域分配,還有記者挑選和報紙規模。
十九世紀後期,約瑟夫·普利茲作為美國新聞界的典範脫潁而出。他出生於匈牙利,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是最有能耐的報紙出版商;還是個反對不誠實政府的熱情洋溢的鬥士;一個勇猛如鷹的競爭對手;在發行領域的競爭中,決不放棄製造轟動新聞的手法;他同時還是個具有遠見卓識的人,這極大地豐富了他從事的職業的內涵。他在《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 和《聖路易斯郵報》(St. Louis Post-Dispatch)的創新精神重塑了報紙媒體的面貌。普利茲是第一個號召在大學裡設立新聞學院培養記者的人。當然,普利茲獎對新聞學、文學、音樂和戲劇的持久影響力,也應歸功於他富有預見的敏銳。

歷史

普利茲1904年的遺囑規定了普利茲獎的設立是對傑出成就的激勵。他具體規定有四項專門是新聞獎,四項是文學戲劇獎和一項教育獎,還有四項旅行獎學金。在文學獎中,應有一本美國小說、在紐約上演的一部美國獨創戲劇、一本有關美國歷史的圖書、一位美國人的傳記和由媒體所作的公共服務歷史的書籍。然而,普利茲對社會的迅速進步極為敏感,這促使他做好了對獎勵體製做大範圍變動的準備。自1917年開始頒獎後,顧問委員會-後更名為普利茲獎委員會-將獎項擴大到21個,增設了詩歌、音樂和攝影獎,同時仍一如既往地恪守設獎人遺囑和意願的精神。
在過去的歲月里,普利茲獎委員會有時因給誰頒獎或不給誰頒獎而成為評論家的眾矢之的。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也因與評審團的建議相左而引發爭議。由於評獎過程本質上是主觀的,這種現象就不可避免。委員會始終未成為觀眾喜好的俘虜。許多獲獎作品-如果不是大部分的話-都不是名列暢銷榜上的,許多獲獎劇目是在百老匯4(Broadway) 之外或是在地方劇院上演的。在新聞界,主要報紙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都曾獲過許多次獎,但是委員會也常常接受那些小規模、不知名的報紙的作品。因揭露該地區猖獗的犯罪率與當地刑事司法體制腐敗之間的關係,聖托馬斯(St.Thomas) 的《維京群島日報》(The Virgin Islands Daily News)獲得1995年的公共服務獎。委員會從一開始就始終堅定奉行對其評議保密的策略,並拒絕公開辯論或為自己的決定作出任何辯護。作為全國最有威望的獎賞和新聞、文學和音樂領域眾所追求的榮譽,這樣的挑戰並未降低普利茲獎的聲譽。普利茲獎被認為是產生高質量新聞的一個主要動力,它將全球的注意力都聚焦到美國在文學和音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普利茲在他的遺囑中將兩百萬美元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用以建立-所新聞學院。其中1/4“設立鼓勵公共服務、公共道德、美國文學、促進教育的獎項或獎學金”。之所以這樣做,他說:“我對新聞業的進步與提高深感興趣,因為我一生從事這個行業,把它看作是一個崇高的職業,一個因其對人民心靈和道德產生影響的具有無與倫比重要性的職業。我希望能夠協助吸引正直和能幹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同時也幫助那些業已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們能夠獲得最高水準的道德和智力培訓。”普利茲自己在攀登美國新聞業頂峰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得到或者說沒有得到任何幫助。他以一個自我奮鬥成功的人而自豪。或許正是因為他作為一個年輕記者所經歷的艱辛,才使他產生了扶植專業培訓的願望。

管理

每年有兩千多件入選作品參加普利茲獎的競爭,但通常只頒發21個獎項,其中14項是新聞獎。這些獎項是長達1年過程的終結。它始於每年年初,受委派的102名傑出的評審員,分成20個評審團。
評審團的成員們要緊張工作3天,提名前認真篩選每件作品。自從設立這些獎項後,委員會擴大並多次重新核定了新聞類的項目,使其能夠和美國新聞業的演變同步。漫畫獎是1922年設立的。攝影獎設立於1942年。1968年又被分為現場報導新聞或突發新聞和特寫。隨著計算機修改照片技術的發展,委員會於1995年規“任何內容經過處理或改動的作品,除了慣常的報紙裁剪和編輯之外,將不予接受”。
以下是2001年普利茲獎項的分類定義:
由報紙通過利用其新聞資源如社論、漫畫和攝影以及報導而提供的值得讚許的傑出公眾服務;
傑出的突發性地方新聞報導;
由個人或團體以單篇或系列報導方式所做傑出調查性報導;
闡明一個有意義並複雜的主題,展示了對主題的上佳把握,文筆流暢,表述清楚的傑出解釋性報導;
對特定主題或活動進行持續、富有知識性的傑出專題報導;
全國性事務傑出報導;
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事務傑出報導;
特別關注文學的高質量和獨創性的傑出特寫報導;
傑出的評論文章;
傑出的文藝批評文章;
風格清晰,有道德目的,推理紮實,在作者認為導向無誤時,具有能夠影響公眾輿論的能力的傑出社論;
本年度出版的,有獨創性和有評論效應,繪畫水平高,具有形象化效果的傑出漫畫或漫畫選輯;
黑白或彩色,單張或多張,相關組照或像集組成的傑出突發性新聞攝影;
黑白或彩色,單張或多張,相關組照或像集的傑出特寫攝影;
金質獎章將授予公共服務獎獲得者。其他類別的獲獎者除證書外,還有於2001年提高至7500美元的現金獎勵,原來為5千美元。每年向新聞學院教授推薦的4個名額各提供5千美元普利茲獎學金。這些獎學金可使3名優秀的畢業生旅行、寫報告並在國外學習,另一份獎學金頒給一名從事戲劇、音樂、文學、電影或電視評論的畢業生。對大多數獲獎者來說,相對普利茲獎給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帶來的聲望而言,現金獎勵只是次要的。有許多獎金更多的競爭,但它們在公眾的心目中都無法與普利茲獎相提並論。
與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舉行的精心準備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和皇家宴會不同,每年5月在哥倫比亞大學洛氏圖書館(Low Library)的圓型大廳里,普利茲獎獲得者只是在一個中午便宴上,從該校校長手裡接過獎金和獎狀。到場的也只有家屬、專業同行、委員會成員和新聞學院的老師們。委員會拒絕了將這項活動在電視上進行大肆宣傳的請求。 ◇
--------------------------------------------------------------------------------
1. 傑伊·古爾德(1836-1892):美國鐵路投機家和金融商,靠投機買賣控制鐵路業及西方聯合電報和紐約市高架鐵路,因陰謀壟斷黃金市場引起1869年9月24日的“黑色星期五”金融恐慌。-編注
2. 西奧多·羅斯福(1858-1919):美國第26任總統(1901-1909),因調停俄日戰爭(1904-1905)於1906年獲諾貝爾和平獎。-編注
3. J·P·摩根(1837-1913):美國金融家、鐵路巨頭,組建摩根公司、美國鋼鐵公司、國際收割公司和國際商業海運公司,在解救1895年和1907年美國金融危機中起過重要作用。-編注
4. 百老匯:紐約市的一條大街,為戲院、夜總會等娛樂場所的集中地段。 -編注
選摘自Elizabeth A·Brennan與Elizabeth C·Clarage 著Who's Who of Pulitzer Prize Winners。著作權 1999屬The oryx Press 所有。經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Wesport, Connecticut 同意重新刊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