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在傳統經濟學上稱之為時間偏好。人們對現在財貨(如一美元)的評價通常大於對未來財貨(如一年後才能得到的一美元)的評價。通常是通過貼現率計算出現在財貨的未來價值或未來財貨的現值。這種貼現率在生態經濟學上稱為時間優惠率。
理論內容
根據時間優惠率的理論,在不同時間上的費用和效益可以通過貼現率來進行比較。一項生態經濟評價要對將來若干年後的費用和效益進行預測,必須利用貼現率將這些費用和效益流量轉換成目前的現值。
貼現率對計算費用和效益的現值有重大的影響。
意義
時間優惠率對生態經濟評價有重要意義。根據西方的資本生產力理論,把現在價值一元的資源投入生產中去,直到將來t年為止,會產生類似複利的效益。因此,在生態經濟評價中貼現率的作用與市場中的利率相似,個人為了提供投資,不得不放棄現在的消費,而由利息的收入得到補償。一般來說,銀行的平均利率決定著市場貼現率的水平,並實際上起著市場貼現率的作用。李特爾-米爾利斯方法以社會的生產率為貼現率。因此,社會貼現率大體上等於資本的機會成本。
社會貼現率通常套用於對公共工程的評價,它衡量社會的取捨。社會貼現率一般應低於私人利率。因為,貼現率反映投資者願意承擔風險的程度,投資者如果是社會,則承擔風險相對來說比私人要小,這就是為什麼社會貼現率較低的原因。使用低貼現率的另一條理由是,保護自然資源的價值。例如,社會認為日益稀缺的森林資源之未來使用價值,將高於眼前的消費價值,這就意味著它是一項負值的貼現率(即未來值高於現值)。
社會貼現率是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指導投資政策的一種工具。貼現率的選擇對具體項目的優先順序有著重要的影響。高的貼現率有利於近期獲得效益的項目,低的貼現率將鼓勵人們選擇有長期效益的項目,特別是涉及保護長期生態影響或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