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到得大寨聚義廳上,王倫再三謙讓晁蓋一行人上階。
晁蓋等七人在右邊一字兒立下;王倫與眾頭領在左邊一字兒立下。
一個個都講禮罷,分賓主對席坐下。
王倫喚階下眾小頭目聲諾已畢,一壁廂動起山寨中鼓樂。
先叫小頭目去山下管待來的從人,關下另有客館安歇。
單說山寨里,宰了兩頭黃牛,十個羊,五個豬,大吹大擂筵席。
眾頭領飲酒中間,晁蓋把胸中之事,從頭至尾,都告訴王倫等眾位。
王倫聽罷,駭然了半晌;心內躊躇,做聲不得;自己沉吟,虛作應答。
筵宴至晚席散,眾頭領送晁蓋等眾人關下客館內安歇,自有來的人伏侍。
晁蓋心中歡喜,對吳用等六人說道:“我們造下這等迷天大罪,那裡去安身!不是這王頭領如此錯愛。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報!”
吳用只是冷笑。
晁蓋道:“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
吳用道:“兄長性直。你道王倫肯收留我們?兄長不看他的心,只觀他的顏色動靜規模。”
晁蓋道:“觀他顏色怎地?”
吳用道:“兄長不見他早間席上與兄長說話倒有交情;次後因兄長說出殺了許多官兵捕盜巡檢,放了何濤,阮氏三雄如此豪傑,他便有些顏色變了,雖是口中答應,心裡好生不然。一一若是他有心收留我們,只就早上便議定了坐位。杜遷,宋萬∶這兩個自是粗滷的人,待客之事如何省得?只有林沖那人原是京師禁軍教頭,大郡的人,諸事曉得,今不得已,坐了第四位。早間zㄙL沖看王倫答應兄長模樣,他自便有些不平之氣;頻頻把眼瞅這王倫,心內自已躊躇。我看這人倒有顧盼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併!”
晁蓋道:“全仗先生妙策。”
當夜七人安歇了。
次日天明,只見人報導:“林教頭相訪!”
吳用便對晁蓋道:“這人來相探,中俺計了。”
七個人慌忙起來迎接,邀請林沖入到客館裡面。
吳用向前稱謝道:“夜來重蒙恩賜,拜擾不當。”
林沖道:“小可有失恭敬。雖有奉承之心,奈緣不在其位,望乞恕罪。”
吳學究道:“我等雖是不才,非為草木,豈不見頭領錯愛之心,顧盼之意?感恩不淺!”
晁蓋再三謙讓林衝上坐。
林沖那裡肯,推晁蓋上首坐了。
林沖便在下首坐定。
吳用等六人一帶坐下。
晁蓋道:“久聞教頭大名,不想今日得會。”
林沖道:“小人舊在東京時,與朋友交,禮節不曾有誤。雖然今日能彀得見尊顏,不得遂平生之願,特地逕來陪話。”
晁蓋稱謝道:“深感厚意。”
吳用便動問道:“小生舊日久聞頭領在東京時,十分豪傑,不知緣何高俅不睦,致被陷害?後聞在滄州亦被火燒了大軍草料場,又是他的計策,向後不知誰薦頭領上山?”林沖道:“若說高俅這賊陷害一節,但提起,毛髮植立!又不能報得此讎!來此容身,皆是柴大官人舉薦到此。”
吳用道:“柴大大人,莫非是江湖上稱為小旋風柴進的么?”
林沖道:“正是此人。”
晁蓋道:“小可多聞人說柴大官人仗義疏財,接納四方豪傑,說是大周皇帝嫡派子孫,如何能彀會他一面也好!”
吳用又對林沖道:“據這柴大官人,名聞寰海,聲播天下的人,教頭若非武藝超群,他如何肯薦上山?非是吳用過稱∶理合王倫讓這第一位與頭領坐。此天下公論,也不負了柴大官人的書信。”
林沖道:“承先生高談。只因小可犯下大罪,投奔柴大官人,非他不留林沖,誠恐負累他不便,自願上山。不想今日去住無門!非在位次低微,只為王倫心術不定語言不定,難以相聚!”
吳用道:“王頭領待人接物,一團和氣,如何心地倒恁窄狹?”
林沖道:“今日山寨幸得眾多豪傑到此相扶相助,似錦上添花,如旱苗得雨。此人只懷妒賢能之心,但恐眾豪傑勢力相壓。夜來因見兄長所說眾位殺死官兵一節,他便有些不然,就懷不肯相留的模樣;以此請眾豪傑來關下安歇。”
吳用道:“既然王頭領有這般之心,我等休要待他發付,自投別處去便了。”林沖道:“眾豪傑休生見外之心。林沖自有分曉。小可只恐眾豪傑生退去之意;特來早早說知。今日看他如何相待。若這廝語言有理,不似昨日,萬事罷論;倘若這廝今朝有半句話參差時,盡在林沖身上!”
晁蓋道:“頭領如此錯愛,俺弟兄皆感厚意。”
吳用便道:“頭領為新弟兄面上倒與舊弟兄分顏。若是可容即容;不可容時,小生等登時告退。”
林沖道:“先生差矣;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量這一個潑男女,醃畜生,終作何用!眾豪傑且請寬心。”
林衝起身別了眾人,說道:“少間相會。”
眾人相送出來。
林沖自上山去了。
沒多時,只見小嘍羅到來相請,說道:“今日山寨裡頭領相請眾好漢去山南水寨亭上筵會。”晁蓋道:“上覆頭領,少間便到。”
小嘍羅去了。
晁蓋問吳用道:“先生,此一會如何?”
吳學究笑道:“兄長放心。此一會倒有分做山寨之主。今日林教頭必然有火併王倫之意。他若有些心懶,小生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不由他不火併。兄長身邊各藏了暗器,只看小生把手捻須為號,兄長便可協力。”
晁蓋等眾人暗喜。
辰牌已後,三四次人來邀請。
晁蓋和眾頭領各各帶了器械,暗藏在身上;結束得端正,卻來赴席。
只見宋萬親自騎馬,又來相請。
小嘍羅抬了七乘山轎。
七個人都上轎子,一逕投南山水寨里來,直到水亭子前下了轎。
王倫,杜遷,林沖,朱貴,都出來相接,邀請到那水亭子上,分賓主坐定。
王倫與四個頭領--杜遷,宋萬,林沖,朱貴,--坐在左邊主位上;晁蓋與六個好漢--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坐在右邊客席;階下小嘍羅輪番把盞。
酒至數巡,食供兩次,晁蓋和王倫盤話;但提起聚義一事,王倫便把閒話支吾開去。
吳用把眼來看林沖時,只見林沖側坐在椅上把眼瞅王倫身上。
看看飲酒至午後,王倫回頭叫小嘍羅取來。
三四個人去不多時,只見一人捧個大盤子,里放著五錠大銀。
王倫便起身把盞,對晁蓋說道:“感蒙豪傑到此聚義,只恨敝山小寨是一窪之水,如何安得許多真龍?聊備些小薄禮,萬望笑留,煩投大寨歇馬,小可使人親到麾下納降。”
晁蓋道:“小子久聞大山招賢納士。一逕地特來投托入伙;若是不能相容,我等眾人自行告退。重蒙所賜白金,決不敢領。非敢自誇豐富,小可聊有些盤纏使用,速請納回厚禮,只此告別。”
王倫道:“何故推卻?非是敝山不納眾位豪傑,奈緣只為糧少房稀,恐日後誤了足下眾位麵皮不好∶因此不敢相留。”
說z孕欲F,只見林沖雙眉別起,兩眼圓睜,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來時,也推道糧少房稀!今日晁兄與眾豪傑到此山寨,你又發出這等言語來,是何道理?”
吳用便道說:“頭領息怒,自是我等來的不是,倒壞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頭領以禮發付我們下山,送與盤纏,又不曾熱趕將去。請頭領息怒,我等自去罷休。”
林沖道:“這是笑裡藏刀言清行濁之人!我其實今日放他不過!”
王倫喝道:“你看這畜生!又不醉了,倒把言語來傷觸我!卻不是反失上下!”
林沖大罵道:“量你是個落地窮儒,胸中又沒文學,怎做得山寨之主!”
吳用便道:“晁兄,只因我等上山相投,反壞了頭領麵皮。只今辦了船支,便當告退。”
晁蓋等七人便起身,要下亭子。
王倫留道:“且請席終了去。”
林沖把桌子只一腳踢在一邊;搶起身來,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來,搦的火雜雜。
吳用便把手將髭鬚一摸。
晁蓋,劉唐,便上亭子來虛攔住王倫,叫道:“不要火併!”
吳用便假意扯林沖,道:“頭領,不可造次!”
公孫勝便兩邊道:“休為我等壞了大義!”
阮小二便去幫住杜遷,阮小五幫住宋萬,阮小七幫住朱貴。
嚇得小嘍羅們目瞪口呆。
林沖拿住王倫,罵道:“你是一個村野窮儒,虧了杜遷得到這裡!柴大官人這等資助你,給盤纏,興你相交,舉薦我來,尚且許多推卻!今日眾豪傑特來相聚,又要發付他下山去!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這嫉賢妒能的賊,不殺了要你何用!你也無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杜遷,宋萬,朱貴,本待要向前來勸;被這幾個緊緊幫著,那裡敢動。
王倫那時也要尋路走,卻被晁蓋,劉唐,兩個攔住。
王倫見頭勢不好,口裡叫道:“我的心腹都在那裡?”
雖有幾個身邊知心腹的人,本待要來救,見了林沖這般兇猛頭勢,誰敢向前。林沖即時拿住王倫,又罵了一頓,去心窩裡只一刀,察地搠倒在亭上。
晁蓋見搠王倫,各掣刀在手。
林沖疾把王倫首級割下來,提在手裡,嚇得那杜遷,宋萬,朱貴,都跪下,說道:“願隨哥哥執鞭墜蹬!”
晁蓋等慌忙扶起三人來。
吳用就血泊里過一把交椅來,便納林沖坐地,叫道:“如有不伏者,將王倫為例!今日扶林教頭為山寨之主。”
林沖大叫道:“先生差矣!我今日只為眾豪傑義氣為重上頭,火併了這不仁之賊,實無心要謀此位。今日吳兄卻讓此第一位與林沖坐,豈不惹天下英雄恥笑?若欲相逼,寧死而已!弟有片言,不知眾位肯依我么?”
眾人道:“頭領所言,誰敢不依。願聞其言。”
林沖言無數句,話不一席,有分教;斷金亭上,招多少斷金之人;聚義廳前,開幾番聚義之會。
正是∶替天行道人將至,仗義疏財漢便來。
畢竟林沖對吳用說出甚言來,且聽下回分解。
原文出處
本文出自<水滸傳>第十九回(七十回)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霸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一說施耐庵作、羅貫中編次。根據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故事加工定型。全書敘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眾起義的故事,再現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中國明代長篇小說。又題為《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一般認為是施耐庵著。關於它的作者,明人記載不一。郎瑛《七修類稿》中說:“ <三國> 、 <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羅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羅貫中作。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則說是“武林施某所編”,“世傳施號耐庵”。綜上所說,明人大致有三種說法:施耐庵作、羅貫中作和施、羅合作。現在學術界大都認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吳梅<顧曲麈談>記施耐庵即元末劇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志》所載的<施耐庵墓誌>和《施耐庵傳》等。但這些材料相互矛盾處不少,且有明顯不可信處,因此對於這些材料的真偽問題,學術界意見頗不一致,多數研究者持懷疑態度,尚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
施耐庵
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
生平: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代,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 、<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