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盆地

昭通盆地

昭通盆地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大型山間盆地,呈北東~南西向展布,為一不規則的近似橢圓形,南北長約20千米,東西寬約15千米,面積230平方千米,其中含煤面積140平方千米左右。

盆地概況

昭通盆地內為丘陵地形,地勢低平,標高在1900-2000米,一般為1930米左右,最高點鳳凰山,標高為2138米。外圍最高峰位於東北側的涼風台,標高為3152米。與盆地相對高差約1200米。

昭通盆地內水系呈樹枝狀,主幹河—昭魯河發源於魯甸縣境內的大黑山,由西南向東北徑流,至新民村進入昭通盆地後折向北流,它匯集了盆地內的甘河、大壩河、利濟河等於楊家灣村流出盆地,經葡萄井人工河道注入灑漁河,匯歸於橫江,屬金沙江水系。

地質背景

昭通盆地是由拉伸、擠壓與走滑三種構造應力場之間的組合和過渡活動機制形成的,屬走滑—斷坳型盆地。

首先,盆地位於滇東弱變形區揚子—華南古陸塊範圍,且處於基底繼承性活動向斜構造或盆內弱活動同沉積斷裂構造之上,致使盆地緩速沉降,長期保持聚煤環境,構造條件有利。

其次,盆地基底或邊緣為碳酸鹽岩溶強含水層分布區,具自流盆地古水文地質背景,主煤層出現於剖面下部或超覆於基底碳酸鹽岩之上,岩溶強含水層直接為泥炭沼澤提升了穩定的地下水源,為植物生長、成煤物質的保存和沼澤的發育與持續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另一方面侵蝕面上的岩溶凹地也給成煤物質的堆積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另外,從昭通盆地成煤植物來看,以針葉、落葉闊葉森林植被為主,耐寒植物普遍出現,以及熱帶海洋濕性西南與東南季風的產生,使得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繁茂,為晚第三紀聚煤盆地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巨厚煤層的形成除雲南晚第三紀地史期具有適宜的古氣候和優厚的古植物先決條件外,更在於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地質背景。

初步可以確定的是,昭通盆地沉積的巨厚褐煤,形成時間距今1000萬年左右。含煤地層一般厚350米,最厚達800米。其中煤層的形成時間距今180-500萬年左右。

主要城市

昭通盆地內的主要城市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與貴州、四川兩省接壤,地勢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67米,最高海拔4040米,總面積23021平方公里。昭通歷史上曾是雲南通向川黔兩省的重要門戶,是中原文化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為中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衝,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昭通市坐落在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抬升的過度地帶;雲南文化三大發源地(大理 昭通 昆明)之一,素有小昆明之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