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春祠海
肅事祠春溟,宵齋洗蒙慮。
雞鳴見日出,鷺下驚濤鶩。
地闊八荒近,天回百川澍。
筵端接空曲,目外唯雰霧。
暖氣物象來,週遊晦明互。
致牲匪玄享,禋滌期靈煦。
的的波際禽,沄沄島間樹。
安期今何在,方丈蔑尋路。
仙事與世隔,冥搜徒已屢。
四明背群山,遺老莫辨處。
撫中良自慨,弱齡忝恩遇。
三入文史林,兩拜神仙署。
雖嘆出關遠,始知臨海趣。
賞來空自多,理勝孰能喻。
留楫竟何待,徙倚忽雲暮。
作品評析
根據詩題可知,此詩寫於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龍四年)。此詩發展了複雜的聯想,表明宋之問已經超出了大多數初唐寫景詩的板滯羅列對句。神龍(武則天和唐中宗的年號,公元705年正月—707年九月)中貶逐期間的一次祭祀活動,使得詩人想起神靈,並轉向求仙。而神仙和宮廷的自然聯繫又反過來驅使詩人回首往事,起先帶來的是安慰,然後導向模糊不定的狀態。雖然這首詩缺乏修飾性敘述的勻稱平衡,但仍試圖以聯想的統一反映自然的思考過程,從而使它比較早的自述詩顯得“自然”。這種結構上的優點使它跨人了盛唐的行列。但是,比這一點更重要的是,它再次樹立了榜樣,促使詩歌離開單純的社會功用,成為個人懷思的工具。
作者簡介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
著名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並沒有顯赫的門第家世。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 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已是武則天皇后實際把握朝政之時。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稱帝,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十五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時人欽慕。武后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
宋之問在武后晚年先後轉任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武后媚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雅愛其才”,召他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隱、沈佺期、王無競、尹元凱及李适、富嘉謨、劉允濟等文士預修。長安二年(703年)遷司禮主簿。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與杜審言等友皆遭貶謫。宋之問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次年春逃還洛陽,探知友人張伸之與王同皎等媒誅宰相武三思(時張柬之被貶),後使人告密,擢任鴻臚主簿,“由是深為義士所譏”。景龍二年(708年)遷考功員外郎,並與杜審言、武平一、沈佺期、閻朝隱等首選修文館直學士,“及典舉,引拔後進,多知名者。”其時朝廷朋黨爭立,由於他傾附安樂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景龍三年(7O9年)將他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
由朽爛陳腐的宮廷來到清新秀麗的水鄉,也使他開始滌淨心靈,境界升華。但在走上“新生”之路時候,再次宮廷政變將他逼上了絕境。景雲元年(710年)六月,臨海郡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以宋之問嘗附二張及武三思詔流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後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被賜死於徙所。
宋之問政治上無足稱道,品行也多有可譏,但卻是知名當世的詩人。由於宮廷詩人的局限,代筆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淺,他的詩文不少是歌頌功德、粉飾太平、浮華空泛之作,但隨著顛簸人生,接觸社會,歷練生活,他也創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宋之問為文賦詩,抒情真摯,暢美如畫,且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他與沈佺期在齊、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傑創作發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並運用這種形式,寫出了優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 。
原有武平一所纂《宋之問集》十卷,已散佚。今有《四部叢刊續編》所收明人輯《宋之問集》二卷行於世。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