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春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
他渴求著擁抱你,花朵。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欲望多么美麗。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著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你們被點燃,捲曲又捲曲,卻無處歸依。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
痛苦著,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一九四二年二月
創作背景
1940年8月,穆旦畢業於西南聯大,並留校任教。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關鍵時期;同年2月,詩人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情,毅然踏上緬甸抗日戰場擔任翻譯工作。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春》即創作於此時。
文學賞析
這首詩的主題為“春”,卻“截然不同於千百首一般傷春詠懷之類的作品。它要強烈得多,真實得多,同時形式上又是那樣完整”(《穆旦:由來與歸宿》)。其中沒有陳舊的“風花雪月”的意象,也沒有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有的是詩人敏銳的直覺,這種直覺鑄進了複雜玄奧的思辨理性。春苹蓬勃搖盪,被詩人幻化為綠色的火焰,這不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頑強的生命力與火焰的野性有著內在精神上的聯繫。春天萬物甦醒,一切都洶湧著難以抑制的激情,春草被注入了詩人的激情,它的搖曳就成為一種渴求。一種原欲的噴薄,它是在呼喚花朵。花朵也是強悍的,受著春的召喚,它“反抗著土地”,露出自己的芽苞和蓓蕾,像一隻只衝動的喇叭。“反抗”二字,準確而深刻地展開了春天的性質,它使我們聯想到更廣遠的東西,冬天土地的寒冷僵硬、花朵在黑泥巴中不屈的抗爭……這樣,綠草是野火沖騰,花朵是反抗者,一個充滿生機和競爭的春天就被詩人表現出來了。草和花不是現象,而是精神,是本質;是詩人穿透表面秩序看到隱蔽秩序的精神能力的體現,有著深層的理性特徵。在第一節的末尾,使用了“欲望”這一富有生命意味的詞來總結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圖像,把第二節的大部分筆墨用來寫生命的壓抑。
第二節詩人從春天巧妙地過渡到青春,又以許多感性形象來比喻青春的渴望和焦慮、幸福與痛苦。二十歲的靈與肉,在這充滿欲望和創造活力的春天,更加躁動不安。那“永遠的謎”就是生命內部的衝突,青年人為它所“蠱惑”,他們要宣洩要創造,因為他們的生命也燃著“綠色的火焰”,開著反抗的花朵。但人的生命意志並不能如自然那般恣肆,他還被“禁閉”著,像一隻泥土做成的鳥,那歌聲那翅膀是無望的。徒有衝動,“卻無處歸依”,他們被春天“點燃”,但只能“捲曲又捲曲”。這裡,自然的春和人類的青春構成反差,人受到壓抑,他在內部激烈地鬥爭著,積累著打破壓抑的內在力量。這是20世紀40年代初,有理想有氣節的青年知識分子普遍感受到的一種心態。他們有欲望,但無處施展:有力量,又”無處歸依”,就這樣置身於彷徨、苦悶而又堅韌不屈的氛圍中。但詩人意識到,“春”是一種必然,創造和反抗是一種必然,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昭示人們; “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痛苦著,等待伸入新的組合”。這首詩,以自然充分釋放的力來對比人被壓抑的力,最後得出的結論卻並不悲觀。
這首詩中,有三組不同色調的詞語,其一是強烈而動感的:火焰、搖曳、渴求、擁抱、反抗、伸、推、點燃;其二是靜態的:綠色、土地、看、歸依,這既是草與花朵的對立,春天內在的對立,也是“醒”與“蠱惑”的對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動的欲望與詩人沉思形象的對立;“窗子”是一種媒介,它分隔又聯繫了“欲望”與“看”,從而帶來第三組體現著張力共存的詞語:緊鬧、捲曲、組合。這三組辭彙相互交織,組構了詩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詩歌沉摯、堅實、富有現代感的抒情基調,緊湊而充滿張力的語言,以及飽滿的節奏和集中的意象。
名家點評
作家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唐曉渡:這是一首具有典型現代意味的詩。起首兩句“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他渴求著擁抱你,花朵”傳達了一種熾烈炙人,不可遏止的生命衝動。這一點立即將其與詩歌史上大量同類題材的傳統之作區別開來。(《名作欣賞》)
安徽大學教授方銘:《春》這首詩將官能的知感與理性的思維交織而成為生命的交響樂章。(《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現代詩歌》)
詩人、詩歌評論家唐欣:轉折快、層次多、聲音好聽,這是自然的也是人生的春天,蓬勃、緊張,毫無商量又一觸即發,而且它也經得起上萬字的闡釋。(《有個地方你從未去過:中外名詩101首選讀》)
後世影響
《春》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
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寧。“九葉詩派”著名詩人、翻譯家。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並留校任教。1948年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執教於南開大學。早在天津南開中學讀高中時,穆旦就開始了詩歌創作。20世紀40年代前,他的詩歌受英國浪漫派現代詩風的影響較大。後來在浪漫主義中融合了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因素,詩風富於象徵寓意和思辨色彩。主要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三部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