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語
詩歌: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體:只就一般的看法,一般稱為古詩和樂府歌辭與現代詩名稱。
問題
對詩歌的寫作技法和表達提供系統性的知識。
重大作用
相輔於詩歌本身在詩者的角度來於外界的感受和定性。在某一理論的過程中,融合著詩的意味,此意味是主觀的。是能夠深入淺出的概述一段時期以來詩歌的走向,指導並得到越來越多為詩歌而鞠躬盡瘁的人的完善和幫助。相比於盲目和個人意識,這樣更具有說服性。
流派
詩歌流派及其理論:(1)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徐志摩、聞一多等為代表的"新月派",以及20年代中期出現的以李金髮為代表的"象徵派";(2)20世紀30年代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以及以艾青、彭燕郊、牛漢、曾卓等為代表的"七月詩派";(3)20世紀40年代以穆旦、杜運燮、鄭敏等為代表的"中國新詩"派;(4)20世紀50年代以紀弦為代表的"現代派詩群";(5)20世紀50年代以覃子豪、鐘鼎文和後起的余光中、羅門、蓉子為代表的"藍星詩群";(6)20世紀50年代以洛夫、張默和瘂弦為代表的"創世紀詩群";(7)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島、楊煉、多多、顧城、江河、舒婷等為代表的"朦朧詩群";(8)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海子為代表的"神性寫作",以韓東、于堅等為代表的"他們詩群",以及以周倫佑、楊黎等為代表的"非非詩群";(9)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歐陽江河、西川、翟永明、王家新、臧棣、西渡、桑克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寫作",以及90年代中後期以伊沙、徐江、侯馬等為代表的"民間寫作";(10)20世紀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初以莫非、林童、樹才、娜夜、盧衛平、路也、唐詩、劉文旋、馬永波、譙達摩等為代表的"第三條道路寫作";(11)21世紀初以朵漁、尹麗川、沈浩波、南人、巫昂等為代表的"下半身寫作";以及以安琪、格式、馬策、趙麗華等為代表的"中間代寫作" (12)21世紀初至今以張榮寰、易道禪等為代表的“世界精神”派,將詩歌及其理論融入了世界文明的核心與靈魂的升華感知。(13)21世紀初至今,以王雪瑩、解非、古箏、沈藍、姚園為代表的“女子智靈性詩歌”寫作, 倡導當代女性詩歌的寫作要以女子的“智”與“靈”來創作出具有詩學品位與美學品位於一體的智靈性詩篇。
社會狀況
關於詩歌領域的問題,說到詩歌理論這幾個字的時候,往往有很多爭議。實際上,對詩歌的認識,是確實需要的。這不隨一些詩歌作者的說法而改變。我們說,詩歌的作者,可以不認識詩歌,或者說,不更多地認識詩歌,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再更廣泛地認識詩歌了。事實上,對詩歌的認識,是沒有停止過的。
說詩歌理論妨礙詩人,這是說詩歌理論具有規範性質。實質上,好的詩歌理論並不是對詩人的寫詩進行規範,並沒有強制地影響。好的詩歌理論,是試圖對詩歌進行認識,對詩歌的產生髮展,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知。在這一點上,並不與詩人的寫詩構成什麼極端的矛盾。
詩歌,即使是中國的現代漢語詩歌,發展到現在,也一百多年了,有認識的必要,有將認識系統起來的必要。這個認識,不是專門來強制所有的詩人都必須來做的。也就是說,號稱詩人或者別的什麼名號的人,可以加深對詩歌的認識,並將這些認識系統化,也可以不加深認識,不將系統化,就這么簡單的問題。
為什麼有人常常仇視詩歌理論呢?在詩歌作者,讀者,編者等方面,是有不同的原因的。作者方面,對詩歌理論的看法,往往以為詩歌理論就是規範,就是約束,而不了解詩歌理論,無論是什麼樣子的理論,都一律拒絕了解,這是錯誤的辦法,詩歌作者,可以加深對詩歌的認識,也可以就目前自己對詩歌的認識而充分自信。這沒什麼問題的。如果說,要求所有的詩人都要對詩歌理論非常熟悉,才能進行詩歌方面的創作,那可不一定成立的
問題的關鍵大約不是詩歌理論不好,或者詩歌理論干涉詩人的寫詩,不是這樣的。我私下裡以為,很大可能是這些詩人以為自己對詩歌的認識已經是最完美的了,所以不用再了解更多的東西了。就這個方面的觀念,排斥對詩歌的更廣泛的認識,這是很可能的。
讀者方面,有的僅僅是以為詩歌理論是對具體的一首詩歌作品的解讀,這是將賞析,或者評論,或者批評,當成了詩歌理論,這是對詩歌理論認識上的極端不足。詩歌理論,所對詩歌的比較系統的認識,並不妨礙大家繼續認識詩歌。
讀者和詩歌發生的關係,可以只是看作品,也可以是只看批評,或評論,或賞析,至於詩歌理論,大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現在,對詩歌理論的概念,是需要清晰的。
至於編者,自己根據自己的感性認識,來判斷詩歌的好惡,這是常有的。對詩歌理論的了解不多,那么,這就最終導致所謂的權威影響力的下降。這也是需要有一個深入的對詩歌的認識,甚至更為系統的對詩歌的認識,也即上升到詩歌理論的程度。
60大事件
◎ 中國現實主義
中國現實主義包括20世紀50年代起至70年代的近二十多年在全國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的廣大詩人群。這一類詩歌以歌頌為主,通過寫實和抒情等藝術手法,表達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受。 代表詩人:李瑛、郭小川、公劉、張志民等。
◎ 新現代主義
新現代主義,也稱為現代派詩群,於1953年由紀弦所創辦的《現代詩》季刊。《現代詩》成立之後,在這個基礎之上,紀弦提出了現代派的自由詩運動口號,並大力推動新現代主義詩歌運動的發展。 新現代主義是1930年的中國現代派詩群的延續,同時也標誌著台灣現代詩歌運動的崛起
代表詩人:紀弦、鄭愁予、楊喚、林泠等。
◎ 藍星詩群
藍星詩社是余光中等於1954年成立的現代詩歌文學團體,並逐漸形成了藍星詩歌流派。藍星詩社出版了《藍星詩刊》、《藍星詩頁》、《藍星年刊》等詩刊雜誌,以發展個性提倡鄉土文化等為寫作宗旨,以詩歌來體現出生活態度和面對現實的藝術價值觀念。 藍星詩社的成立對台灣的詩歌文學運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代表詩人:余光中、覃子豪、鐘鼎文、羅門、蓉子等。
◎ 創世紀詩群
創世紀詩社由洛夫、張默、瘂弦於1954年發起,詩社成立之後開始出版《創世紀》詩刊。《創世紀》詩刊的出現,團結了一批台灣詩壇的現代詩人,形成了創世紀詩群詩歌流派。 創世紀詩社曾經是台灣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現代詩歌文學團體,在1960年成為“超現實主義”的集聚地。
代表詩人:洛夫、張默、瘂弦等。
◎ 朦朧詩
20世紀70年代中國詩壇出現了大批的優秀青年詩人。他們對當代詩歌傳統規範進行挑戰,先後大量發表了當時無法讓“正規”詩壇接受的充滿新風格的詩,他們通過創作詩歌來反思人的本質問題,以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1979年3月號《詩刊》上北島短詩《回答》的發表,“朦朧詩”開始由地下狀態進入公開狀態,新詩潮詩人不僅很快就占領了各種文學報刊的主要版面,他們還創辦了自己的民間詩歌刊物《今天》雜誌,引發了詩歌界乃至整個文學界的一次歷時數年的聲勢浩大的關於“朦朧詩”的論爭。因此,“提供歷史的見證”也就成了“朦朧詩”的最終主題。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朧詩選》收集了這些詩人的作品,這也是朦朧詩派一詞的來源之一,朦朧派也往往被稱為今天派。
代表詩人: 食指、北島、楊煉、舒婷、顧城等
◎ 白洋淀詩群
白洋淀詩群出現於70年代末,白洋淀是當年無數的知青下放點之一,地處河北,離北京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點中有相當數量的家庭背景優越能夠接觸西方文學作品的高幹子弟知青。他們自發地組織民間詩歌文學活動,逐漸形成了白洋淀詩群。
代表詩人:芒克、多多、根子等。
◎ 中國新現實主義
中國新現實主義形成於70年代末,在民間的朦朧詩派在地下自發地發展的同時,官方的《詩刊》、《星星》等詩歌雜誌上出現了一大批寫實的詩歌作品,逐漸形成了中國新現實主義詩歌流派。中國新現實主義以寫實主義反映社會現實的歌頌性詩歌作品為主。
代表詩人:葉延濱、流沙河、傅天琳等。
◎ 新邊塞詩派
新邊塞詩派詩歌出現於80年代,新邊塞詩派詩歌的形成是以《綠風》詩刊為刊載媒介發表詩歌的詩人群不斷壯大的結果。
新邊塞詩派以詩歌作品描述新邊塞風情,歌頌西部精神為主。
代表詩人:昌耀、楊牧、周濤、章德益等。
◎ 莽漢主義
莽漢主義由李亞偉、萬夏等於1984年成立,是一種以反傳統文化為特徵的詩歌流派。莽漢主義拋棄風雅,主張對生命意義的還原,反對以詩歌的方式對世界進行主觀的美化。
1986年莽漢主義作為詩歌團體組織終止了活動而宣告解散。
代表詩人:李亞偉,萬夏,胡冬,馬松等。
◎ 整體主義
整體主義作為詩歌流派由石光華、宋渠、宋煒、楊遠宏等詩人於1984年成立。整體主義詩歌創作方法認為人的本質意義在於存在和整體的關聯之中,只有整體才是有意義的存在實體,詩歌的創作是將整體主義思想運用到詩歌文學實踐中去。1989年之後,整體主義的活動逐漸停止。
代表詩人:石光華、宋渠、宋煒、楊遠宏等
◎ 海上詩派
海上詩派是孟浪、王寅、陳東東、劉漫流等在上海成立的現代詩歌流派。 海上詩派一詞的由來是“上海”的倒置,即“海上”。其用意是暗示一種對孤獨的詩性表達。海上詩派的詩歌作品集有《海上》、《大陸》、《城市的孩子》、《廣場》、《作品》等
代表詩人:孟浪、王寅、陳東東、劉漫流等
◎ 圓明園詩派
圓明園詩派的形成起因於圓明園詩社,圓明園詩社是黑大春等詩人於1984年在北京成立的現代詩歌文學社。
圓明園詩社成立後出版《圓明園》詩刊,圓明園詩派強調詩人的個性化創作,而且並沒有象其他詩派那樣明確地建立屬於自己的詩歌理論體系。
代表詩人: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等。
◎ 醜石詩群
1985年《醜石》詩歌民刊在福建霞浦成立,最初的《醜石》是不定期出版的油印詩刊,刊載的作品基本上是霞浦的地方詩人。
《醜石》詩刊經過不斷地發展之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詩群流派,同時也從地方發展到福建以至於全國,成為全國性的民間詩歌刊物,曾被譽為中國五大民間詩報刊之一。醜石詩歌網在2003年成立,形成了規模更大的醜石詩群。
代表詩人:湯養宗、謝宜興、劉偉雄、葉玉琳、伊路等。
◎ 新鄉土詩派
“新鄉土詩派”運動是1987年由江堤、彭國梁、陳惠芳等湖南詩人發起的詩歌運動。新鄉土詩派在描寫風土人情藝術手法的基礎之上,以家園鄉土文化為詩歌的精神源泉,創立了自己的詩歌風格。在新鄉土詩歌運動的十多年歷史中,他們出版了《世紀末的田園》、《家園守望者》、《新鄉土詩派作品選》等新鄉土詩派的詩歌刊物和作品,以及各種個人詩歌作品專集。
代表詩人: 江堤、彭國梁、陳惠芳等
◎ 非非主義
非非主義詩歌運動,中國現代詩歌藝術流派之一,於1986年5月創立於四川西昌--成都,由周倫佑、藍馬、楊黎等人為首發起。流派的理論和作品主要刊登於由周倫佑主編的《非非》雜誌和《非非評論》報上,此外,1994年非非主義理論及作品專集《打開肉體之門/非非主義∶從理論到作品》出版。《非非》雜誌從1986年至今,共出版了九卷,每卷30萬字至40萬字不等。
非非主義倡導“想入非非”的寫作意境,其寫作傾向是看似開放實則封閉的,但他們對詩歌的目的性始終是鮮明的。非非主義詩人注重語言實驗,強調語言還原,強調對聲音的前文化探索,對語言符號的前文化探索,它恰恰不注重語言符號的文化含義,不主張在詩中“談”出什麼“意義”。
代表詩人:周倫佑 楊黎 藍馬 海男 萬夏等。
◎ 信息主義
信息主義起源於網路詩歌。詩陽於1993年初起通過電腦網路創作和發表詩歌,逐漸帶動了其他詩人的加入,在兩年後形成了有規模的網路詩歌運動。1995年,詩陽創立了歷史上首份中文網路詩刊《橄欖樹》之後,與其他網路詩人一起從事詩歌創作理論的研究,認為網路詩歌寫作具有虛擬現實的網路文化特徵,並試圖以資訊理論對網路詩歌的創作實踐進行詮解和干預。1998年詩陽在發表了兩種不同風格的詩歌系列作品之後,正式提出了兩類信息主義詩歌的創作理論。信息主義在21世紀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詩陽在時代詩歌網上創辦了《信息主義》等詩刊。
代表詩人:詩陽、九歌、諾然、克萊爾、遨笛等。
◎ 靈性詩歌
2001年北京《詩刊》的編輯、藍色老虎詩歌沙龍等詩人提出了靈性詩歌的寫作概念,第二年他們推出了靈性詩歌的創作理論。
靈性詩歌認為,詩歌寫作是“靈”和“性”的結合,它們的存在意義在詩歌之上。 靈性詩歌的主要活動空間是哭與空詩歌論壇。
代表詩人:天樂、藍野、於貞志、周公度、王珍等。
◎ 新江西詩派
從2002年開始,在譚五昌、滕雲等主編的《新江西詩派》和其他江西詩刊為主的詩刊周圍,團結了一批有自己的詩歌寫作標準和審美規範的江西詩人,逐漸形成了新江西詩派。 新江西詩派在部分地繼承和發展原江西詩派創作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詩歌建構理論和藝術內容。作為以江西地方性的詩歌流派,相同的歷史背景和鄉土文化使得他們更容易地發掘詩歌作品的共性並找到創作實踐的突破點。
代表詩人:譚五昌、滕雲、牧斯、三子、程維等。
◎ 第三代
嚴格地說,第三代詩人不是屬於某一個詩群的流派而是泛指前朦朧詩人之後出現的一大批詩人,又稱“新生代”,以1986年10月的“中國現代詩群體大展”為結體標誌。第三代詩人是在82年以後與朦朧詩人脫離時逐步形成起來的;他們在詩歌的創作手法上依然受到前朦朧詩人的影響而又更多地借鑑了歐美後現代主義的寫作原則,反英雄反崇高及平民化是他們創作的主要特徵之一。
代表詩人:京不特 默默 孟浪等。
◎ 他們詩群
1985年春,醞釀了一年的《他們》出版。在詩壇引起巨大反響。《他們》的創刊成為第三代詩人崛起的重要標誌。其領軍人物于堅、韓東也成為“第三代”的代表性詩人。
代表詩人:于堅 韓東 丁當 陸憶敏 楊克等
◎ 神性寫作
2003年8月提出,以“首屆中國神性寫作者作品展”為標誌性事情,該流派主要的詩寫宗旨認為,詩意的本質是一種宇宙真理,詩的理想就是最大程度和範圍內表現這種真理的存在。無論是詩的架構還是詩的內容,形式是宇宙規律的再現,內容是哲學和宗教統一於最高的詩藝——絕對宇宙精神,絕對宇宙真理。因此,詩意也是永恆的。2011年3月初版《神性寫作叢書》10冊,《神性寫作》七卷,《神性詩學》三冊,煌煌巨著,赫赫史詩。代表詩人:亞伯拉罕·螻冢,海上,陳肖,霄無,賈勤,施瑋,夢亦非等。
◎ 盤峰論爭
1999年4月16—1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北京市作協,《詩探索》,《北京文學》在北京平谷縣盤峰賓館聯合召開“世紀之交:中國詩歌創作態勢與理論建設研討會”,引發了“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的論爭與交鋒,簡稱為“盤峰詩會”。會後,創造性不夠且思維比較簡單的詩人們,迅速站隊成為了一大景觀,兩個敵對情緒非常濃的陣營形成了。即:知識分子寫作、民間寫作。
◎ 知識分子寫作
知識分子寫作是詩人西川、陳東東、歐陽江河等在1987年參加詩刊社舉辦的“青春詩會”時提出來的。西川認為,他之所以提出知識分子寫作的概念,一方面是希望對於當時業已泛濫成災的平民詩歌進行矯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表明自己對於服務於意識形態的正統詩歌和以反抗的姿態依附於意識形態的朦朧詩的態度。 歐陽江河則認為知識分子寫作是抗議的主題被耗盡,民眾寫作時代過去之後,一種有語境與語言策略的考慮、尋求階段性活力的詩歌實踐。 他們認為,詩歌的創作首先應該是一種對文學藝術負責的寫作態度,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對詩歌語言的精密處理,正確發揮各種寫作技術的藝術效果,從而準確地表達詩歌的主題。
代表詩人: 西川 歐陽江河 翟永明 王家新 臧棣等。
◎ 民間寫作
民間寫作的概念是1990年作為與“知識分子寫作”對抗的概念而提出來的,代表著一類與知識分子寫作創作實踐完全不同的詩歌寫作方法。 民間寫作的詩人們認為,寫作應該在口語化的基礎上發揮常用的不受任何規範約束的語言的、甚至是地方方言的優勢,描述直接的生活經驗和客觀的原生存在。對於民間寫作詩人們來說,民間寫作是口語化的寫作,是對現代詩歌中原有的那些理論體系結構的否定。
代表詩人:于堅、韓東、伊沙、徐江、侯馬等。
民間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的對立,也導致了第三條道路寫作詩群的出現。
◎ 第三條道路
第三條道路的興起是以1999年12月出版的《九人詩選》為標誌的。
“盤峰詩會”是當時的大環境。另一個促成“第三條道路”出現的小環境是“龍脈詩會”。標誌著中國詩歌的思維模式和標準模式的徹底變革,即由長期以來的二元論向多元化的轉變,莫非的《反對秘密行會及其它》,樹才的《第三條道路》,譙達摩的《我的詩學:1999年冬天的思想》,這三篇文章明確提出了“第三條道路”的詩學主張,成為“第三條道路”最初的詩學文獻。可視為“第三條道路”的宣言。
代表詩人:莫非、樹才、譙達摩等。
◎ 中間代
“中間代” 是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一部分詩人、他們既沒有參加“第三代”詩歌運動,也沒有機會參加早期的網路詩歌運動。他們獨具個性的詩歌寫作、精彩紛呈的詩歌文本,已構成了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詩歌的精神高地。“中間代”的出現,是一種與詩歌運動相對獨立的分類法。“中間代”不是新一輪的詩歌運動,它是一代詩人對自身詩歌寫作的“現身說法”與“自我證明”,是一個寬泛的代際概念。
提出“中間代”概念的首倡者為安琪、遠村和黃禮孩等人,並著有兩千多頁的《中間代詩全集》。
代表詩人:安琪、趙麗華、馬策、格式、黃梵等。
◎ 下半身寫作
2000年7月沈浩波等發起創辦《下半身》同人詩刊,並寫下《下半身寫作及反對上半身》一文。從此“下半身寫作”不斷擴大成為詩歌流派,並不斷引起詩界爭議。所謂下半身寫作,指的是一種堅決的形而下狀態,“下半身”強調的是寫作中的“身體性”,其實意在打開身體之門,釋放被壓抑的真實的生命力。他們認為,他們已經與知識和文化劃清了界限,他們決定生而知之,用身體本身與知識和文化對決。對於他們自己來說,藝術的本質是唯一的——先鋒;藝術的內容也是唯一的——形而下。
代表詩人: 沈浩波 尹麗川 李紅旗 南人 朵漁等。
◎ 垃圾派
垃圾派出現於2003年3月,創始人是皮旦(老頭子),出版有《北京評論》網刊。垃圾派的三條原則是“第一原則∶還原、向下,非靈、非肉;第二原則∶離合、反常,無體、無用;第三原則∶粗糙、放浪,方死、方生。” 垃圾派是繼“下半身”之後另一個引起爭議的詩歌群體,在網路詩壇上有“北有下半身,南有垃圾派”的說法。
代表詩人:皮旦 管黨生等
◎ 荒誕主義
2001年底祈國、飛沙、遠村、牧野、張小雲等成立“荒誕主義詩歌實驗小組”,荒誕主義詩派誕生。《荒誕詩工廠》於2002年成立。荒誕主義詩人認為,荒誕詩歌就是表現存在之荒誕的詩歌。 荒誕主義詩歌的創作手法有:失控、反常、偏離、幻鏡、發獃、越界、戲仿、擬物等。在荒誕主義者眼裡,事物原本無所謂美與醜的分別,相應的詩歌要給所有的詞以平等的待遇,荒誕是存在的本質,人類的活動是在自以為理性的非理性中進行的;對荒誕的書寫在於尋找荒誕中的意義,也就是存在的意義,或者說是力圖對被控制下的生活進行還原。
代表詩人: 祁國 飛沙 遠村 牧野 張小雲等
◎ 橡皮寫作
廢話詩歌是楊黎的命名。是八十年代“口語詩歌”及非非主義的延續和發展。楊黎認為我們生活中充滿了官話、套話、假話,詩歌就是讓我們說人話。人話常常被人稱為“廢話”。在這種觀念下,於是產生了“廢話詩歌”。這顯然是和時下知識分子及學院派詩歌那種以修辭、形而上思想為主的詩歌的反撥,崇尚當下、平易、直白。廢話詩歌和下半身及後來的垃圾派是有差別的,它更在乎語言的表達方式,而不是表達的內容。廢話詩歌一出現就備受爭議,也被稱為口水詩,多數詩人尤其學院詩人對它都有不屑和鄙夷的表示。不過許多年輕詩人看到這種寫作的親和力,相互影響,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橡皮寫作”。
◎ 梨花體
“梨花體”諧音“麗華體”,因女詩人趙麗華名字諧音而來,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對另類,引發爭議.又被有些網友戲稱為“口水詩”。趙麗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曾擔任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評審,兼任《詩選刊》社編輯部主任。現在,趙麗華的詩歌風格和仿製她詩歌風格的詩歌,被人們稱為“梨花體”。自2006年8月以後,網路上出現了“惡搞”趙麗華的“趙麗華詩歌事件”,網友以嘲笑的心態仿寫了大量的口語詩歌,更有好事者取“趙麗華”名字諧音成立“梨花教”,封其為“教主”;文壇也出現了“反趙派”和“挺趙派”,引起詩壇紛爭。
◎ 女子智靈性詩歌
創建於2008年6月10日(紀念與緬懷林徽因女士)。
創建者:王雪瑩、解非。
詩學理念:倡導當代女性詩歌的寫作要以女子的“智”與“靈”來創作出具有詩學品位與美學品位於一體的智靈性詩篇。“女子智靈性詩歌”是一個大的詩學理念,“大”到運用詩性的“智”與女性的“靈”來創作的每一位女詩人,不建“幫”,也沒有“派”。只是構建一個詩學界和諧向上的女性詩歌文化的氛圍,本真地呈現出一個女詩人的智靈性潛質,讓詩歌的生命與女詩人的生命於一體來立足於大地,沐浴永恆之美的光照“在神性中站出自身”(海德格爾)。
代表詩人:王雪瑩、李輕鬆、林雪、古箏、沈藍、姚園、解非等。
◎ 天問詩歌公約
為紀念中國新詩誕辰90周年,由《詩歌月刊》下半月刊編輯部、撒嬌詩院、清水洗塵詩歌論壇、天問文化傳播機構等單位聯合主辦的“讓詩歌發出真正的聲音”主題詩歌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天問詩歌公約:
第一條 每個詩人都應該維護詩歌的尊嚴。
第二條 詩人天生理想,我們反對詩歌無節制的娛樂化。
第三條 詩人必定是時代的見證。
第四條 一個壞蛋不可能寫出好詩。
第五條 語言的魅力使我們敬畏,我們唾棄對母語喪失敬畏的人。
第六條 沒有技藝的書寫不是詩歌。
第七條 到了該重新認知傳統的時候了!傳統是我們血。
第八條 詩人是自然之子。一個詩人必須認識24種以上的植物。我們反對轉基因。
簽名人 (以姓氏筆劃為序):車前子、葉匡政、馮晏、芒克、老巢 、宋琳、張清華、樹才、梁小斌、莫非、桑克、默默、瀟瀟、潘洗塵。(二○○七年一月二十七日)
◎ 第三極文學運動
第三極文學運動是繼第三條道路詩派之後最新出場的一個文學流派的總稱。醞釀於2002至2004年,首倡人為劉誠。2006年10月16日,正式發表《第三極文學運動宣言》倡導以神性寫作對抗獸性寫作(身體寫作、欲望寫作、廢話寫作、色情寫作、賤民寫作)的極其鮮明、毫不苟且的強硬立場。第三極文學的基本標準是,向上、尖銳、有益;第三極文學運動的口號是:自我建構、自我闡釋、長期存在。第三極文學運動及其神性寫作理論,全方位參與時代精神重建,有可能突破詩歌和文學的邊界,成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的先聲。第三極文學運動的出場是中國當代文學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拉開了神性寫作與獸性寫作正面衝突的序幕,標誌著中國當代文學的又一次大分裂已成事實,其文學史意義不容低估。
代表詩人:劉誠、南鷗、老巢、古島、十品等
◎ 地震詩歌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八級地震,面對災難,各大詩刊雜誌爭先發行“地震詩歌”專號,網路詩歌也紛紛結集出版,一時間詩歌界掀起了一股詩歌寫作大潮。
參考書籍
1、《怎樣欣賞英美詩歌》,[美]勞·坡林著,殷寶書編譯,北京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其實原書名為《Sound and sense—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聲音與意義——詩學概論)》,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入門書,它從什麼是詩、如何讀詩,如何寫詩、如何欣賞詩等幾個方面,深入淺出地作了生動的講解,雖然講的是英美詩歌,但對學習廣義的詩歌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2、《寫詩十二課》,流沙河著,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全書從選題、結胎、立足、搭架等12個方面,詳細地講解了如何構思寫作一首詩,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技術性。
3、《詩的技巧》,謝文利、曹長青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10月北京第一版。這是一本比較全面、詳細的詩歌入門書。
4、《學詩十二忌》,王燕生著,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很薄的一本書,從寫詩忌諱的12個方面談寫詩。因為作者是詩歌編輯,此書是從來稿中普遍存在的不足討論詩歌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5、《現代詩技藝與傳達》,何銳、翟大炳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這是一本比較新的書,有點不像入門書了,但此書對所謂的現代詩的表達技巧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對理解和學習現代詩也有很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