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易學關鍵》共分為辨日、二十八宿、十二子、河圖與洛書、風論、易學啟門共十五章,從古代天文學和人文學的角度闡述了天、地、人之三才和王、霸、亡之三道,闡明了孔孟的政治指歸,揭示了易學是政治預測學,證實了以《易》為統的儒學五經是天人合一的社會科學,是中華古代輝煌燦爛的人文學。正如作者所言,《易學關鍵》的“鍵”是指中國古代天文學,天文學是通向中國古代人文學堂奧的關口。我的“鍵”就是希望學者啟開中國古代人文學的關口,請讀者登堂入室,欣賞室內之陳列。
在夏商周時代,古代天文學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別是日心地行學說的發現與運用,揭示了太陽、地球、月球及其他天體運行規律,揭示了四季變化與萬物生長衰亡的關係。推天道以盡人事,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三極運化之道揭示家天下轉易史。《周易》文字艱澀,尤其有許多天文學概念。作者在研究易學的過程中發現了此問題,經過長時間對古代典籍的深入學習,做了大量的天文學與文字學筆記,終於登堂入室,成為了古人的知音,並先後出版了多部注易專著。這本《易學關鍵》主要說明古代天文學與易學的關係。
作者簡介
張漢,1929年生。山西平魯人。1949年春,在雁北五分區專署任文書,同年隨軍入川。1950年在剿匪中右手致殘,堅持用左手寫作,曾在政府機構中做文化幹部等工作。1959年開始研究周易,自成一家,積累了數百萬言易學筆記。著有《道論》、《易學關鍵》(初版書名《易學啟門鍵》)、《周易會意》、《學易通靈》(與曾旭合作)等多部注《易》著作。多次參加全國性學術會議。數十年研《易》,旨在尋求真理,弘揚祖國的“天下為公”的光輝文化。在他的論述中,我們閱讀到的是旁徵博引和文思泉湧,感受到的是哲學激情與濟世襟懷。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太陽是隱了的天體
第二章辨日
第一節日指太陽
第二節日指地球
第三節日指地球自轉一周天的時間
第四節日指白晝
第五節日指陽氣
第六節日指日景
第七節日指十乾,言春夏秋冬
第八節日月指月球
第三章二十八宿
小序
第一節二十八宿之構成
第二節二十八宿之分度
第三節二十八宿與十二月大地居次
第四節二十八宿與十二月昏旦中星
第五節二十八宿與二十四氣
第六節二十八宿與十二星次
第七節二十八宿與十二分野
第八節二十八宿與四方之獸
第四節十二子
小序
第一節日景升降十二子
第二節律中十二子
第三節地球公轉十二子
第四節月球公轉十二子
第五節地球自轉十二子
第五章太陽的名稱
小序
第一節一稱太陽
第二節大稱太陽
第三節天稱太陽
第四節心稱太陽
第五節中稱太陽
第六節正稱太陽
第七節明稱太陽
第八節星稱太陽
第九節命稱太陽
第六章地球的名稱
小序
第一節地球稱天
第二節地球稱地
第三節地球稱天地
第四節地球稱坤
第五節地球稱後
第六節地球稱土
第七節地球稱后土
第八節地球稱星
第九節地球之比譬稱謂
第七章月球的名稱
小序
第一節月球稱月亦稱刖
第二節月球稱有
第三節月球稱太陰、太歲
第四節月球稱歲陰
第五節月球稱十二歲
第六節月球稱天
第七節月球稱嫦娥
第八節月球稱旁,亦稱螃蟹
第八章四十有九是地球之黃道面
第九章土圭與日晷
第十章斗和音喻政權的地位和聲望
第十一章三統曆
第十二章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第十三章河圖與洛書
小序
第一節河圖喻家天下一個朝代
第二節河圖是五行生成數
第三節洛書是洪範九疇
第十四章風論
第一節風之取譬含義與八風
第二節八風生天神
第三節清明風與不周風
第四節風草、風流、風俗
第五節遺風與隨風
第六節《易》內之風
第十五章易學啟門
第一節從賁卦論起
第二節易卦之構成
第三節八卦
第四節陽卦與陰卦
第五節內卦與外卦
第六節爻
第七節位
第八節應
第九節承乘
第十節吉凶
第十一節無咎
第十二節無為
第十三節序卦
第十四節雜卦
第十五節易是政治預測學
……
文摘
第一章 太陽是隱了的天體
《繫上》日:“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韓康伯注日:“王弼日: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此易之大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孔穎達疏日:“韓氏親受業於王弼,承王弼之旨,故引王弼雲,以證其義。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謂萬物籌策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若用之推演天地之數,所賴者唯五十,其餘不賴也。但賴五十者,自然如此,不知其所以然。雲則其一不用者,經既雲五十,又雲其用四十有九也,然稱其用,明知五十之內,其一是不用者也。不用而用,以之通者,若全不用,理應無賴,此既當論用,所以並言不用為用。五十者雖是不用其有用,從不用而來,以不用而得用也。故云不用而用,以之通。所用者,則四十九蓍也。蓍所以堪用者,從造化虛無而生也。若無造化之生此蓍,何由得用也。言非數而數,以之成者,太一虛無,無形無數,是非可數也。然有形之數,由非數而得成也;最四十有九是有形之數,原從非數而來,故將非數之一,總為五十,故云非數而數以之成也。言斯易之大極者,斯此也,言此其一不用者,是易之大極之虛無也。無形既無數也。凡有皆從無而來,故易從大一為始也。言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者,言虛無之體,處處皆虛,何可以無說之明其虛無也。若欲明虛無之理,必因於有物之境,可以卻本虛無,猶若春生秋殺之事,於虛無之時,不見生殺之象,是不可以無明也。就有境之中,見其生殺,卻推於無始,是無中有生殺之理,是明必因於有也。言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言有且何因如此,皆由虛無自然而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