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蔣嵩攜琴游山圖

明蔣嵩攜琴游山圖

明蔣嵩攜琴游山圖,英國大英博物館藏。絹本,設色,縱148.5厘米,橫89.5厘米。

基本信息

簡介

絹本,設色,縱148.5厘米,橫89.5厘米。

特點

畫風雄壯渾厚、勁拔率真的浙派,在明代畫壇上曾名震一時。浙派承襲了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畫風,一改宋畫清麗細潤之面貌,把貴族藝術引入到民間,變精嚴為放逸,提倡古雅峻峭,勁銳灑脫。尤其是浙派後期的畫家,如張路、蔣嵩、夏芷、張復陽等人的作品更趨粗放真率、豪邁不羈。

蔣嵩的這幅《攜琴游山》圖,正是充分體現浙派後期繪畫特色的代表作之一。縱觀此畫,可謂是風動中見寧靜,剛健中見深秀。作品中的山石,嶙峋瘦硬,古木隨風搖曳,尤其是那或直或斜、多姿多態的樹幹,有的高昂著身姿,挺拔向上;有的則頑強地紮根於石崖之間,雖然幾經風雨磨難,卻仍然堅強挺立著,一副傲然不屈的架勢,似乎在隨時準備著經受突如其來的考驗。畫面的右側有一座板橋,橋上有一老者,身穿長袍,頭綰高髻,看上去像是一位文士,一個攜琴的童侍緊跟其後,老者拄著杖,身體顫微微的,仿佛艱難緩慢地行走著。此時此刻,他也許在思考著人生的艱難或生活的沉重與淒涼。畫家將人物情景與自然曠野中的高峰迭起、煙霧渺茫、空寂開闊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流露出一種感懷悲涼、蒼茫的情調。

這種意境正是作者的心境。《無聲詩史》中說蔣嵩“金陵江山環疊,嵩室居其間,既鍾其秀,復醇飲其丘壑之雅,落筆時遂臻化境,非三松之似山水,而山水之似三松也”。好—個“山水之似三忪”,此畫便是最好的例證。可以說,畫中樹、畫中人和畫中石,正是作者本人(其號“三松”)的自畫像。看那硬峭的山石和曲而不屈的樹木,不正是充分體現了作者堅強的性格嗎?那寧靜中兼有幾絲悲切的氣氛也許正是作者內心無法傾吐的苦悶,至於習附孤獨寂寞、步履蹣跚的老者或許就是他自己吧。

此畫構圖疏朗奇巧,畫面簡括,層次分明,虛實有度,可上溯“馬夏”餘韻,用筆粗狂豪放,用墨蒼勁淋漓,線條簡練,可見吳偉之風。如前景立岩以濃墨皴染,岩後樹木用工筆勾勒枝葉,並用濃墨點染,墨色秀潤,富有變化,小橋以粗筆皴擦而成,人物形體雖小,但線條自然鬆動,形象分明。

蔣嵩(約公元十五世紀中葉到十六世紀初),金陵(今南京)人。屬於浙派後期畫家,擅長山水、人物,宗學吳偉。其山水以粗筆取勝,慣畫金陵一帶的景致。其代表作有《漁舟讀書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秋林讀書圖》現藏山東省博物館,《攜琴看山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松下箸履圖》軸,現藏南京市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