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明﹑清兩代祭祀孔子的舞譜﹐現存有明代的文字譜和圖譜﹐清代的《文舞舞譜》﹑《闕里新譜》和《文廟丁祭譜》。最早用樂舞祭孔開始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 (424)﹐依上公之禮﹐舞用六佾﹐36人﹐設軒懸之樂﹐樂陳3面﹐至今仍沿用這種形式。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頒祭孔的大成樂於天下學府﹐令州縣如式製造﹐用了文字譜和動作圖譜。據《樂經律呂通解》記載﹐文字譜歸納出立容5種﹑舞容2種﹑首容3種﹑身容5種﹑手容5種﹑步容2種﹑足容7種﹑禮容9種。在3成(段)舞96個舞姿中﹐進退活動範圍很小﹐只有3次進步﹑3次退步﹑1次左右進步。對這種情況﹐明代朱載堉解釋道:“今太常文武二舞﹐皆舞於殿內﹐地位迫隘﹐不敢迴轉﹐始終立定一步﹐未嘗挪移﹐微動手足以舞而已。”清代的《文舞舞譜》載《聖門樂誌》﹐另一種《闕里新譜》是文字譜﹐說明身體各部位姿態的﹐有“言嚮者三﹑言立者二﹑言身者三﹑言首者三﹑言面者四﹑言手者八﹑言足者九﹑言趾者二﹑雜言籥翟之勢三十七﹑雜言身首之勢十”。
清代文廟祭孔舞譜
清代每年規定祭孔 4次﹐二月﹑八月的上丁日是國祭﹔五月﹑十一月的上丁日是家祭。故舞譜命為丁祭譜。凡逢國祭﹐有2品官參加主祭﹐祭祀在夜間子時開始﹐先鳴鼉鼓三匝﹐禮生﹑樂舞生和主祭就位﹐點燃燈燭。禮和樂分為 6章:“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舞共3段﹐從第2章“初獻”開始﹐“亞獻”﹑“終獻”舞3章。6章均有歌﹐專有歌生﹐歌者不舞﹐舞者不歌。樂工有﹕歌6人﹑琴3人﹑瑟2人﹑笙3人﹑洞簫﹑笛各3人﹑塤1人﹑篪2人﹑排簫1人﹑應鼓1人﹑柷敔1人﹑搏拊1人﹑鼉鼓1人﹑鏞鐘1人﹑足鼓1人﹑鼓1人﹑特磬 1人﹑編鐘1人﹑編磬1人。另有司麾1人﹑司旌1人。清同治戊辰年(1868)雕印的《文廟丁祭譜》有樂懸位次圖﹑樂章﹑合樂節奏﹑鼓譜﹑樂譜及欽定“中和韶舞舞容譜”。舞用六佾﹐36人﹐戴冠﹑著袍﹑穿靴﹑執羽﹑籥等﹐舞容96式﹐每式附圖。
配圖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舞譜中國古代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