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該書乃前著《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的續篇。前著時間斷限大致劃定在利瑪竇病逝前後(公元1610年),故本書敘述便始自利瑪竇臨終前對傳教團監督的選擇與確立,迄於清康熙二十二年前,涵蓋了明末及南明七十餘年間中西交流的歷史。本書通過5組矛盾現象的解析,來揭示這一時期文化交流的基本線索及其特徵。主要包括:耶穌會內部有關“天”、“上帝”稱謂的論爭,明朝士大夫中掀起“南京教案”與編纂《崇禎曆書》的分野,閩浙中下層人士擁戴或排拒基督教的鬥爭,基督教不同派別圍繞中國禮儀之爭,遼東戰爭期間引進與阻止西洋大炮及炮師的對立。
凡此表明,堅持反映文化互補性的和平與平等交往的原則,跟激化文化差異性而導致矛盾衝突的圖謀,成為利瑪竇時代以後,不同的政治勢力和宗教派別鬥爭的焦點,也是貫穿這一時期基本的歷史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