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

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

《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是2007年商務印刷出版的圖書。 本書揭示了來華耶穌會士適應性傳教路線的形成過程及其國際影響,闡釋了明中葉後思想文化領域的多元化趨勢為西學傳播所提供的良好文化氛圍。

內容簡介

作者著重探討了明代後期中國文化交流的兩條歷史線索。一條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路線的形成過程,另一條是明代社會變革造成的思想文化多元化趨勢為西學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主要內容包括明清之前中西文化交流概況、中西文化交流進入新時期的世界背景、耶穌會的建立及其基本特徵、利瑪竇獲準在北京居留並傳播西方科學技術、中國傳教團適應性傳教路線的國際影響等。

媒體評論

書評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研究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心得之總結,全書結構宏

偉、材料豐富、體大思精,誠為一部優秀著作。

作者不僅停留在物質層次的繁瑣考據上,而能鞭辟人里,探討其思想文

化的深層根源。近代化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厥唯近代科學。而中國方面接受

近代科學,並無思想上不可逾越的障礙。1600年,布魯諾因宣揚哥白尼學說

,在羅馬被焚死在十字架上。如果是在中國,或不致受此酷刑。然則何以中

國竟未能接受代科學?唯物史觀歸根結底即是唯生產力史觀,生產關係乃是

制約於生產力的發展的。然則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近代科學,何以竟不能突破

落後生產力的束縛,豈非不能自圓其說?畢竟,生產力乃是推動社會進步最

活潑、最積極、最主動的因素。

當代研究此一課題的論著可謂汗牛充棟,然率多羌無故實,完全不顧世

界歷史發展之主流與大勢。須知所謂康乾盛世這批傳教士傳播其西學之日,

亦正是中國江河日下,終至淪於備受凌辱之時,其間因緣豈不足以發人深思

?今沈君論著能高屋建瓴,深入社會文化之堂奧以探討其間得失之跡,故多

能發前人之所未發,一掃流俗盲目吹捧之風而還歷史以其本來之面貌。爰贅

數語,特此推薦。

——清華大學教授 何兆武 2000年7月8日

本書主要論述明代後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作者著重討論了兩條

歷史線索,一條是西方教士在中國傳教路線(適應中國傳統文化和風俗的傳

教路線)的形式過程,另一條是明代社會變革造成的思想文化多元化趨勢,

為西學傳播創造的良好文化氛圍。研究明代西方傳教士活動的著作很多,或

就事論事,或簡單地加以“進步”、“反動”的斷語,像本書這樣在廣闊的

社會歷史背景下對此進行探討的著作,實不多見。本書可以認為是填補空白

之作。

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影響,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問題。直到今天,仍是我

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本書認真總結了明代西方傳教士

活動帶來的影響,得出了一些結論,例如認為文化交流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

表現,等等,不僅有學術價值,亦有現實意義。

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詳細占有資料,認真分析前人的見解,勇於

提出自己的看法。全書結構嚴謹,論述細緻,文字流暢,是一部比較優秀的

學術著作。建議予以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陳高華 2000年7月1日

明清之際的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發

生了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中西文化交流在明清之際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

期,出現了新的時代特徵,對中國和歐洲的社會發展和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

重要影響。

作者著重探討了明代後期中國文化交流的兩條歷史線索。一條是西方傳

教士在中國傳教路線的形成過程,另一條是明代社會變革造成的思想文化多

元化趨勢為西學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這兩條既平行發展又相互交叉

的歷史線索,在明末形成了彼此重疊、融合的局面。通過對這兩條歷史線索

的深入考察和綜合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創見和規律性的認識,例如,通過

對中國傳教路線與美洲傳教路線的對比研究,得出“文化或文化交流實質上

是一種綜合國力的表現”的論斷,即發前人所未發,頗有新意。

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詳細占有資料,科學地對待前人的研究成果

,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對明代後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從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

作了全面、系統、深入的論述,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缺。全書結構嚴謹,剖

析細緻,文字流暢,表述清楚,是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建議予以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張顯清 2000年7月13日

《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一書揭示了來華耶穌會士適應性傳教路線

的形成過程及其國際影響,闡釋了明中葉後思想文化領域的多元化趨勢為西

學傳播所提供的良好文化氛圍,透過具有西學傾向的中國士大夫和奉行適應

性傳教策略的耶穌會士這兩類人物中的代表人物對於基督教義和儒家思想的

調適、會通,說明和平與平等交往的思想,已經成為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

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所論不乏新意。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學術委員會 副主任 辛德勇(簽字)

2000年7月26日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明清之前中西文化交流概況

第一節 漢代中國與歐洲的絲綢貿易及其影響

第二節 景教在唐代的傳播和衰落

第三節 元代也里可溫教的興盛及衰敗的原因

第四節 四大發明的西傳及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

第五節 馬可·波羅與《馬可波羅遊記》的歷史性貢獻

第二章 中西文化交流進入新時期的世界背景

第一節 西方殖民勢力的東漸和最初的中西交往

第二節 殖民勢力與教會的緊密結合及基督教在東方的傳播

第三節 歐洲的近代科學革命與人文主義思潮

第四節 耶穌會的建立及其基本特徵

第五節 中西文化進入較大規模的實質性接觸和交往的新時期

第三章 適應性傳教策略的醞釀和策劃

第一節 沙勿略:適應性傳教策略的奠基者

第二節 范禮安:適應性傳教策略的組織與策劃者

第四章 適應性傳教策略的早期實踐活動

第一節 羅明堅進入肇慶

第二節 羅明堅傳教策略的失誤及返回歐洲

第三節 羅明堅的科學與宗教著作

第五章 適應性傳教策略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節 適應性傳教策略的集大成者利瑪竇為進入中國作準備

第二節 利瑪竇在肇慶和韶州的傳教活動

第三節 利瑪竇開闢南昌與南京新傳教區

第六章 適應性傳教路線的最終形成和理論總結

第一節 利瑪竇獲準在北京居留並傳播西方科學技術

第二節 利瑪竇在北京出版的中文著作

第三節 利瑪竇對傳教策略的最後調整和理論總結

第四節 利瑪竇晚年的心態及死後的榮耀

第七章 適應性路線同軍事征服傳教路線的分歧及其影響

第一節 中國傳教團同軍事征服傳教路線的分歧與鬥爭

第二節 中國傳教團適應性傳教路線的國際影響

第八章 明末的統治危機、社會思潮和西學傳播的文化氛圍

第一節 明中葉後經濟發展與社會危機

第二節 王學、泰州學派與西學

第三節 東林學派與西學

第四節 科學思潮與西學

第九章 明末士大夫的西學熱潮及其代表人物

第一節 明末士大夫的西學熱潮

第二節 西學傾向的代表人物:瞿汝夔

第三節 西學傾向的代表人物:馮應京

第四節 西學傾向的代表人物:王徵

第五節 西學傾向的代表人物:楊廷筠與李之藻

第十章 徐光啟和利瑪竇對基督教義與儒家思想的調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