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蒼紅軍城

旺蒼紅軍城

1933年6月底,紅四方面軍在木門寺召開了重要的軍事會議。 1933年1月,紅軍進入旺蒼境內作戰,6月15日解放旺蒼城。 在旺蒼的駐軍中,人數最龐大的一支部隊就是婦女獨立師。

紅城簡介

旺蒼紅軍城位於旺蒼縣城東河鎮,面積1.5平方公里。1933年6月15日,川陝省廣元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在這裡成立。1934年3月至1935年4月,川陝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紅四方面軍總部等40多個黨、政、軍主要領導機關和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李先念等主要將領遷駐於此,部署指揮了廣昭、陝南和強渡嘉陵江三大戰役。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從這裡踏上長征之路。

1992年,旺蒼縣人民政府將紅軍城遺址群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旺蒼縣人民政府確定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旺蒼縣人民政府利用原紅四方面軍新劇團遺址,開辦了“紅軍史跡陳列館”,並申報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旺蒼紅軍城遺址群被命名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旺蒼紅軍城位於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縣城東河鎮,處於東河與洪江兩水環繞的沙洲壩上。

紅色景點

旺蒼紅軍城遺址街道總長1300餘米,寬約4.5米,占地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是目前我國保存面積最大、遺址最多、最集中的革命遺址群,共陳列圖片、文物280多件。

中共廣元縣委遺址、縣級蘇維埃遺址

廣元縣蘇維埃(旺蒼壩老城區王爺廟街)、英安縣蘇維埃辦事處(鷹嘴岩老街——現英翠鎮政府所在地),留有大量紅軍石塊標語、印章、檔案、書報、武器、紙幣、布幣、銅幣、錢幣、郵票、稅花票、木斗、馬燈、大刀、草鞋、告示等。 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門軍事會議舊址

紅四方面軍木門軍事會議舊址位於旺蒼縣木門鎮,距縣城38公里。1933年6月底,紅四方面軍在木門寺召開了重要的軍事會議。1988年5月,旺蒼縣將會址木門寺建成文物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徐向前元帥應邀親筆題寫了“木門會議會址”的匾額。

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水兵連

1933年12月中旬,中共川陝省第三次黨代會召開,針對敵人新的更大規模的圍攻即將到來,為了迅速擴大紅軍,決定建立婦女獨立團,1934年2月廣元縣地方婦女獨立營在旺蒼組建。1935年2月,組建婦女獨立師。它是人民軍隊歷史上最早最大規模的婦女武裝之一。紅四方面軍水兵連於1935年2月中旬在旺蒼城王廟街戲樓組建,它也是人民軍隊歷史上最早的水兵建制之一。

旺蒼紅軍城史跡陳列館

旺蒼紅軍城史跡陳列館位於旺蒼縣城的老城。1934年11月至1935年4月,川陝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首腦機關全部遷駐這裡,使旺蒼城成為根據地的首府。1999年5月,旺蒼縣在老城文昌街原紅四方面軍新劇團舊址處建起紅軍城史跡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旺蒼紅軍石刻標語

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為了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方針和各階段的中心任務,將部隊中字寫得較好的指戰員和鏨刻手藝熟練的石工隊組建成“鑽花隊”,專門在岩石、石碑、石階等上面鏨刻標語。至今旺蒼境內還保存有紅軍石刻標語310多條。

紅色歷史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主力在總指揮徐向前等紅軍將領的指揮下,於1932年12月中旬由陝入川,僅月余時間就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和旺蒼三江壩以東的大片土地,開創了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1月,紅軍進入旺蒼境內作戰,6月15日解放旺蒼城。王樹聲率紅73師進駐旺蒼城內。中共川陝省委、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在旺蒼城建立起中共廣元縣委和廣元縣蘇維埃政府。7月初,根據旺蒼木門軍事會議的決定,紅73師與旺蒼、南江等地的地方武裝游擊隊、赤衛軍等在旺蒼城擴編為紅四方面軍第31軍,由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兼任軍長,軍部設在旺蒼城內財神廟。是日,旺蒼全境赤化,縣、區、鄉、村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全部建立起來,成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旺蒼紅軍城誕生了中國革命軍隊歷史上‘三個之最’:建制最早的水兵——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直屬水兵連,規模最大的婦女武裝力量——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建制最大的紅色童子團組織——少共國際先鋒師。旺蒼紅軍城成為了當時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後期首府、運籌指揮的中樞和支援前線的戰略後方。當時僅有10萬人口的旺蒼,就有1.2萬人參加紅軍。

開發建設

2005年旺蒼縣政府籌劃實施紅軍城保護開發項目,堅持文物保護、舊城改造與旅遊開發相結合,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建設,還著力建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第二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整個改造工程總規劃面積約6.3萬平方米,預計投資6.9億元。
2006年5月,紅軍城保護開發一期工程正式開工。該縣堅持“紅”、“俗”結合,恢復老城古鎮原有業態及場景,引導居民開辦紅軍商店、紅軍餐館等,把紅軍城景區打造成為片區居民就業的主場所;堅持“新”、“舊”結合,在古鎮的改造中,適當注入現代元素,使之既能體現古樸滄桑,又能符合現代審美觀。尤其是在紅軍城核心區保護性開發上,旺蒼堅持“修舊如舊”,對26處川陝蘇區重要的黨政軍機關遺址實施整體回購,建設紅軍遺址博物館群,同時對三條主街實施整體風貌改造,打造特色街區,復原川北古鎮民國初年風貌。

紅軍故事

楊雪蓬《在旺蒼古城的日子裡》

總部機關轉移到旺蒼壩之前,方面軍總指揮部、方面軍總政治部、西北軍區政治部、川陝省委、省蘇政府、還有大大小小的後勤機關,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以及紅軍總醫院都巳經從通江和巴中搬遷到了這裡。此後的陝南戰役、廣昭戰役、強渡嘉陵江戰役,也都是在旺蒼壩指揮的。 那時的旺蒼壩還僅僅是廣元治下的一個小鎮,一座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的古城,一下子湧進四十多個軍地領導機關,十五個紅軍團隊,總數高達兩萬多人,旺蒼成了一座名符其實的紅軍城。人多市面就熱鬧,街上十幾家大大小小的飯館麵館從天沒亮到半夜一直開著門,上門照顧生意的大都是紅軍官兵和隨部隊轉移的蘇維埃幹部,還有花錢招募來的大量隨軍力夫。 總政治部下了一個檔案,廢舊名旺蒼,改稱“列寧市”。但老百姓不習慣,你要說你是列寧市的人,連親戚朋友都搞不清楚“列寧市”是個啥地方。絕大多數紅軍也是穿上軍裝的川北老百姓,所以這名稱沒能叫開。 人數比較多的彭楊軍政學校,三個月以前就搬到了這裡。軍校不在城裡,要過河,在離城兩三里路遠近的靈溪寺。那是一個廟宇式的幾進大院子,門口還立得有兩尊石獅子。院子裡的柱頭很粗,氣派得很。當時因何畏身體不好,為更好地照顧他,張主席就讓他隨總醫院一起行動,軍校的校長由倪志亮代理。 張主席、陳昌浩、徐向前等首長經常去靈溪寺給學員們講課。靈溪寺旁邊的山腰上還有座建在山壁上的小廟,周圍翠竹青青,環境十分優美,張主席和陳昌浩、徐向前有時講完課就住在這座小廟裡。還在這座小廟裡召開過好幾次高級軍事會議。也讓一些整天在前線忙於指揮打仗的高級幹部在這裡休息兩三天。 總部機關在旺蒼停留的時間很長,從一九三四年年底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在這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旺蒼留給我的印像十分深刻。 旺蒼壩是座有著一千五百八十年歷史的古城,寬街窄巷,胡亂纏連,房子古樸,廟宇祠堂也很多。四年前我還和周明均、趙豐樂兩個原紅四方面軍的老傢伙結伴去重遊了一回故地。現在的旺蒼城以東河為界,河西高樓林立,一派現代新氣像,河東當年紅軍駐紮的老城好像早巳被世人遺忘了。還是當初那樣古舊邋遢,原湯原汁。我們沿著兩邊儘是老式鋪面的狹窄小街穿行,先後尋訪了沿王廟街、文昌街設立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西北軍區政治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紅三十一軍軍部、川陝省革命委員會、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等舊址。這些具有革命歷史意義的地方除了門上釘有一塊標識牌外,其它的若說有變化,那就是比我們駐紮在這裡時更陳舊、更破爛,更不堪入目。一問為何如此,當地領導和管文物的同誌異口同聲叫苦連天,埋怨上面沒撥款下來,他們也是手長衣袖短,許多事情是想得到做不到。還請求我們打出老紅軍的招牌,去上面想辦法幫他們搞點錢下來。 現在的文昌街一百六十八號,那時候就是陳昌浩和徐向前的方面軍總指揮部駐地,此處地處老城區的北頭,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宅院。陳昌浩和徐向前住一個四合院,院裡有一個一二十平方米的天井。朝東一排青瓦粉牆的房子,窗戶低矮。兩位軍事首腦就是在這排小瓦房裡運籌帷幄,指指著手下的千軍萬馬與敵人作戰。 這所宅院我陪張國燾來過不下二十次,還算是老城中相當精緻的房子,天井上擺著幾個青蔥斑斕的盆景。而現在看上去就讓我們傷心了,粉牆到處都剝落了,檐板和椽子很多早巳腐朽,連陳昌浩、徐向前當年的臥室牆壁上,因為漏雨,也長滿了一塊塊霉斑。 張國燾不住在老城裡,他住的地方很不錯,就是離老城千米開外的觀音閣。那地方當初我們住進去時就應當算是文物了,現在就更應該是增添了另一層意義的文物。 觀間閣在南峰山半壁上,飛檐翹角穿斗架拱的廟堂依山而建,懸於半空,站在廟堂前的壩子上,全城風光,盡收眼底。閣內四根大柱子上,還刻著黃超秘書長當年寫下的四句詩: 旺蒼兩面河,聖賢觀音陀; 紅軍到此地,川陝變蘇俄。 閣外翠竹綠樹掩映,站在閣前石欄環繞的平台上凌風眺望,地闊天高,山河大地一覽無餘,讓人心胸倏然一爽。 總部的電台也架設在這裡。電台一天二十四小時開通,“吱吱吱吱”的叫聲片刻不斷。管電台和電話的通訊員工作很辛苦,責任也非常重大。張國燾對通訊員不錯,犯點小過失也就是批評幾句,黃超秘書長態度不好,誰出錯砍誰的腦殼,不過他是嘴巴上吼得凶,真把人推出去砍了的事還沒發生過。被他撤職、弄到隨軍“勞改隊”去罰做苦力的就多了。 在旺蒼的駐軍中,人數最龐大的一支部隊就是婦女獨立師。婦女團擴編為師,就是在旺蒼老城完成的。全師只有第一團和第二團,總計兩千多人,小的十二三歲,還沒有步槍高,體重才五六十斤,典型的黃毛丫頭。大的也不過二十多歲,全都是自願參加紅軍的,有的女娃娃甚至是哭著跪著苦苦哀求才被批准入伍的。白天她們像真正的戰士一樣訓練,晚上輪流站崗,在桐油燈下學文化。戰時抬傷員,送糧食,幫助傷員洗衣服。張琴秋是個文藝活躍分子,她一來,婦女師就生動活潑了許多,唱歌跳舞,還編快板。與總政治部的前進劇團相比,她們是業餘的,但業餘的裡面也冒出個史瓊英,成了打金錢板的明星。有一段史瓊英唱出了名的金錢板,我至今還記得:“王老五,苦不苦?黃連加上苦瓜煮,今天你到哪裡去,投奔紅軍打官府。官府衙門兵刀多,革命哪怕丟腦殼!打倒官府幹啥子?奪得江山人民坐。” 史瓊英的擴紅效果最好,她每天都能帶幾個青年回來參加紅軍,從不打空。上級還獎勵她筆記本、鉛筆、毛巾等獎品,把她的事跡登在《戰士報》上,號召大家向她學習。 一九三五年二月初,正當陝南戰役打得正激烈時,陳昌浩與徐向前為即將進行的強渡嘉陵江做準備,從彭楊軍政學校、紅三十軍、紅三十一軍中抽調了二百五十名身強體壯,有一定浮水、划船基礎的官兵,組建了紅軍中第一支“水兵連”。 訓練基地就在老城北頭的長灘壩古渡口。二月的川北,天寒地凍,朔風剌骨,河面上還結成一層薄薄的冰。但只要一聲令下,“水兵連”的戰士立即撲向河中。每天從早到晚,滔滔東河裡涌動著無數“浪裏白條”,練習浮水、划船、架橋的本領。天氣實在太冷了,有兩名戰士被先後被凍死在了水中。這支被突擊訓練出來的“水兵連”,在強渡嘉陵江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各機關遷到旺蒼壩時,都像農村人搬家一樣,罈罈罐罐啥都捨不得丟,把能搬的全搬來了。後撤離旺蒼之前,總部下命令輕裝上路,不是非要不可的全扔掉。造幣廠(全名叫川陝省工農銀行造幣廠)和兵工廠扔掉的東西最多,凡是不便長途搬運的笨重機器,都弄去沉到東河邊亭子沱和馬家渡口的深潭中,只帶走了幾套新式的印鈔套板,以便在途中印製紙幣。兵工廠的機器太貴重,捨不得沉潭,就挖深坑埋了,上面還載了竹子和樹兒。最傷腦筋的是步槍和手榴彈,多得很,根本沒法帶走。一部分是繳獲過來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兵工廠生產的。尤其是自己生產的地瓜形麻辮子手榴彈,堆得像幾座山包一樣。這東西是工程師何伯陽研製出來的,在戰場上管用得很,威力比川軍使用的木柄手榴彈還大,燃線時間也掐得很準,不容易造成自傷。這些寶貝大家捨不得丟,可又沒力量全帶走。那時部隊接到撤退的命令後正從前線撤下來,一天二十四小時石板路上都在過隊伍,一個軍就要過好幾天。後來總部就組織力夫把步槍和手榴彈弄到大路邊堆起,鼓勵路過的戰士們儘量多地拿。就這樣,到最後還是埋了兩千多條槍,其餘的都弄到東河邊,全丟進了亭子沱深潭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