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形態
石生,旱生,直立,高15-35厘米,具一橫走的地下根狀莖,其上生鱗片狀紅褐色的葉。根托只生橫走莖上,長0.5-1.5厘米,直徑0.3-0.5毫米,根多分叉,密被毛。主莖上部分枝或自下部開始分枝,不是很規則的羽狀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紅色或褐色,不分枝的主莖高5-28厘米,主莖下部直徑0.8-2毫米,莖卵圓柱狀或圓柱狀,不具溝槽,維管束1條;側枝3-5對,2-3回羽狀分枝,小枝規則,主莖上相鄰分枝相距1.4-3.4厘米,分枝無毛,背腹壓扁,末回分枝連葉寬1.8-3.2毫米。葉子形態
![旱生卷柏](/img/0/6bf/nBnauM3X0cTM1QjM2gDMwEzNwMTMwgjN1AzMwADMwAzMxAzL4A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生殖特點
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5-20毫米×1.3-2.0毫米;孢子葉一形,卵狀三角形,邊緣膜質撕裂或撕裂狀具睫毛,透明,先端具長尖頭到具芒,龍骨狀;大孢子葉和小孢子葉在孢子葉穗上相間排列,或大孢子葉分布於中部的下側,或散布於孢子葉穗的下側。大孢子橘黃色;小孢子橘黃色或橘紅色。產地分布
產吉林、山西、寧夏、陝西、北京(平谷)、河北(北戴河、昌黎、承德、磁縣、丰南、邯鄲、井徑、靈壽、內丘、平泉、平山、遷安、遷西、秦皇島、青龍、沙河、武安、邢台)、河南(伏牛山、開封、林縣、內鄉、嵩山、太行山、桐柏)、遼寧(丹東、桓仁、吉安、凌源、綏中)、山東(祖徠山、蒙山、千佛山、泰山、棗莊)、台灣(花蓮、嘉義、南投、屏東、台東、桃園、宜蘭)。醫用用途
【藥 名】:旱生卷柏【來 源】:為卷白科植物旱生卷柏的全草。
【功 效】:散瘀止痛、止血生肌、清熱息風。
【主 治】:用於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瘀血腫痛、經閉等症。用於胃腸止血、尿血、子宮出血、外傷出血、潰瘍久不愈等症。用於小兒高熱、小兒急驚風、慢驚風、破傷風等症。
【性味歸經】:辛、澀,平。入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10克。
【別 名】:長生不死草、神仙一把抓(雲南)、還魂草、萬年松(四川)、回生草(廣西)、莪區森得爾莢(藏名)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西南及廣西。
【拉丁名】:Selaginella pulvinata ( Hook.Et. Grev ) MoximS. Tamarisina var. Puluihate (Hook.Et Grev) Alston
藥品考證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卷柏科一
更加具體了解卷柏科的種類。 |
卷柏科·卷柏屬
卷柏屬屬於石松綱植物,為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直立或攀援生長,通常纖細,葉小、單生、鱗片狀或螺鏇狀或互動對生在莖上,多作四行排列,再上面的兩行最小,下面的兩行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