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卷柏

中華卷柏

中華卷柏(拉丁名:Selaginella sinensis (Desv.) Spring),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卷柏科卷柏屬植物。它是土生或早生,匍匐,15-45厘米,或更長。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 、北京 、河北等地。生於灌叢中岩石上或土坡上, 海拔100-1000 (-2800) 米。中華卷柏的全草可用於肝炎,膽囊炎,下肢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中華卷柏中華卷柏

土生或早生,匍匐,15-45厘米,或更長。根托在主莖上斷續著生,自主莖分叉處下方生出,長2-5厘米,纖細,直徑0.1-0.3毫米,根多分叉,光滑。主莖通體羽狀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主莖下部直徑0.4-0.6毫米,莖圓柱狀,不具縱溝,光滑無毛,內具維管束1條;側枝多達10-20個,1-2次或2-3次分叉,小枝稀疏,規則排列,主莖上相鄰分枝相距1.5-3厘米,分枝無毛,背腹壓扁,末回分枝連葉寬2-3毫米。葉全部互動排列,略二形,紙質,表面光滑,邊緣不為全緣,具白邊。分枝上的腋葉對稱,窄倒卵形,0.7-1.1毫米×0.17-0.55毫米,邊緣睫毛狀。中葉多少對稱,小枝上的卵狀橢圓形,0.6-1.2毫米×0.3一0.7毫米,排列緊密。背部呈龍骨狀,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長睫毛。側葉多少對稱,略上斜,在枝的先端呈復瓦狀排列,1-1.5毫米×0.5-1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上側不擴大,不復蓋小枝,上側邊緣具長睫毛,下側基部略呈耳狀,基部具長睫毛。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個或成對生於小枝末端,5.0-12毫米×1.5-1.8毫米;孢子葉一形,卵形,邊緣具睫毛,有白邊,先端急尖,龍骨狀;只有一個大孢子葉位於孢子葉穗基部的下側,其餘均為小孢子葉。大孢子白色;小孢子橘紅色。

產地

中華卷柏的生境中華卷柏的生境

產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寶華山、蕭縣)、北京(古北口、密雲、香山)、河北(內丘、秦皇島、小五台山、張家口)、天津、河南(博愛、登封、輝縣、濟源、林縣、靈寶、盧氏、林縣、蘆山、欒川、洛寧、內鄉、嵩縣、桐柏、西峽、淅川、新縣、宜陽、禹縣)、湖北(鄖縣、應山)、江蘇(北部、海安)、遼寧(長海、朝陽、大連、丹東、蓋州、建平、瓦房店、錦西、凌源、綏中、新金、營口)、寧夏(賀蘭山)、內蒙古(赤峰、大青山、烏拉山、興安盟、哲里木盟)、陝西(長安、華陰、楊凌、眉縣、山陽、商南、泰安、太白山、周至)、山東(祖徠山、濟南、膠東半島、蒙山、青島、曲阜、泰山)。

生長習性

中華卷柏中華卷柏

在生境上,中華卷柏的基本生活在具有石灰質成土母質的土壤上,多生長在山坡陰處岩石上、山頂岩石上、向陽山坡石縫中、山坡灌叢下等,是一種土壤生態類型植物。在熱量和水分因子上,中華卷柏生長在溫度適中的區域內,多在較為濕潤的地方。

化學成分

中華卷柏的有機成分有雙黃酮類化合物,糖苷類、木脂索、有機酸類等,無機成分有Si、Ca、S和K。中華卷柏對Si具有聚集性。

相關

【藥 名】:中華卷柏

【來 源】:為卷柏科植物中華卷柏的全草。

【功 效】:清熱利尿,清熱化痰,止血、止瀉。

【主 治】:用於濕熱、小便不利、淋證,咳嗽、咳痰,外傷出血、痢疾等證。

【性味歸經】:淡、微苦,涼。肝、膽、大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

【別 名】:地網子(山東)、地柏、翠雲草(山東、河南)、地柏枝(河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河南、陝西。

【考 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卷柏科·卷柏屬

卷柏屬屬於石松綱植物,為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直立或攀援生長,通常纖細,葉小、單生、鱗片狀或螺鏇狀或互動對生在莖上,多作四行排列,再上面的兩行最小,下面的兩行較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