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侯姓
旬邑侯姓,祖上是三國曹魏時的北地郡太守侯恕 “上谷郡人”。由於羌胡造反安定郡,北地郡等數郡縣內遷僑置。古北地郡轄地三水縣(現寧夏同心縣,徙縣僑置栒邑縣)故縣城在現職田一帶(半川原上)現太村湫坡一代。太守侯恕舉家族即定居仕宦之地三水縣,歷經魏晉,五胡,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侯門皆是世代仕宦名門望族,或部曲從眾塢堡渠帥號令一方。西魏;北周時;泰州刺史侯欣的大侄子侯龍恩官拜上柱國“大元帥”。賜鮮卑姓侯伏。二侄子侯萬壽任開府大將軍。賜姓侯伏。侯欣的兒子侯植,字仁乾,任魏周開府儀同三司膘騎大將軍,肥城公,賜鮮卑姓賀屯,食邑一千七百戶。死後葬於三水縣棒川府良平原(棒川府治即現文家村)。(墓志銘有定嗣)長子定遠、二子定徽、三子定高、四子定國、五子定周、六子定貴。
北周武帝除掉監國權臣宇文護時同黨侯龍恩,侯萬壽被禍滅門夷族。
侯植在世時曾勸過宇文護別專權結怨。勸龍恩別跟宇文護太密切以避後禍。兩方相勸皆不聽。結果自己懼禍而死。周武帝知此情由,特旨免誅侯植一家留其子。
就是這六個兒子中有一子(可能是侯定遠),蔭襲其祖泰州刺史爵位,該人的妻子是平陵望族竇氏之女即侯君集之母。平陵也叫始平 是有漢以來世勛豪門竇氏族居地。周隋時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之女 嫁上柱國李虎之孫李淵生子李世民 從上可以說李世民和侯君集還是有姻親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候母可以九城宮避暑。皇太后娘家人嗎?算屬外戚吧。侯君集和凌煙閣功臣其餘23人不同,他是從初就跟李世民在一起的,可以說是秦王府家將老臣。玄武門之變實為其謀。現在旬邑縣文姓人在喪葬禮儀上還被高呼;半川府文家。
附一:燕散騎常侍龕之八世孫
侯植,字仁乾,上穀人也。燕散騎常侍龕之八世孫。高祖恕,魏北地郡守。子孫因家於北地之三水,遂為州郡冠族。父欣,泰州刺史、奉義縣公。植少倜儻,有大節,容貌奇偉,武藝絕倫。正光中,起家奉朝請。尋而天下喪亂,群盜蜂起,植乃散家財,率募勇敢討賊。以功拜統軍,遷清河郡守。後從賀拔岳討万俟醜奴等,每有戰功,除義州刺史。在州甚有政績,為夷夏所懷。及齊神武逼洛陽,植從魏孝武西遷。大統元年,授驃騎大將軍、都督,賜姓侯伏侯氏。從太祖破沙苑,戰河橋,進大都督,加左光祿大夫。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作逆,植從開府獨孤信討擒之,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肥城縣公,邑一千戶。又賜姓賀屯。魏恭帝元年,從於謹平江陵,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奴婢一百口,別封一子汧源縣伯。六官建,拜司倉下大夫。孝閔帝踐阼,進爵郡公,增邑通前二千戶。時帝幼沖,晉公護執政,植從兄龍恩為護所親任。及護誅趙貴,而諸宿將等多不自安。植謂龍恩曰:“今主上春秋既富,安危繫於數公。共為唇齒,尚憂不濟,況以纖介之間,自相夷滅!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體。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龍恩竟不能用。植又乘間言於護曰:“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須同其休戚,期之始終。明公以骨肉之親,當社稷之寄,與存與亡,在於茲日。願公推誠王室,擬跡伊、周,使國有泰山之安,家傳世祿之盛,則率土之濱,莫不幸甚。”護曰:“我蒙太祖厚恩,且屬當猶子,誓將以身報國,賢兄應見此心。卿今有是言,豈謂吾有他志耶。”又聞其先與龍恩言,乃陰忌之。植懼不免禍,遂以憂卒。贈大將軍、平揚光三州諸軍事、平州刺史,謚曰節。子定嗣。及護伏誅,龍恩與其弟大將軍、武平公萬壽並預其禍。高祖治護事,知植忠於朝廷,乃特免其子孫。定後位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史臣曰:王傑、王勇、宇文虬之徒,鹹以果毅之姿,效節於擾攘之際,終能屠堅覆銳,立禦侮之功,裂膏壤,據勢位,固其宜也。仲尼稱“無求備於一人”,信矣。夫文士懷溫恭之操,其弊也軟弱;武夫稟剛烈之質,其失也敢悍。故有使酒不遜之禍,拔劍爭功之尤。大則莫全其生,小則僅而獲免。耿豪、王勇,不其然乎。
附二:竇娘子墓誌出土記
歐陽詢晚年作品《竇娘子墓誌》大唐兵部尚書侯君集之母竇氏墓誌出土記!
陝西省旬邑縣博物館珍藏的大唐兵部尚書侯君集之母竇氏墓誌,是選用優質的烏黑石灰石精心雕刻成的,製作年代在貞觀6--11(632--637)年之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屬國家珍貴文物。
它翔實的記錄了侯君集的母親竇氏的生平事跡和去世及歸祔祖瑩的確切時間、地點,介紹了竇氏的祖父、父親、竇氏本人以及第五個兒子大唐兵部尚書侯君集的功績和品格,為研究唐代大將軍侯君集的家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墓誌的書法筆力剛勁險峻,法度嚴謹,筆墨豐腴,意態精密,形神俱妙,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之境界,是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晚年的書法真跡,且保存完好,是十分珍貴的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和收藏價值。
提起竇氏墓志銘的出土,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曲折經歷。據筆者調查,它是1958年後季從旬邑縣太村鎮文家村冢子胡同的大冢子旁邊打井時出土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該墓誌並引起人們的重視,而是被放置在原文化館的煤房內與煤同伍,默默地經受著取煤人的踩踏和煤灰的污染,也真夠倒霉的了,要弄清其中的原委,還得從大躍進年代打井打窖,一九五八年,正是大躍進的年月,渭北黃土高原上的人民公社社員夢想讓旱塬變成水澆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打井打窖運動,這年冬季的某一天,陝西省旬邑縣太峪公社文家大隊名叫文滿才、文治發、文謀兒等幾個社員在該村冢子胡同的大冢子旁邊打井時,偶然從三丈深的地下挖出了幾個小泥人,臉上還貼著金,大家感到很稀奇,不知是什麼寶貝,紛紛前來觀看,不少人下井去看,也有邊看邊挖的,挖壞了就扔到一邊,繼續挖,有一個叫文存活的社員,有幸挖出了一個完整的泥人,身上繪著紅紅的衣服,心裡很高興,就把泥人拿回家,放在自家的櫃蓋上,但可悲而可笑的事情隨即出現了,自從他挖回這個泥人後,一連幾個晚上,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就聽見“吱吱吱”的響聲從泥人所放的地方傳出,文存活本身是個很講迷信的人,以為泥人是鬼怪成了精,心裡非常害怕,就偷偷的將他扔到村外的土壕里去了。事後才弄清那“吱吱吱”的聲音是自家的熱水瓶蓋子塞得不合適而發出的,再去土壕找泥人時,泥人也不知去向,這位挖到泥人的文存活只是因為講迷信虛驚了一場,並未受到多大勞累,還有兩位社員,受了很大勞累,但僅空高興了一陣子,這就是挖到墓誌的那兩個人,一個叫文治發,一個叫文金髮,他倆看見別人挖出泥人,心想這下邊肯定有寶貝。於是,晚上乘別人回家休息之機,偷偷的來到井邊,一個在井下挖,一個在上邊放哨,結果沒挖出什麼寶貝,卻挖出了兩塊黑石頭,他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轆轤把石頭一塊一塊從三丈深的井下吊了上來,每人分得一塊,拿回家準備做洗衣石,天亮後一看,發現石頭上還刻著文字,這兩位社員又看不懂上邊刻的內容,就請有學問的文憲璋老先生辨認,才知是一合唐代墓誌,篆書的在上邊是志蓋,楷書的在下邊是志面,隊長知道後,恐怕再有人下井亂挖,發生意外,就派人將這口井填了,連挖出的泥人碎塊一併埋在井下,並派人將墓誌送交縣文化館。當時,縣上還沒有成立專門博物館,文物都交文化館保管,僅安排一人兼管,加之兼管文物的人員專業知識欠缺,且時常下鄉配合中心工作搞宣傳,搞運動,又因人員調動頻繁,交接手續不嚴,致使該墓誌只存實物,缺少出土時間,地點等第一手資料,不被人們重視,躺在煤房遭受“倒霉”,以至文物建檔建卡時,竟將出土時間誤寫為1970年,出土地點登記為“旬邑縣城關鎮安仁村”,出土原因“興修農田水利”,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2003年3月份,筆者下鄉徵集流散文物,有幸在太村鎮文家村偶然遇見當年參與打井的文滿才老人,才弄清竇氏墓誌的來龍去脈,算清了這一筆糊塗帳,在年近七旬的文滿才老人的帶領下,筆者去該村冢子胡同的大冢子遺址實地察看,如今大冢子因七十年代平整土地,封土已不復存在,胡同之上是村民栽植的蘋果園,只有在胡同的斷壁上還能清楚的看見大冢子的夯土層,看來這個大冢子無疑是侯君集之母竇氏墓地,和大冢子在一條線上的小冢子可能是侯君集之墓。回到博物館之後,覺得這件事很有趣,就把它整理出來,或許對以後的研究能有一些幫助。
附三:竇娘子墓誌價值續考
關於竇娘子墓誌的書法藝術價值我在《歐陽詢晚年書法珍品——大唐兵部尚書侯君集之母竇娘子墓誌簡介》中已作了詳細的闡述,下面我想就該志的歷史價值談一點自己的見解。
一、志蓋直接講清了侯君集之父的官職、身份及地位,為研究侯君集的身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可彌補史料之不足。志蓋,蓋面陽刻篆文,分五行,每行五字,總計二十五字。內容為“大唐泰州諸軍事、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潞國太夫人竇氏墓誌”。短短二十五字,內容豐富,價值連城。
翻遍《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權威史書,均找不見侯君集之父的任何記載,即是對侯君集的敘述,也是對其跟隨李世民以後的情形介紹的較細,而以前的情形非常簡略,就連侯君集出生於何年何月也搞不清,至今仍然是一個迷,所以侯君集一生活了多少歲也就無從說起。從志蓋得知,侯君集的父親在泰州作過刺史,明白的告訴人們,大唐兵部尚書侯君集並不是出身寒門,而是出生在一個地方的行政兼軍事長官之家;從小一定就得到了嚴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教育。這應該為他以後的成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墓誌講清了侯君集之母竇娘子的社會關係。從墓誌得知,竇娘子的娘家人世代為官。其祖父竇弘,西魏時任新野、扶風兩郡太守,父親竇璨曾任京兆郡丞,隨襄州長史。這些史料充分說明竇娘子出身名門旺族,屬於大家閨秀,且氣度非凡,“六行昭備,四德光宣”,能“糞土貨財、寶重仁義”,是一位有膽有識、有德有才的偉大母親。侯君集之所以能具有雄才大略,並功高蓋世,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於其母的潛移默化和苦心培養是分不開的。
三、從墓誌中能明顯看出唐代嚴重的官本位思想觀念。凡墓誌中提到的人物,都是先提官職後寫人名,而且是有官職的才寫,無官職的不寫。比如寫潞國太夫人竇娘子的兒子僅寫了第五子君集,其餘兒子一個也沒提到。當然老五官高位顯,以至於在志蓋上稱其母為潞國太夫人。其他兒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是否有老六等)叫什麼,乾什麼,一概不提。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懸念。
四、墓誌中提到的地名可彌補地方志之不足。由於歷代政區的分合變化,許多地名管轄歸屬多樣,為後來者研究造成諸多不變。筆者知道旬邑目前已知的舊縣誌最早的是明代萬曆九年,人稱萬曆志。至於唐代的就很難考證。該志記載竇娘子“以(貞觀)十一年二月廿九日歸祔於豳州三水縣仁安鄉”。仁安現屬於鄭家鎮的一個行政村,而墓誌的出土地點是太村鎮文家村的冢子胡同,兩村相距不到10里,說明唐時仁安屬鄉級建置,文家村隸屬於仁安鄉管轄。這些都為研究唐代旬邑地區行政區域的劃分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資料。
五、墓誌的出土地點為尋找侯君集的墳墓提拱了重要的線索。筆者2002年下鄉時了解到竇娘子墓誌出土於文家村的冢子胡同。因該胡同有兩個墓冢而得名。據文家村年逾七旬的文滿才老人講,這個胡同有兩個冢子,東邊的是一個大冢子,西邊的是一個小冢子。竇氏墓誌就出土於東邊的大冢子內,這個大冢子無疑是侯君集之母竇氏之墓了。唐末著名詩人鄭谷 (848-911) 先生寫的《春過郇邑詩》提到的“殘碑墮落夫人冢,苔蘚年年長淚痕”大概指的就是竇娘子的墓冢了。那么西邊那個小冢子又是誰的墳墓呢?據筆者推斷這個小冢子可能就是曾擔任過大唐兵部尚書、禮部尚書被封為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的墳墓。其理由如下:1、該胡同就是侯氏家族的祖墳。竇氏墓誌載:竇娘子“貞觀六年六月廿二日卒於九城宮,時年八十。以十一年二月廿九日歸 祔 於豳州三水縣仁安鄉”。我國古代喪葬都有歸祔祖塋的習俗。竇娘子貞觀六年在麟遊逝世,時隔五年之後,“歸祔於豳州三水縣仁安鄉”祖塋安葬。2、侯君集死後按喪葬習俗也應該回歸祖塋。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參與太子 承乾 謀反,被 “斬於四達之衢”。不但丟掉了身家姓名,丟掉了一世的功名,同時也喪失了陪葬昭陵的身份待遇,必然以庶人的身份 歸祔祖塋豳州三水縣仁安鄉侯氏墓地。筆者由此推斷,這個小冢子就是侯君集的墳墓。因成了罪犯,所以冢子就小了。 (旬邑博物館 張永超)
附四: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竇氏墓誌
大唐故泰州諸軍事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竇氏墓誌
夫人諱娘子,扶風平陵人也。觀津肇其世族,安成資其家慶,安豐、魏其,才稱不世,廣國、長君,退讓行己。自爾蟬冕交暎,徽猷無絕。祖弘,魏新野、扶風二郡太守,建昌縣開國公。風度閒舉,器識詳濟,不以豪右自居,不以才望矜物。父璨,京兆郡丞,隋州長史。文武兼資,風雲蘊秀,袀(祗)服盛業,丕成家緒。
夫人育慶含章,承規履素。婉嫕淑昚(慎),式穆中閨。內柔外莊,統家有制。仰肅箴訓,俯綜工業。紃組必殫其能,飦飴無闕於禮。百兩言歸,永隆克配;六行昭備,四德光宣;孝敬自衷,率由斯至。及丁哀疚,殆不勝喪。糞土貨財,寶重仁義。分徹家產,散給宗親。奉上虔恭,接下慈惠。禮無愆物,德不匱身。天道徒言,輔仁虛設。以貞觀六年六月廿二日卒於九城宮,時年八十。以十一年二月廿九日歸祔於豳州三水縣仁安鄉山,禮也。
夫人神機外舉,清爽內融。教子義方,親勞慈勖;宦成名立,並曳龜組。第五子君集,兵部尚書、潞國公。出車搃眾,雄略英謨;論道經邦,寄身衡宰。踐霜露而增感,泣風樹而長號。懼海田岸谷,鏤茲陰版。乃為銘云:
世祿相仍,家傳戚里。揜暎門伐,蟬聯貴士。惟祖惟考,教義行已。福祿如茨,慶源不已。挺生淑媛,含章內暎。婉娩蘭情,優柔葸性。喜慍不形,為(原文是門字內一個為字)門流詠。母道克昌,子孫繁暎。高門長戟,惟人無競。嗟乎逝者,埋魂楚琴。松驚風迥,月野煙深。千秋萬祀,蘭菊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