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份調查表明,不少美國暢銷書榜上的童書、甚至是凱迪克大獎得獎作品,卻或多或少充斥著“物質誘惑”——讓父母給孩子買更多的玩具、衣服、電子產品,甚至鼓勵孩子用獲取獎勵作為和父母討價還價的條件。儘管這些童書在銷售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其中灌輸給孩子的“注重外表”、“貪求更多”、“互相攀比”等觀念,也被批評為過於功利和早熟。有美國書評人不無憂慮:或許可以讓孩子知道成人社會中財富與資源的分配不均,但是這種呈現方式不應只是對占有和優勢的炫耀。特徵
物質誘惑
過剩的玩具、服飾以及對0至6歲兒童進行物質欲望誘導的低齡兒童圖書不在少數,其中不乏紐約時報暢銷書、美國圖書館協會以及凱迪克得獎作品。美國佛蒙特大學學生瑞秋·弗朗茨在一次照看朋友的孩子時發現,那些色彩鮮艷、圖畫動人的繪本童書中,竟然充斥著“物質誘惑”。弗朗茨就此開始了她的研究,翻閱了近10年暢銷的30本童書後,她有了令父母和學者震驚的發現。
在她所撰寫的《培養小讀者:繪本是如何灌輸物質主義》一書中,弗朗茨總結了10條此類書籍對物質主義推崇的特徵,比如“注重外表”、“貪求更多”、“互相攀比”等。其中,一本名為《就愛粉紅色》的兒童繪本就是弗朗茨眼中說的“最壞榜樣”。主人公“小粉紅”住在一個有著巨大水晶吊燈的華麗房間內,地上鋪滿了粉紅色的玩具。華麗而繁雜的場景布置,及散落在其中的物質元素,讓弗朗茨深感擔憂,“孩子很難區分現實和虛擬的界線,卻很容易發現繪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差別。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並沒有那么多的玩具,他會覺得自己是異類。”“小粉紅”與父母的對話,相比“場景誘導”更容易產生不良影響。“小粉紅”經常纏著她的父母要更多的杯子蛋糕。她撅著嘴反駁母親道:“我以前即便吃再多的杯子蛋糕也不願睡覺的。今天我已經做得很好了,只要一個,只要吃一個我就回房間。”。有美國學者就在此書出版後批評,這本讀物鼓勵孩子和父母對抗,不達目的決不妥協,“如果這樣的橋段反覆出現在童書中,教育出的孩子將是未來任性、貪得無厭的成年人,和非理智的消費者。”然而,在亞馬遜網上書店上,該書的銷量一直位居高位。
暴力情節
在社會學家看來,比提倡物慾更可怕的,是讓孩子們萌發“耽於物”、“移情於物”的想法。例如在2012年凱迪克金獎作品《黛西的球》一書中,小狗黛西有一隻心愛的皮球,卻在某天不慎被同伴弄壞。黛西再難從傷心的眼淚中走出來,直到它得到了一隻新的皮球。絕大多數童書的確是抱著積極引導孩子成長的初衷進行創作,卻常常會忽視一些會帶來負面影響的細節,在兒童的內心世界裡悄然落下種子卻很難被察覺。這種細節還體現在作家在行文、繪圖中對成人世界的“模仿”,比如對時尚潮流的過分描摹,言語暴力、冷暴力等。負面思想
提前讓孩子們接觸成人世界的“法則”真的合適嗎?這場爭論至今沒有公認的答案。然而,與弗朗茨的“溫柔”不同的是,2013年凱迪克金獎得主喬恩·克拉森就認為,應該餵些“堅硬的、嚴酷的、黑色的食物”給孩子,才會有利於他們的成長。克拉森的得獎作品、同時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的《這不是我的帽子》,就講述了一個略帶殘忍的黑色幽默。一條小魚戴著一頂圓圓的藍色帽子游進人們的視野,它一邊往前游,一邊自言自語:“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偷來的。帽子的主人可能不會發現,因為它睡著了。就算發現了,也不會知道是我偷的;就算知道是我偷的,它也不會找到我……”它戴著帽子一路潛逃,可是就在它渾然不覺的時候,帽子的主人,一條很大很大的大魚已經睜開了眼睛,悄悄地尾隨其後……“撒謊”、“算計”、“偷竊”這些元素上了弗朗茨的“成長負面清單”。
觀點
水石書店年度圖書獎得主麗貝卡·科博希望童書作家能更“用心”:“一本好的童書能打開孩子的想像力,讓他們對這個世界好奇,並且逐漸形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讓他們懂得生活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澳大利亞童書翻譯家弗雷亞·布萊克伍德則給出了一個相對摺中的觀點:童書是溫柔、是殘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讀書,並給孩子們正確的閱讀指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