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語強變化動詞

bēoden bēoden bēoden

概述

在日耳曼語言中,強變化動詞是指藉由源自印歐元音變換的元音變化來構造時態的動詞。像英語的“sing-sang-sung”即其一例。英語的“Strong verb”一詞譯自德語的“Starkes Verb”,德語的該詞則是由語言學家雅各布·格林所創,這類動詞與藉由齒音後綴來構造過去時的“弱變化動詞”(schwaches Verb)形成對比。
本文主要討論英語德語荷蘭語等及過往存在的古英語古高地德語和古荷蘭語等西日耳曼語言的強變化動詞的形式。對於這些動詞的其他面向,請參見日耳曼語動詞一文。

變化解說

以下以古英語二類動詞bēodan(意即“命令”,對應至英語的bid)做為強變化動詞詞幹元音變化的範例,這動詞它有著以下的形式:
不定式 臥不定式(Supine) 現在直陳形 現在虛擬形 過去直陳形 過去虛擬形 命令形 過去分詞形
bēodan tō bēodenne
ic bēode
?ū bīetst
hē bīett
wē bēoda?
gē bēoda?
hīe bēoda?

ic bēode
?ū bēode
hē bēode
wē bēoden
gē bēoden
hīe bēoden

ic bēad
?ū bude
hē bēad
wē budon
gē budon
hīe budon

ic bude
?ū bude
hē bude
wē buden
gē buden
hīe buden

-
bēode!
-
-
bēoda?!, bēode gē!
-
geboden

雖然這屈折多少是規則的,但在對印歐元音變換系統缺乏了解的狀況下,會怎么變是不可預測的,而學生也因此得將“bēodan, bīett, bēad, budon, boden”的主要規則給記在心裡。這五條主要的規則如下:
  • 不定形bēodan:相同的元音用於現在時變化多數的地方。
  • 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形bīett:相同的元音亦用於第二人稱單數中。
  • 第一人稱單數過去時形(源自原印歐語完成形)bēad:它與第三人稱單數形相同。
  • 眾數過去時形budon:相同的元音亦用於第二人稱單數中。
  • 過去分詞形(源自原印歐語動名詞)boden:它只用於分詞中

  • 嚴格來講,這個動詞的變音只有三個形式,它變化的第一和第二部份源自原印歐語的e-grade;第三部份源自o-grad;第四和第五部份則源自zero-grade。其他部份的區別則是因“元音變音”(Metaphony)對詞幹的影響而起:變化的第二部份與第一部份若有別的話,其間之區別必是因另起的日耳曼語詞幹元音變音(Germanic umlaut)而出現的;另外在一些動詞中,第五部份的變化是源自一個獨立的詞幹元音類的,但在此二類動詞中,它第五部份的變化是由受a-變音(a-mutation)影響的第四部份轉化而來的。

    動詞種類

    六種不同的變音系列(德語所謂的Ablautreihe)存在於日耳曼語言的強變化動詞中。它們可被分成六種不同的變音類。
    原印歐語中的動詞變化亦有幾種可能的詞幹變音形式。日耳曼語言多數的強變化動詞基於其中的四種。以下為方便比較,因此時態等的名稱和各種變音模式相對應的日耳曼語變音類的名稱會被以日耳曼語中相對應的名稱標出。但其中的詞幹元音依舊使用未有書面紀錄的原印歐語的形式標明。

    現在時
    (第一和第二部份)
    單數完成時
    (第三部份)
    眾數完成時
    (第四部份)
    動名詞/過去分詞
    (第五部份)
    相對應的日耳曼語變音類
    標準模式 e o zero zero 一到三類動詞
    Zero-grade替代模式 e o ē zero 四類動詞
    e o ē e 五類動詞
    以a-元音為主的模式 a ō ō a 六類動詞

    原印歐語的標準模式在日耳曼語言中最好的反映為三類動詞。一類和二類動詞亦由此模式而來,但其在日耳曼語中反映的形式分別受到後方在之後融入詞幹元音的半元音i/j和u/v的影響。
    日耳曼語言四類和五類動詞在原印歐語的祖先形式包含了無法和zero-grade形式“相容”的子音結構,也因此這些動詞中以e-grade和加長e-grade(lengthend e-grade)的形式取代原有的兩個zero-grade的形式的其中一個,或兩個zero-grade的形式都一併取代。也因此可輕易地解釋說一到五類動詞都是由單一的基本模式發所發展而來的。
    六類動詞的問題比較大。對於原始印歐語的a-元音的存在性是頗具爭議的。不論怎么說,多數原印歐語中的/a/都可解釋成是由較早期的喉音h2所發展而來的。對於這過程的詳情依舊是有討論空間的,但可想而知,日耳曼語現在時的詞幹曾經經歷過h2e → a這樣的變化。若然,則六類動詞的詞幹元音變化在事實上亦是標準模式的一種變化形式。
    除了這六種變音系列外,日耳曼語在過去亦有具疊詞形式的動詞存在,這些具疊詞形式的動詞在日耳曼語中失去了其疊詞形式,並簡化成了較為連通、可能被認為是“七類動詞”的詞幹變音形式。然而在一些動詞中,一些動詞依舊部份地保有疊詞的形式,尤其所謂的ri-動詞(ri-verbs)更是如此。在哥德語中,這些動詞的疊詞形式依舊存在。
    盎格魯-撒克遜學者亨利?司威特(Henry Sweet)曾賦予這七類動詞變音類“the "drive conjugation"”、“the "choose conjugation"”之類的名稱。但這些類別通常都單以數字標明耳。

    發展過程

    在分別檢視這七類動詞變音類前,檢視影響所有類別發展的變化是有幫助的。以下是與這變音系統相關的音變:
    從原印歐語到原日耳曼語的變化:
    • 一般性的音變:o > a;ei > ī;oi > ai;ou > au
    • 在帶有流音的詞的zero-grade中,做為插入音的u出現在流音前。
    • 維爾納定律造成的語法子音變換(grammatischer Wechsel,在出現變音的詞幹元音後方的、與語法變化相關的子音的變化)的發展。
    • 詞幹元音變音─由後方音節的i、ī或j觸發的、使e變成i的發音變化。這變化影響了二類、三類b子類、四類和五類動詞的第二人稱與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形。*Wandel─和(日耳曼語)詞幹元音變音有相同影響的變化,但它乃是由在元音後方的鼻音或其他“前”子音而起。這變化影響了三類a子類部份動詞,其所有的現在時(不定式亦受影響)的詞幹形式,也影響了部份二類動詞。

    從原日耳曼語至哥德語的變化:
    • 與e的融合:在所有的情況下,e > i
    • 在r和h前,高元音的“高度”降低:i > e (拼作<ai>);u > o (拼作<au>)
    • ī拼作<ei>

    從原日耳曼語至北日耳曼語和西日耳曼語的變化:
    • 對後元音造成影響的詞幹元音變音,這影響了六類動詞的變化。
    • a-變音─因後方音節的元音a而起的元音變化。這變化影響了有著後綴-an的分詞形式,而在音節間有鼻音+子音形式子音叢集的單詞則不出現此變化。

    從原日耳曼語至古英語的變化:
    • 一般的音變:ai > ā;eu > ēo;au > ēa
    • 在一些子音前產生的元音分裂(Vowel breaking)現象:a > ea;e > eo
    • “西撒克遜語顎音化”:在g後方,i > ie

    古英語至現代英語的變化:
    • 元音大推移

    從原日耳曼語至古高地德語的變化:
    • 一般的音變:ai > ei;au > ou
    • 在u前,e > i
    • 古高地德語單元音化:在日爾曼語r、h與w前方,ei > ē;在日耳曼語齒音(?、?、t、n、l、s、z和r等)和h前方,ou > ō

    古高地德語至現代德語的變化:
    • 一般的音變:io > ī(拼作<ie>);ou > au
    • 中古高地德語雙元音化:ī > ai(拼作<ei>);ū > au;? > ?y (拼作<eu>或<?u>)
    • 早期現代德語的元音長音化:在單子音前i > ī(拼作<ie>)

    從原日耳曼語至早期中古荷蘭語的變化:
    • 一般的音變:ai > ē;au > ō;eu > io > ie;ē2 > ie;ō > ue (一般拼作<oe>)
    • 語音推移:u > o;ū > ?
    • 在開音節中,元音變作長元音:e > ē;o > ō;a > ā,唯此變化在書寫上不作反映;而i則變作ē。

    從中古荷蘭語到現代荷蘭語的變化:
    • 長元音的雙元音化:ī > ei (拼作<ij>);? > ?y(拼作<ui>)
    • 開雙元音的單元音化:ie > i (依舊拼作<ie>);ue > u (拼作<oe>)

    從早其現代荷蘭語至南非荷蘭語的變化
    • 南非荷蘭語中,前變化和弱變化動詞之間的區別消失,因此在南非荷蘭語中,所有的動詞都遵循著弱變化的模式。像例如荷蘭語的hij heeft gezongen在南非荷蘭語中變作hy het gesing(此可對應至英語的he sang/has sung/had sung),而“他唱(現在形)”在南非荷蘭語中則作hy sing。在南非荷蘭語中,此詞組沒有詞幹元音交替的現象,並和hy werk(意即“他工作(現在形)”)、hy het gewerk(此可對應至英語的he worked/has worked/had worked)遵循著相同的變化模式。南非荷蘭語甚至已失去了荷蘭語中區別現在形和不定形的詞形變化。
    • 形塑動詞形式的其他變化:
    • 在從原印歐語至日耳曼語族的發展過程中,原本的動名成被用作日耳曼語全新時態系統的過去分詞。強調前綴(emphatic prefix)ge-被用作標明過去分詞的前綴(但此並非總是使用或不變的)。在英語中,這詞綴在中世紀時再次消失。
    • 弱變化動詞在各日耳曼語言中的發展,意味著強變化動詞逐漸地失去其作用。基本上所有的新出現的動詞皆為弱變化動詞。許多強變化動詞隨著時間的經過,變成了弱變化動詞,因此強變化動詞的總數在各語言中是不斷遞減的。英語在此方面發展得比德語和荷蘭語都還來得更遠,一個例子是英語的“to help”,它過去的變化形式為“holp-holpen”,但現在它較常以弱變化(英語的“規則變化”)的方式來變位。反過來的現象,也就是弱變化動詞藉由類推變成強變化動詞,是較少見的。一些可能被某些人稱為“半強變化”(semi-strong)的動詞在過去式有弱變化的變位,但卻依舊保有強變化的分詞形,在少數情況下則相反。這類動詞在荷蘭語中較為常見:
    • lachen lachte (較早的形式為loech) gelachen (意即“笑”)
    • vragen vroeg (較早的形式為vraagde) gevraagd (意即“問”)

    <li class="list-dot list-dot-paddingleft">
    語音變化致使變化的子分類增加。除此之外,當變音系統逐漸地失去作用,使用者對其系統的規則性的意識也會逐漸減弱,這導致了不規則變化的出現,並減弱各大類動詞的一致性。當然,這過程在英語中也是走得最遠的。各子類藉由類推而重新取得一致化,進而使不規則性消滅的過程被稱為“水平化”(levelling),這可在各類動詞發展史的不同時點中見到。
    </li><li class="list-dot list-dot-paddingleft">
    在中世紀的較晚期,這三個語言中單數過去形和眾數過去形間詞幹元音的分別消失,而新的、統一的過去時詞幹元音可能基於舊的單數過去形詞詞幹,也可能基於眾數過去形詞幹,有時甚至基於分詞形的詞幹元音。在英語中,這分別依舊存在於動詞“to be”當中:“I was”對“we were”;在荷蘭語中,其區別依舊存在於四類和五類動詞中,但只有元音長度的區別:“ik brak(意即“我打破”─詞幹元音為短元音a)”對“wij braken (意即“我們打破”─詞幹元音為長元音ā)”即其例;在德語和荷蘭語中,這區別依舊存在於“過去─現在時”動詞的現在時中。在林堡語中,這又有些不一致,像例如“幫助”這動詞在林堡語的眾數過去形為“(weer) hólpe”,但在單數形中可為“(ich) halp”或“(ich) hólp”。
    </li><li class="list-dot list-dot-paddingleft">
    在英語發展的過程中,許多的音變與類推變化使得強變化中的各類逐漸失去一致性,因而多數的變化類不再具有一致的規則存在,僅剩一類、三類和四類動詞依舊有跟隨著大原則的變化子類存在。
    </li>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