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設
富有特色的日本農村建設
半個世紀多的時間裡,日本農村從初期較大的城鄉差距,發展到中期的城鄉一體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層次的追求農村生活魅力、謀求可持續發展,充分展示了日本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進程。
歷史
分階段推進的、長期堅持的農村綜合建設
從戰後至今,日本的農村建設走過了一個長期的探索歷程。這個歷程並不是預先就策劃好的,而是不斷學習探索的結果。
日方的山形縣金山町是半個世紀以來日本農村村鎮建設的一個典型。作為一個國內、國際發展大形勢影響下的農村地區,金山町的現代化建設經歷了五個階段,從消滅城鄉差距開始,到推進農業生產環境整治,到提升農村生活水準,到著手營造農村景觀,再到注重生態環境整治,經過了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發展步驟,是現實和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日本國內農村不斷學習取經、研究總結、不斷實踐的結果。
外觀
堅持傳統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風貌精緻且講究生活情趣的、分散居住的、功能劃分的、適應防震需要的住區建築形態
日本全國的建築形態高度地趨於一致,堅持傳統建築特色,較少特立獨行的建築形態;新時期的建築雖然融入了一些時代的元素,但在外形上也基本以日本傳統建築形式為原形和基準,同舊式建築的風貌區別不是非常明顯。在交流中了解到,這是與日本工匠和農民積極參與的共同結果分不開的。由於日本的工匠在日本建築建造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也因此在日本國內很受尊重。當然,農村居民在控制建築風貌形態方面的積極參與,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日本的住宅風貌依舊保持原有的形態,在舊有建築基礎上配備現代化的生活設施,絲毫沒有受西方建築標準的影響。除了配備有一個比較西式的衛生間之外,外觀上“一看就知道是到了日本”。
日本農村的建築形態更為複雜和精緻,特別是在房屋內部的結構、細節處理方面,更見一功。這一方面歸因於日本經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在家居環境方面的思考與改進得到不斷積累,根本上則同日本國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在講求生活情趣、追求精緻生活的群體意識有很大關聯。
分散居住的農村住區特點則同日本土地私有制和國家不主張干涉私人生活密切相關。在以礪波平原為代表的散居化地區,以大家庭為單位的、沿襲數代的農居隨處可見。這些住宅往往建在私人擁有的田地中央,互不接壤,自成一體。當然,隨著日本國內農田整備事業的展開,政府在規划過程中也逐漸注重地區性的整體規劃,開始興建一些類似中國國內新城鎮性質的社區,不過在比例上尚顯微小。
此外,以功能劃分的住區的建築形態也是一大特點。普通農居住家往往辟有單獨的工具房、倉庫,以供堆放雜物;而家居住房則單建他處,與其他功能用房有明顯的距離空間,以利提高家居生活標準與美感。而防震的需要則為日本農具“低矮化”的特點寫下了最好註腳。
基礎
以國內農業保障為目的、結合農業生產和工業建設的農村多重產業形態
目前,困擾日本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大問題就是農業人口的不斷銳減和農村老齡化現象,造成農村勞動力短缺。從比例上來看,日本目前有農業相關人口不到400萬,其中老齡人口(65歲及以上)近200萬,占到了50%左右,令人震驚。與此同時,村落中農戶的比例也日漸縮小,從1970年的48%到目前2000年的僅占11%,充分說明農業從業人口的大幅度減少。其原因是,農村地區多種產業形態的日益發達,允許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到工業、副業和第三產業領域。在日本普遍勞動力缺乏的背景下,他們的這種嘗試有其內在的合理性。目前,日本在農田耕種方面已基本上實現了全機械化作業,更為這一形勢創造了條件。更多的農戶通過委託出讓農地使用權,使農業規模化經營成為可能。
配套
市場化運作的、完備的市政公建基礎設施
在日本農村地區,市政設施建設與配套都是市場化的,農戶主要通過申請向市政管理部門要求配備市政設施。但是,特別對於部分呈散居化的農村地區,管線到戶則必然涉及到超額的鋪設成本,就如在日本農戶家看到的那樣,僅配套了水、電等基礎設施,煤氣則使用液化天然氣,體現了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值得稱道的則是農村地區的公建基礎設施,尤其是污水、固廢處置設施非常完備。日本的3000多個市町村地區基本上都配備了相應的污水、固廢處置設施。這為農村的環境和生態建設提供了切實保障。聯繫到中國國內,在農村地區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普遍管理缺乏的情況下,如何在這一領域的基建設施方面加大投入,為地區居民營造一種更適宜居住的生存環境,顯得愈益緊迫。
政策
土地規劃的重視、明確的投資體制、嚴格的環境保護、農民的參與機制確立
集中反映了日本在當前階段農村建設的政策取向的有四類現象。一是在土地放開的基調下日益加強的規劃控制政策,這主要體現在推行農田整備、圍海造田後的統一規劃和鼓勵住房集中等方面,特別是農田整備方面,這些年日本政府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並日見成效。二是明確的建設投資分工政策。這一點從日本水利事業方面窺見一斑。例如富山縣常願寺川國營綜合農地防災事業,總投資150億日元,其中國家投資141億日元,而且主體工程均由、日本內務省、日本農地開發營團、日本農林水產省相繼交接建設。由於該事業涉及地區用水安全,由國家財政承擔2/3的經費,縣級政府承擔30%,市町村政府承擔極小比例。在石川縣手取河(七用水)建設事業中,國家財政承擔50%,縣級政府承擔25%,市町村政府承擔20%左右,在涉及農田改造時也由農戶承擔小份額的經費。三是嚴格的自然環境保護政策。日本在農村地區污水、固廢處置和封山育林方面的努力和成效與中國國內的現狀有著強烈反差。四是鼓勵農村居民參與政策。從地區發展規劃的制定,到地區環境建設事業的知曉、參與,到一系列地區居民與建設事業的“共建”式活動,充分反映了日本農村地區居民對地區建設事業的影響力,甚至某種程度上的主導作用。這可以理解為民智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與政府及各類實體的態度也是須臾不可分。
核心
文化的傳承與文脈的延續
從富山開始,到石川的能登,再經福井、岐阜兩縣,最後取道名古屋返回東京,沿途考察時多見宏偉的廟宇、傳統的民居、受保護的農村古代建築形態、傳統裝束的居民,而這些都是經過戰後半個多世紀的“西化”發展後的景象———發達的經濟社會並未對日本農村居民在歷史文化的傳承方面造成根本的影響,這確是極有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富山礪波地區和福井縣松任地區普通農家,內飾格局均維持舊有面貌,色彩凝重,木質結構,雕工精細,且設精美神龕,令人馬上聯想起中國國內的古建築。而中國國內目前農村地區則注重新式建築,從20世紀80年代初江浙地區的二層“洋房”,經不斷改進到目前的聯排住宅與別墅,兩種文化影響下的住宅風格取向迥異。
結論建議
重塑對農業農村的認識
重塑對農業農村的認識,是現代化農村建設理論形成的關鍵。
借鑑這一思路,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點的農村建設理論,並研究相應的配套政策,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國內農業農村建設事業作好理論準備。
扶持政策
農村產業扶持政策,是支撐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國內加速農業農村扶持政策研究,必要時在江浙滬等經濟發達地區先行實施有別於國內其他地方的“農村農業發展分類指導政策”,並引導地方政府積極實施。可以借鑑日本農村建設區分不同發展階段的規律,分階段重點實施地區規劃、防災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綜合環境整治、法律政策等專題工作,先期從安全、環保入手,大力建設各類基礎設施。這也有利於力量的集聚。最新的信息是,在經濟扶持方面,我國河南省繼浙江省之後,已成為第三個取消農業稅的地區。
開發居民的民智,提高他們的素質
開發農村地區居民的民智,提高他們的素質,是可持續最有力的保障。
通過適當的形式,增加學校教材中農村環境整治、建設事業的內容,並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各類形式的宣傳、幫助活動,增進青少年一代對農村地區的了解和支持。
發展機制
建設居民討論和參與地方發展的機制
要大力建設農村居民充分討論和參與地方發展的渠道與機制。
借鑑日本農村地區居民參與地區發展規劃、戰略,並充分發表意見的做法,在國內現行農村管理體制基礎上,加強農村地區居民的意見交流和收集處理,在決定地區重大事務時由各村落派出代表參與歸納協商、意見交換,開展“與家庭對話”等,加強農村基層的民主參與機制。
地區投入
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投入
日本當今的農村建設現狀,也是經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發展積累而來的,特別是個別大型的工程已經經歷了五輪之多的綜合規劃建設改造,歷時前後數十年。根據統計,日本政府財政自1975年開始投入於農村生活基礎設施項目,至2002年已經達到30%的比例。
在財政政策上實施新一輪的政策傾斜,為農村各類建設事業提供新的支持。同時,將好的城市管理經驗“移植”到農村的城鎮管理,鼓勵倡導制定各類村民公約與規範。
作為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其農村建設應該也是首屈一指的,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經驗,從照片上看上去與我們現在的較大城市相差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