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赤誠號航空母艦

日本赤誠號航空母艦

赤城號航空母艦的命名源自日本關東北部的赤城山,這與大部分是使用飛翔的動物作為命名的其他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有點不同,這主要是因為“赤城”號原本設計是一艘戰列巡洋艦,中途改建為航空母艦,卻沒有再行改名而沿用原本的巡洋戰艦命名所致。赤城號(あかぎ/Akagi)航空母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艦。

建造簡史

日本赤誠號航空母艦點擊查看大圖
 日本海軍重型航空母艦
——赤城號(Akagi)
赤城號航母,由吳港(Kure)海軍船廠建造,1920年12月6日開工,1922年2月5日暫停,1923年受華盛頓條約的限制,改建為航母,從戰列艦改為航母時,主艦體基本不動。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有雙層機庫。除了主飛行甲板外,艏部有短距飛行甲板直通機庫,但後來證實短距飛行甲板基本沒用。完工時安裝了巡洋艦上的火炮,而且沒有島式上層建築,鍋爐的廢氣從右舷排除,安裝了角度向下的煙囪。
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完工。在日本海軍服役的前五年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並安裝了一個右舷的島式上層建築。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間在佐世保(Sasebo)海軍船廠進行了改裝。取消了艏部飛行甲板,機庫向前延伸,主飛行甲板加長加寬並進行結構加強。用左舷的島式上層建築替代了原先的較小的右舷島式上層建築,還對艦炮進行了重新調整改進。改裝後滿載排水量41300噸,動力為蒸氣輪機,19台鍋爐,4軸,133000馬力,最大航速31節,武備為6座單管203毫米主炮,6座雙管120毫米副炮,28門25毫米高射炮,載機72架(最多可載91架)。

作戰履歷

1942年6月5日夜,大和號戰列艦安詳地的沉浸在中途島西北300海里的海面上。作戰室中,平時一向頭腦冷靜指揮果斷的山本五十六大將此時卻猶豫不決了,因為在他手中的一紙電文是那樣的沉重,“赤城號中兩顆炸彈,喪失戰鬥力,請定奪”,他完全明白南雲在何種情況下會發出這種電文,但在作出這必然的決定前還是不禁回想連篇。
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第一艘重型航空母艦。作為日本海軍第一航空戰隊的旗艦,她也是日本航母的皇后。作為“八·八艦隊計畫”(8艘戰列艦和8戰列巡洋艦)的一部分,赤城號的原始設計是一艘戰列巡洋艦,於1920年12月開始製造。1923年11月在其完成前由於受華盛頓條約的影響,日本需要停止建造2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赤城號完成前即被改成航空母艦。
1927年3月赤城號服役之初,飛行甲板為上中下三段。下層甲板的前部供大型艦載機起飛,中層甲板供輕型艦載機起飛,上層甲板供飛機降落。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多載飛機。估計飛機在中層甲板起飛時就想現在的卡通片中的宇宙飛船一樣,在狹窄的通道中加速,而後沖入太空。不久在赤城號的使用中也發現了這一問題,這種設計並不實用,且交通管理較複雜。於是,赤城號於1935年進行了改裝,三段飛行甲板聯到了一起,前端由兩組圓柱形支柱,並且在飛行甲板左側增加了島式上層建築,以便於觀察。
山本五十六曾任赤城號艦長。山本以其敏銳的眼光意識到了這種沒有巨炮的戰艦對海戰將產生的本質影響。儘管這種思想在海軍中並不占主要地位,但山本確實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赤城號之中。
9.18事變的次年1932年1月的第一次淞滬抗戰中,山本曾率領赤城、加賀號轟炸上海。1937年7.7事變爆發,赤城在長江流域、華南、支那、海南更是大開殺戒。
作為日本海軍的第一艘重型航母,赤城號上有海軍最優秀的飛行員。1940年,日美局勢日趨緊張,美太平洋艦隊全部移師珍珠港。1941年初,山本制定的襲擊珍珠港的計畫,為此各航空隊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山本的政策是訓練中的傷亡與實戰中的傷亡同樣對待。致使赤城號以及第一航空戰隊的飛行員在參戰前轟炸的命中率可達到80%。1941年12月,赤城號作為旗艦參與偷襲珍珠港。山本的思路在珍珠港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山本的地位在帝國海軍中達到了入日中天的程度。
開戰6月內,由赤城號領導的第一航空艦隊橫掃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山本如何也想像不出赤城號在中途島發生了什麼事,但他知道他必須作出什麼決定。天皇的照片轉移出來後,執行護衛任務驅逐艦舞風號、荻風號、野風號和嵐風號各自發射了一條魚雷,在水面上掙扎的巨型戰艦赤城號帶著沒有起飛的艦載機很快消失在其驚動了的這片海洋之中。艦上倖存的艦員被派往了太平洋的前哨基地。

更多圖片

[1927年剛服役不久的赤城]、[赤誠號假想圖]、[攻擊珍珠港前赤誠號上整裝待發的機群]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 33,000噸(改裝後)
動力 131,000馬力
飛行甲板長度 821英尺
航速 最大31節
火炮 主火炮8英寸(200mm)6座、高炮25mm28座,13mm22座
標準艦載機 零戰(21),99艦爆(21),97艦攻(30)(1941年)
艦員 標準2000人(海軍1200人,航空80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