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天圖

天,居天龍八部之首。日天,為諸天中之一天。《立世阿毗縣論·日月行品》說:“從刻浮提地,高四萬由旬,是處日月行。半須彌山等游乾陀山,是日月宮殿,團圓如鼓……

是日宮者,厚五十一由旬,廣五十一由旬,周回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天子於其中住,亦名修野。”《秘藏記》說:“日天赤肉色,左右手持蓮花,並乘四馬車輪。”

在龜茲石窟的天相圖中,日天形象有多種變化,在最早期的石窟中,日天被描繪成一個乘四馬拉車的神,這樣的特徵與佛經《秘藏記》中的“乘四馬車輪”的記載相吻合。

但是日天身上穿有衣服,粗獷勁利,猶如錐刀,這又與佛經《秘藏記》中的“日天赤肉色”的記載不相吻合。

顯然,日天的形象來自印度。但是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樣,印度的日天形象是赤裸上身的,這與印度的藝術傳統相一致。再是,印度婆羅門教信奉的太陽神蘇利耶,是乘坐長著七個頭的七匹紅馬拉的車子穿過天空的;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也有穿著衣服、坐著馬拉車的日天,這就是太陽神阿波羅。傳說中的阿波羅是眾神之父宙斯和女神勒托所生,和月亮神阿爾忒彌斯是孿生姊弟。他在希臘的宗教畫中被描繪成穿衣坐馬拉車的形象。這樣,佛教繪畫中坐馬拉車的日天形象似乎既來自印度,又受到過希臘文化的影響。常任俠先生在《印度和東南亞美術發展史》中曾說過:“菩提伽耶也還有與希臘相同的主題,如一隊馬匹所駕的日神蘇利耶的兩輪戰車,每對馬都以背相向,用後足立著,這與古希臘的表現方法相似。”

我們知道,公元前334年,馬其頓亞歷山大率軍東征,於公元前327年侵入印度,建立了一個東起印度河,西至尼羅河與巴爾幹半島的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東征的後果,是使大量希臘人、馬其頓人湧入東方,在印度定居下來,他們帶來了希臘的文化與習慣,特別是希臘的藝術對印度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即出現了希臘一印度式文化,也就是所謂的鍵陀羅文化。龜茲石窟壁畫天相圖中坐馬拉車的日天形象就是這種文化所造就的藝術作品。在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的具有35米高立佛的東大窟中就畫著一幅與龜茲石窟天相圖相類似的坐馬拉車的日天圖像。

但是在龜茲石窟壁畫的天相圖中,日天的形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馬拉車的日天以後,接著出現了坐無馬雙輪車的日天形象,接著又出現了中間一輪圓日、四周九個小太陽的日天形象。

在我國的古代文獻中,關於太陽的神話傳說很多,最重要的有下列幾條。

《山海經·海外東經》中記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楚辭·招魂》中記載:“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王逸註:“……言東方有扶桑之木,十日並在其上,以次更行。”

《莊子·逍遙遊》中記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

《淮南鴻烈解·本經訓》中記載:“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堯乃使界…上射十日……萬民皆喜。”可見在我國的古代傳說中,太陽不是被描寫成一個神,而是被描寫成十目並存,這與龜茲石窟天相圖中的一輪圓日、四周九個小太陽的目天形象是一致的。

到了最後,龜茲石窟天相圖中的日天形象被簡單地畫成一輪圓日,這與現代繪畫中的太陽毫無區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