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一般情況下,長途旅客列車的固定車底編有硬座車、硬臥車、軟臥車、餐車、行李車、郵政車。短途旅客列車車底編有硬座車、軟座車、行李郵政車。
固定車底往返一次所經過的時間,叫做車底周轉時間。根據車底周轉時間,就可以確定車底的數量。例如,經過提速,T21次特快旅客列車從北京站始發的時間是18:00,到達上海站是第二天8:00。經過10個小時休整,T22次18:00從上海站始發,第三天的8:08回到北京站,每天就這樣不間斷的運行。據此,我們可以計算出T21/22次至少需要2組車底。顯然,車底周轉時間越長,需要的車底就越多。當然,這只是針對長途旅客列車而言,短途的市郊、城際旅客列車的車底往往一天能周轉幾次。
開發與套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越來越廣泛地套用於鐵路運輸管理,特別是全路TMIS 的投入運用後,面臨的問題就是維護和完善,以及進行後續開發,這樣系統才能不斷進步,提高性能,簡化操作,拓寬系統資源的使用範圍,系統才將更具有生命力。必將有大量信息管理系統進入生產領域。
旅客列車編組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套用,彌補了現有TMIS 中只能管理貨物列車編組而不能管理旅客列車編組的不足,改變了以往手工填寫客車編組的作業方式,提高了作業效率及準確率。
系統設計
1 系統目標:
(1)要能實現對旅客列車編組順序表的自動生成,數據自動合計;
(2)可對重要數據信息進行導入和導出管理;
(3)自動生成編組後,應提供給用戶數據修改確認的功能。這種修改包括對原始資料庫數據的修改和對輸出結果的直接修改;
(4)輸出格式要與鐵道部統一旅客列車編組順序表格式完全一致,尤其是無論列車編組客車多少位,都應補足20 位的輸出,且帶有序號;
(5)方便靈活的操作環境是系統的第一目標,必須最佳化人機互動界面,提供便利的操作環境,操作要簡單,易維護,便於擴充;
(6)系統的可靠性要高,容錯性要強,結構清晰,設計簡捷。
2 數據流程:
旅客列車編組相對於貨物列車編組有較固定的車次、始發站、終到站及編組(即按一定順序排列的客車車輛)情況,而每輛客車都有其固定不變的車種、自重、換長和載重等車輛信息,將這些信息維護進資料庫中,用戶只需選擇旅客列車車次,系統便會自動生成旅客列車編組表。
3 資料庫設計:
本系統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了兩個資料庫:基礎庫和輔助庫。
基礎庫包括的數據表主要有:車輛信息表(包含車號及該車號對應的車種、自重、換長、載重、定員和配屬局等欄位)、列車編組信息表(包含客車車次和該車次對應的始發站、終到站及20位編組車輛欄位)。輔助庫包含的數據表主要有:車站名表、作業人表、配屬局代碼表和車種代碼表等。
系統功能模組設計
系統主要由4 部分組成:系統維護模組、數據維護模組、作業輸入模組和數據管理模組。
1 系統維護模組:
系統維護模組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
(1)用戶修改口令:用戶可以修改自己進入系統的註冊口令,以提高系統使用的安全性;
(2)選擇使用單位:在此用戶可以對程式運行主界面上使用單位進行初始化選擇。
2 數據維護模組:
在數據維護模組中,用戶可以實現對旅客列車編組相關信息進行輸入,從而達到對資料庫內容進行維護的功能。主要包括3 方面數據信息的輸入:車輛信息、車次信息和一些輔助信息的輸入。
在車次信息的輸入界面中,用戶可對列車信息進行輸入和編輯。包括列車車次、類別、始發站、終到站和擔當局。
3 作業輸入模組:
在該模組中,用戶可選擇編組車次,並可對其編組進行添加、刪除和調序等編輯。編輯並確認報頭部分。整個編組確認無誤後,可進行列印。選擇列印選單可以進行客車編組順序表的列印,列印前可瀏覽。
4 數據管理模組:
在數據管理模組,可對數據進行備份,並可清空編組及車輛信息。
問題初探
根據室內列車制動試驗台的試驗結果,對14輛和20輛兩種不同編組的旅客列車的常用制動、緩解及緊急制 動性能進行了比較分析。 提出旅客列車擴編後,其緊急制動距離有所延長,但仍可基本達到技規規定的800m停 車要求,擴編後在制動方面,應引起注意的主要問題是常用制動、緩解及緊急制動時的列車衝動將明顯增長,這 將會對列車的靈活操縱、安全、舒適帶來新的問題,對此,提出了改進意見。
常用制動升壓時間和波速
列車編組從14 輛 擴編到20 輛,其制動管容積增加了42.9%,因此,制動初期制動管的減壓速度也相應地降低了。制動管容積的增加還延長了制動管減壓的時間,使制動缸從零升至最高壓力的時間相應地延長。
列車擴編後,常用制動開始出閘時間的延長及制動缸升壓過程的緩慢,定會延長常用制動距離。雖然對常用制動距離無明確要求,但常用制動距離的延長,對提高列車操縱的靈活性及提高進站速度縮短運行時間是很不利的。
常用制動升壓特性
制動中出現車輛間的局部拉伸而引起衝撞的原因有 :
(1) 三通閥靈敏度一致性較差,往往出現後部主鞲鞴與滑閥阻力偏小靈敏度偏高的三通閥先動作,相反地前部阻力偏大靈敏度偏低的三通閥後動作。如4輛 GL的第6 、12 輛和20輛GL 的第 9、13 、20 輛均較前輛出閘早。
(2 ) 擴編後制動管減壓速度降低了,副風缸向制動缸充風具有一定的速度,往往容易出現副風缸減壓速度大於 制動管的減壓速度,造成三通閥滑閥在制動位與保壓位間遊動,從而使制動缸壓力階段上升,這種現象在制動管減壓速度較低和主鞲鞴、滑閥阻力偏大的列車後部車輛中尤為明顯。
常用制動中首末車輛間制動缸壓力差
制動過程中,首末車輛間制動缸壓力差值是從巨觀上反映了列車壓縮的程度。制動時列車產生的壓縮力與機車操縱技術、制動管 一 次減壓量、緩衝器特性、車鉤間隙、車輛質量等因素有關,但在相同條件下,應該說是決定於三通閥性能的優劣。
客車擴編後首末車制動缸壓力差的增加,首先是由於列車前後車輛開始制動的時間差加大了。14輛編組時, 第一輛至第14 輛制動傳遞時間為 3 ~ 3.7 ,20輛編組時大於5。
經濟效果
擴大旅 客列車編組,增加列車的席位數,是提高旅客列車運能的有力措施。 蘇聯第九個五年計畫中,全路每列車的席位數平均由800個提高到874個, 從而少開行旅客列車約 60 對。
介紹
在通過能力高度飽和,加開旅客列車必然要大大降低貨物列車通過能力的線路上,這項措施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因此,只增力旅客列車席位數而不增力旅客列車列數,以此來滿足日趨增長的客流要求,可作為加強線路通過能力的一項措施來研究。
擴大旅客列車編組,需要有一定的基建投資用於延長客車技術作業站的股道、延長客車始發站和折返站以及 長大旅客列車停車的中間站的股道與站台。
若保持旅客列車原數不變,每年所節省的運營支出可按一列旅客列車的平均運營支出( E平 均) 乘以一 定數量列車的使用時間來確定。
經濟效果的計算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有的貨物列車通過能力數值不斷下降,這是由於旅客列車增加所致。假如,在時間 t。以前,該線路上供旅客列車使用的站線和站台均已延長,首先能停放得下該線路上運行的列車。然後,再繼而延長銜接方向上車站的線路和站台。這樣一來,原來本線上運營的旅客列車即可在銜接方向上運行。採取上述措施後 ,既不增加旅客列車數量,又能滿足客流增長的要求,並能把現有的通過能力穩定在 一個固定的水平上。
由於旅客列車席位數增加,可推遲修建複線,這樣做的經濟效果因掛入列車的車數不同,每年可節省 52 一 86.5萬盧布。
另外,旅客列車所掛車輛增多,旅客乘車更為方便。
擴大旅客列車編組,對列車中各種類型的車輛要合理分配,要根據現有客車車輛,旅客對各種類型中席位的要求,加以綜合考慮。解決這一問題,可為國民經濟節省大量資金。對鐵路運輸來講,也可在合理利用 客車車輛的同時,提高為旅客文明服務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