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施幽”本指鬼節(七月十四)的一種活動。鬼節那天,人們多用牲品祭祖並燒紙衣、紙鞋、紙錢等冥品。入夜,農村人一般還要用葛茹絲、綠豆芽等祭那些孤魂野鬼,爾後將祭品撒於地上,此舉即為“施幽”。後該詞引申為“深夜外出”,含貶義。活動
晚上還有“施幽”活動。即向幽靈餓鬼施捨之意。當朗月初上之時,家家戶戶必備一副小牲品,通常是一個煮熟的螃蟹、一隻鴨蛋和一條魚,還有三碗米飯、酒三杯和茶五杯,擺放托盤之上,點燃香燭,在大門之外,向遊魂餓鬼施祭,燒冥鏹冥衣。然後將牲品米飯統統送前來守候的乞丐、孤兒等人。最後將綠豆芽或葛茹切絲往門外遍撒,“施幽”結束,即緊閉大門就寢。而今沿守此俗的己經罕見。
舊事的北海富商豪門,“施幽”亦是顯示氣派的活動。牲品豐厚,而且還撤銅錢銀紙,視乞丐們搶奪牲品錢鈔為樂,名為“施幽”,實為“濟陽”。不管如何,在舊社會使無家可歸的可憐人難得一飽機會,亦算是一種美德吧!施幽不得用酒,給杯水便可。原因是怕鬼喝上癮了常呆家門口就晦氣了!還不能燒“路票”(一種地府用的東西),是怕惡鬼有了路票可以自由出入陰陽作祟。
施幽的時候還不能用香爐,一般是用燒過的蜂窩煤或者一塊冬瓜……香爐是神聖的東西,怕鬼見了不敢來吃,就生怨氣了。
歷史
農曆七月十四日為盂蘭節,俗稱中元節,亦稱鬼仔節,主要是祭祀祖先及陰曹無祀孤鬼。在唐家七月十四日開始,盂蘭醮設天師壇,有醮首、醮信、鎖榜、總理、副總理等職,另有值理十多人,醮壇中央掛著三幅神像作神台,兩旁掛地獄閻王殿圖六張,案台擺放三個小神像及香案燭台、生果、齋飯等,另備有紙衣、紙馬、紙錢等。十四日上午由“喃巫佬”(即巫師)主持起壇,起壇後先拜“幡稈”、井公、社公等。所謂“幡稈”,就是用長竹樹立吊下10個燈籠,每個燈籠分別寫著:“中、元、一、品、清、虛、消、災、大、帝”10個大宇。燒衣時,點起幡稈燈籠,據說這時陰鬼就會向燈籠處奔來領取食物、金銀衣紙。晚上進行施幽,6時計,由身著黑袍的喃巫佬,手執銅鈴,走向山邊田塋等僻靜地請鬼,約1小時後,請鬼完畢,開始施祭無主孤魂野鬼,巫師念咒後,便將施幽包拋向他處,最後讀地榜。在建醮兩天內,村民都在家門掛上寫著“盂蘭建醮”字樣的紙紮燈籠。十五日晚,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燒紙衣祭鬼。盂蘭醮結束後,總理等負責人就會集中研究下年建醮的構想及選定負責人,並公布本年盂蘭盛會的收支情況。除一年一度的“盂蘭盆會”外,各地也在一定年期內設一次大醮。金鼎地區,每三年設一次大醮,每次持續7—9天,在唐家地區,打大醮是每五年一屆,每屆持續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