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州古城牆

施州古城牆

施州古城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起源於唐代,南宋時開始建土城和土城牆,元時加固維修土城牆,經明朝洪武年間修建成石牆、清朝維修擴建後,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古代城牆。

簡介

施州城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起源於唐代南宋時開始建土城和土城牆,元時加固維修土城牆,經明朝洪武年間修建成石牆、清朝維修擴建後,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古代城牆。
恩施南門古城牆

結構

施州古城牆從北門河壩(原北門古城牆)到東門大橋(原東門古城牆),再沿著六角亭到南門、西門古城牆,周長7里,形成一個不規則圓形城池,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
施州古城牆西城門

古城牆依山傍河環繞整個恩施老城區,清江河成為天然的護城河,使得恩施古城易守難攻。
原古城範圍基本上屬恩施六角亭辦事處轄區。實地測量出恩施老城古城牆全長為2840米。

歷史

元朝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分兵略施州,擒宋統制薛忠。會大,遣蔡邦光夜攻,殺守將向艮,奪其城(柳州城)。
施州古城牆東、南面較高,面臨清江,易守難攻,西、北兩面城牆較矮,城外是山地,有些山頭高過城牆,易攻難守,每有戰爭,城必遭殃。
元至順三年(1332年)元月,夔州忠信寨土司阿具什用舉兵攻施州。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權轄領施州,建立“施南萬戶府”、“屯田萬戶府”等地方機構。
施州古城南門

明朝

明初,施南土司時服時叛,洪武十四年(1381年),覃芳諸蠻叛,圍州城。糧盡力屈,城陷,施州知州李才,州同知孫明用、州判王傑、吏目李毓秀被殺死,朱永剛修建的城牆遭到毀滅性破壞,故史志有“鏇圮”之說。
洪武十七年(1384年)八月,城施州衛,記入《太祖實錄》卷一六四2538頁,這次大規劃修築施州衛城,是國家鎮守大事。
洪武二十年(1387年),安福蠻夏得忠結諸蠻叛,攻施,施州知州胡土能遇害。
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夔東十三家數次進駐施州城。

清朝

清順治四年(1647年)李過在施州衛城屠城,在城南大戰施州衛土司兵丁。隨後,王觀興數次進駐,焚火燒城。
康熙十三年(1674年)為吳三桂“周”轄地,十七年(1678年)降清,數十年戰火始平息,城牆已是殘壁斷垣,清乾隆年間開始維修。

民國

民國期間,相繼經歷了劉尊五炮轟恩施城、湯子漠圍城、國汝州圍城、甘占元圍城、日機轟炸恩施城等。
1917年冬,沙地人劉尊五率領5000餘人進攻恩施城,用土炮對準東門城樓猛轟,將城樓轟掉一角,城牆炸垮數處。
1931年拆除問月亭修築碉堡,加修掩護夾牆,溝通由北門城牆到碉堡通道。

抗日

1941年4月29日,日機9架轟炸恩施,在東、西、南3城門處投彈數十枚,炸垮城牆8處,共13丈,炸垮城牆垛2個,炸毀東門城樓上官倉。

意義

施州古城牆已由軍事防禦設施演變為歷史文化遺產,文化價值取代了軍事防禦設施意義,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施州城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施州古城牆是重要內容。
施州古城

現狀

六角亭施州古城牆,現西、南二城門完整,城樓因雨水侵蝕腐朽,於上世紀90年代和2012年6月被拆毀。
2001年考察時,東門,北至市中醫院職工食堂,南至市棉織廠,保存較好;西門,北至西后街26號,南至學田巷13號,保存最為完整;南門,西至學田巷12號,東至城鄉街13號,保存較好;北門,東至四維街2號,西至勝利街14號,殘留甚少。
西、南城門上“金華”、“朝陽”等字尚清晰可認。2013年2月經過實地考察,從獅子岩經南城門、州武警支隊、原市政協、西城門、西後城、回龍山、摩天嶺、北城門舊址、北門外、東門廣場、東城門舊址、東城邊巷、原豆作社、天后宮、市二中操場,至獅子岩下,古城牆線路清晰,大部分城牆保存完整,約占五分之三強,一部分城牆掩藏於房屋之下,能看到部分牆腳,一部分埋藏於地平之下,但從房屋建築走向、地形、斷斷續續的遺存等,仍能清晰辨識。
柳州城古城牆四門遺址尚存,保留有南門口、東門關、北門溝、西門等地名,西門、東門和點將台附近壘砌城牆遺址保存較為明顯。

價值

一、古代山區城池的活標本。依山而建,西、南高處達山頂,東北低處臨清江,從南往西北,則依山挖成陡坎狀,陡坎即為城牆壁,外側加壘石塊,外看城牆高壘,壁壘森嚴,城內則是人行巷道,城外以江河、溪溝為塹壕(護城河),與平原地區高高的城牆、深挖的護城河相比,有獨樹一幟的特色。湖北省僅此一家,全國少見,過去在三峽地區能見到這類城池。
二、獨特的城牆形制。城門建築沒有瓮城,四城門不對稱,不是嚴格按地理的方向設四城門,而是依山形地勢而建,便於出入,另外,還在人們往來道路較為方便的城牆處,開豁口,建石級階梯。
三、依山而建的城市街巷,特色明顯。城內依勢而建縱多而短、橫少而長的街巷,街巷兩旁有傳統民居、古井、名人故居。城市排水順勢就坡排入清江河和西門河中。城中有山,山上建廟。
四、宋代抗元軍事寨堡,時間久遠,保存“土城”文化意義,遺存豐富。
五、恩施民族地區發展的見證。恩施是中央控制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諸民族的重鎮,與土家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繫。隋唐時的施州,特別是唐代的施州被朝廷視為蠻荒之地,被作為貶謫之地。宋時施州是朝廷處理土家族區域諸少數民族間各種問題的前哨陣地,代表朝廷接受地方進貢方物和回贈賞賜。明代設立施州衛,是朝廷招撫和震懾各少數民族的前沿。清代“改土歸流”設定施南府,整個土家族地區才正式結束土司統治的歷史。

規劃

恩施州提出關於老城保護,把老城打造成恩施的一張“名片”的建議和提案。更有幾位“恩施老人”虔誠地講述老城,陳靖國、周學聰、楊官漢等繪製古城圖,蔡元亨寫《老城故事》,賀孝貴講老城風俗。2013年3月18日,陳靖國老人繪製的《施州古城圖》帶到北京,受到專家稱讚。
2011年是老城的轉折年,六角亭街道辦事處以“繁榮古城文化”為目的,掛燈籠,辦文化藝術節,啟動老城改造,委託編制《恩施六角亭老城旅遊規劃》、《六角亭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恩施州規劃局、市文體局、市文物局聘請相關機構編制《恩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施州城址保護規劃》,施州古城美好繁榮之日不再遙遠。
整體再現,形成施州古城牆旅遊景觀線路。全面修復施州古城牆,修復東、北二城門和東南西北四城樓,疏通城牆外人行石板路,登城門城樓的石階梯路,貫通城牆步道。
對建在城牆上和城牆保護範圍內的民房,只搬遷不新建,城牆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民房限高、限密,格局、風格協調統一。
搶救維修已垮塌或有垮塌危險的城牆,避免因文物安全危及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先期修復一段城牆,展示歷史風貌。隨後維修貫通自南門城樓,經州武警支隊、西門、回龍山、碧波峰段城牆,打造一段城牆旅遊線,同時疏通古城牆全線的人行步道,讓市民能全程了解古城牆的概貌。
最後,從碧波峰經北門、北門外、軍分區、東門至市二中,進行維修貫通,全面呈現施州古城牆旅遊景觀。
傳承和延續文物原真性。按“文物保持原狀”的原則,展示山區古城牆的修建技藝和特徵,用“隧道回建”方式修復人民路豁口山脈和城牆,分段保持宋土城(牆)、明城牆、清代城牆特色。
開展以“施州古城牆”等為題的“施州古城”文化學術研究,出版系列著作論文,將“施州古城牆”列入“中國明清古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