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於都嗩吶歷史悠久。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就盛行於江西省南部,贛州市東部的於都地區:“舉於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
於都嗩吶又稱為客家嗩吶一般配以鑼、鼓、鈸等打擊樂,所以俗稱“吹打”。當地嗩吶手就有這么四句順 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裡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冒聲冒息蠻難過。”而位於縣城西南的禾豐、靖石一帶還將嗩吶手稱為鼓手,實為“吹鼓手音樂”。
特色
於都客家嗩吶吸取了贛南採茶戲“燈腔”、“茶腔”音樂的內涵與特色,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樂協調”。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樂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愛的一種傳統樂器。於都嗩吶以齊奏、對吹、吹打並重。吹打能長能短,可坐可行,十分輕便靈活。嗩吶手們還根據自己的吹奏實踐,編成了眾多的嗩吶曲牌。據調查,於都嗩吶光是傳統曲牌就有280多個。一般分為喜調和悲調,喜調輕快、活潑、歡樂;悲調深沉、低吟、催人淚下。別看小小一支嗩吶,吹奏可是大有講究,不同的場面就得吹奏不同的曲調。比如一般吹打時就有《將軍下馬》、《百鳳朝陽》等熱烈歡快的曲調:坐吹有《十堂花》、《揚州調》等;對吹則有《公婆吹》、《斑鳩調》等細膩悠揚的民間小調。不過,嗩吶曲牌雖多,但吹奏卻斷斷不可有絲毫的差錯,否則就會砸你的嗩吶,一輩子也不會有人請吹了。
嗩吶一般有木管、銅管、鋁菅與錫菅之分,木管柔,銅管亮,錫管與鋁菅在於都套用最廣。於都嗩吶又分為大、中、小“辣子”四種,大嗩吶粗獷、氣派,一般用在大場面;而一種細長的“辣子”(於都民間俗稱“吊辣子”)因其音高而尖,且吹奏費力,所以只作點綴及伴奏之用。自然,用得最多的還是中、小兩種嗩吶。小嗩吶歡快、含蓄、優雅,猶如含情脈脈之少女;中嗩吶高亢、激昂、穿透力強,恰似血氣方剛之後生。所以這兩種嗩吶最富於表現力,用途也最廣,於都嗩吶不僅品種多樣,曲牌複雜,而且還善於吸收各種樂器豐富的藝術養分,從而使之不斷地完善與提高。比如有的曲牌就增加了二胡、笛子或鑼鼓,這樣,於都嗩吶的吹奏便豐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