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明清詩人]

方文,安徽桐城人,明清之際著名詩人,詩與其侄方以智齊名。他寫的《都下竹枝詞》是中國最早吟詠菸草的詩歌。

基本信息

簡介

方文(1612—1669),字爾止,號嵞山,原名孔文,字爾識,明亡後更名一耒,別號淮西山人、明農、忍冬,安徽安慶府桐城人。明朝桐城方氏,是一大家族,以仕官、治學稱於世者甚多。方大鉉長子,方德益第13世孫。其父方大鉉,萬曆進士,任戶部主事,在方文七歲時去世。其侄方以智(比方文大一歲)與其同學十四年,二人在明代已有聲名。
在明代,方文僅為諸生,未及出仕,朝代更替,入清後以氣節著,靠游食、賣卜、行醫或充塾師為生,但交遊遍朝野,名流無不與之交往。
方文卒後葬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單橋小山腳下陳泗水家山,乙山辛向。大婦左氏,左光斗女,生卒未詳,葬龍眠碾玉峽。繼配汪氏,葬夫合墓。側室金氏,葬江寧單橋蕭家園。

影響

著有《嵞山集》十二卷,續集《四游草》四卷(北游、徐杭游、魯游、西江游各一卷),又續集五卷,共二十一卷。方文之詩以甲申之變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學杜,多蒼老之作;後期專學白居易,明白如話,長於敘事,其獨創的“嵞山體”在詩詞學界有重要影響。

軼事典故

方文幼年不同凡響。左光斗被擢為御史時,候命歸里。方大鉉與之友善,設宴款待。酒至半酣,左注意到站在大鉉身邊玩的小男孩,雙目流轉,渾身靈秀。知是大鉉之子方文,年方六歲。便問他常讀何書,方文答:“常讀杜詩。”“能頌《秋興》否?”“能,但請賜一杯酒。”方文手持酒杯,放聲吟誦。每吟一篇,就喝一杯,如是者八。方文吟詩音節激越,意態優雅。左公驚喜有加,掀髯起舞。當即定下婚約,將長女許配於方文。方文果不負左公期望,振羽詩壇,名播四方,與方貞觀、方世舉並稱“桐城三詩家”。
方文後來做《啖椒堂詩》記此事:我昔登茲堂,總角六齡耳。
先君官司農,少保尚御史。
老友結重姻,拜謁攜小子。小子幼誦詩《秋興》如流水。
抗聲吟席上,少保驚且喜。
一首飲一杯,八杯竟醉矣。
逾年我遂孤,少保去京市。
方文青年生活浪漫。從二十歲左右時就開始出遊,以金陵為中心,過著詩酒逍遙的生活。明亡時,方文33歲,他乾脆移居金陵,不再參加科考,與當時遺民文人詩酒流連,遊蕩江湖。方文的《嵞山集》中《喜得姚休那先生書》詩,就反映了這種生活方式。姚休那即姚康,是大名鼎鼎的明遺民,當時隱住於樅陽高甸竹影庵。他給方文寫了一封信。
方文以詩紀之:先生高臥秋山雲,幾欲來訪慚垢氛
昨日遙寄一書札,其中意念何殷勤。
勸我休買孺子妾,孺子妾不如文君。寧馨阿堵兩難事,斯言妙絕今始聞。詩後小註:“先生書雲,買妾為宗祏計,正當求管夷吾馮瀛王一輩人,責效於已試者較易耳,若趙家姊妹,恐非人種,蓋美人之於寧馨,猶文人之於阿堵,皆世間極難得之物,老夫竅為私憂禍計也。”
姚康的意思,要納妾,最好娶一個寡婦(文君),不要娶淑女(孺子妾)。因為此前,方文先後納過兩房小妾,一位遣出,一位身懷六甲在家難中死去。姚康比方文大33歲,以長者的身份,勸他娶一個寡婦,這話倒很務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