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北大街

新街口北大街

新街口北大街位於西城區東北部。北起德勝門西大街,南至新街口南大街。明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無稱。明沈榜《宛屬雜記》作新開道街。南與西直門內大街相交之處,光緒三十四年(1908)詳細帝京輿圖作新街口,其北標稱大街。民國以後定今名。

概況

(圖)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北大街

新街口北大街北部,元時為水域,與今積水潭相聯。明改建元大都城,水道阻塞,湖泊填為陸地,變成居民區,且於此處辟路,相對於舊有街巷,不免有“新開”之稱。新街口也由此派生出來,既新開街的路口。

新街口北大街兩側多小巷。其東有板橋頭條、二條、三條,舊有石板橋,故稱;大半截、小半截胡同以及新街口東街小銅井胡同。大小半截過去東部均不通行,故而稱半截,意指死巷。西側有新街口頭條、二條、三條、四條、六條、七條、小三條和大銅井胡同。新街口頭條明時稱一條,民國時作頭條,以其是新街口西側自南向北的第一條胡同。以下類推。新街口七條,明時稱四條,清後因胡同增多,稱七條。民國期間,為有別於西側的小七條(今西教場七條)改稱大七條胡同。新街口小三條,原為珠(清做“豬”)八寶胡同東段,1965年析出,因位於新街口三條之北,故冠以“小”字,以作區別。

新街口北大街北部原為城牆,五十年代打通,成為南北通衢。以北二環路為界,北稱新街口外大街,南即新街口北大街,有徐悲鴻紀念館(潔園舊址)、總政歌舞團排演場、北京科學電影製片廠(原中國電影製片三廠,清時為德貝子府,與棍貝子府——今積水潭醫院,一巷相隔)。

與新街口北大街相對,有新街口南大街,其西有西安飯莊,建國初,毛澤東蒞此。

歷史沿革

新街口北大街 明《宛署雜記》作新開道街。此街北端元代為積水潭水域,明以後積水潭水面縮小逐漸演變為陸地,後於此築路,形成街道。相對於舊有街巷,乃稱新開道街。南端的新街口也由此派生。清稱新街口北街。民國時期稱新街口北大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易名為“紅旗路”。

擴建工程

新街口北大街北端原有北京內城北城牆,1950年11月於城牆辟豁口,時稱4號豁口,向北築路,成為南北通衢。1952年修建成寬9米的簡易路,1953年鋪為碎石路,同時加砌兩側偏溝式道牙。1954年將城牆豁口由9米拓寬為20米,對碎石路面鋪築瀝青。1966年兩側共拓寬7米,構成寬16米的南北交通要道。2000年夏,開始動員西側臨街店鋪拆遷,向西展寬。

街道文化

(圖)徐悲鴻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

新街口北大街兩側有:徐悲鴻紀念館、新街口購物中心、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台科教節目製作中心及多家民需小型商店。

新街口北大街東側與之相交的胡同有:小銅井胡同板橋三條、小半截胡同、板橋二條、板橋頭條、大半截胡同、新街口東街。

銅井胡同 清代始稱小銅井(《京師坊巷志稿》),1965年改今稱。內有總政文工團排演場。小銅井東側與西海西沿相連,西海西沿2號為梁巨川、梁漱溟父子故居舊址。2002年拆除。7號為周懷民故居。

板橋三條 板橋二條 板橋頭條 左近有石板橋明《宛署雜記》分別記作三條胡同、二條胡同、頭條胡同。。民國時期,分別改稱板橋三條、板橋二條、板橋頭條。

大半截胡同 東西走向,原東口不通行,故稱半截胡同。至清末大半截胡同才向東延伸,與光澤胡同相交,始能通行,但名稱未改。民國時期作今稱。

新街口東街 明代稱浣衣局胡同(《宛署雜記》),或漿繹房。浣衣局是明內府二十四衙門之一,是為內府清洗衣物的機關。劉若愚《酌中志》云:“惟此署不在皇城區內,在德勝門迤西,俗稱漿家房者是也。”,舊時,衣物洗後還要在糨水中漿揉一遍,使之乾燥後挺括平整。《宛署雜記》又將此地記作漿糨房。清代,漿糨房諧音改稱蔣養房。1965年改今稱。1985年於此街發掘金代墓葬一座,東西長0.95米,寬0.88米,高0.7米。四壁用長0.30米,寬0.17米,厚 0.055米,單面溝紋磚二鋪一立壘砌,壁塗石灰,底縱鋪磚,頂封石蓋板。墓室正中遺有火葬骨灰。隨葬品有瓷小罐、小碟、碗、雞腿瓶等。此街原有中共早期黨校。31號為北京積水潭醫院(原為清棍貝子府)。5號為新街口東街國小。兩側與多條胡同相交,北側有鐵爐胡同(原稱鐵香爐胡同)、水車胡同、光澤胡同,南側有邱家胡同、羅兒胡同、葦坑胡同、正覺夾道(原稱正覺寺胡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