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點
東四南大街北段,在原牌樓南路西有著名的東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它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77年),由當時任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陳友出資創建的。明景泰元年(1450年)代宗朱祁鈺為這座廟敕題“清真寺”。
寺內有供禮拜的大殿、講堂、水房、圖書館等房屋近百間,面積一萬餘平方米。整個建築具有明代建築的特點,又間有阿拉伯建築的風格。體現出阿拉伯宗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溶和。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修建的宣禮樓,後在清代塌圯,現僅存圓形空心的鋼頂,它內部鑄有“成化丙午年造”的陽文,到今清晰可辨。如今作為文物陳列在大殿北牆下。寺圖書館記憶體有各種版本的《古蘭經》。最為珍貴的是一部手抄的古蘭經文,如今已有六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文字工整清秀,保存完整。
解放時,寺已殘破不堪。經人民政府幾次修繕,現已油飾一新。如今東四清真寺是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址,它不僅是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活動中心,也是在北京的世界各國的穆斯林會聚的重要場所。
發展歷程
東四南大街路東,面對燈市口處,原有二郎廟。《宸垣識略》:二郎廟在燈市口大街東,僅一小殿,康熙間重修。倉場侍郎石文柱碑云:據道書稱二郎神為清原真君。唐貞觀三年創廟於此。原按:二郎神為秦蜀將李冰之子,鑿離堆江,有功於民,蜀人祀之。本朝雍正五年,詔封李冰為敷澤興濟通佑王,李二郎為承績廣惠顯英王。30年代,曾往廟內參觀,廟僅一間,西向(在今燈市口東口外,交通警樓後面)。李二郎塑像似封神榜的二郎神,三隻眼,手裡還牽了一隻狗。據說此廟最初為楊二郎廟,到清初四川人為紀念李冰父子改為李二郎。解放初,廟房仍在,如今已改為民房了。
紀昀《灤陽續錄》:燈市口二郎神廟,其廟面西,而曉日初出,輒有金光射室中似返照,或曰是廟基址與中和殿東西相值。殿上火珠映日,回光耳。可惜沒有看見過這種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