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按其屬性劃分,主要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兩大類。本次所要調查研究的主要是指金融、房地產、文化、旅遊、物流、信息、中介、社區、會展等對國民經濟貢獻較大的服務領域。
重要作用
新興服務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先導,是社會運轉的主要載體,其發達程度普遍被看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產業結構是否協調和城市現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誌之一。對於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階段的衢州市來說,它的作用十分突出:
---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對內聚合力和對外輻射力,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有利於實施長三角發展戰略、打造浙閩贛邊界中心城市。
---最佳化經濟結構,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於衢州經濟和社會的科學、持續、協調發展。
---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變“輸血”為“造血”,有利於促進財政狀況的改善。
---緩解日益尖銳的就業壓力,暢通就業渠道,有利於社會安定、建設和諧社會。
---滿足人民民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豐富和拓展衢州的地方文化特色,提高人們的生活品位和質量。
---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類別
新興服務業按照類別分包括計算機服務業、軟體服務業、租賃業、商務服務業、科技交流業、推廣服務業、居民服務業、社會福利業、體育業、娛樂業、倉儲業、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業等等。這些服務行業,更大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安置了大量的城鎮富餘勞動力。他們的出現,與社會的需要密不可分。
社會的需求,催生了眾多新行業。許多行業創設時間很短,卻解決了許多人的現實需求。新興服務業呼喚各職能部門儘快出台辦法,對其行為進行規範,使之能夠健康快速的發展。
信息推進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本質上來自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專業化分工需求,在這過程中經營管理模式和服務產品的創新、人們的消費習慣、市場成熟度、政府監管等都會影響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但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化技術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著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變化,對傳統服務業的變革產生著深遠影響。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信息技術的突破也不斷創造著新的產業形式,從而催生和引領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此外,信息技術也直接推動和影響市場機制與政府監管方式的完善。
已開發國家高度重視服務業領域相關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該領域的信息技術發展與套用比重逐步上升。在美國,IT設備的投資占現代服務行業設備總投資的75%以上,信息技術已成為“服務型經濟”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支撐與先導力量;由信息、管理等多學科交叉形成的服務科學與技術在全球的發展方興未艾,正在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熱點。
我國現代服務業作為正式的政策闡述,其概念最早於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被正式提出。現代服務業在我國興起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與世界發達經濟體相比具有一定的階段超前性,是依託信息技術的階段性成果和現代管理理念而發展起來的,是信息和知識含量相對密集的服務業,它有別於傳統服務業,其突出的特點是高科技知識與技術密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源於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和專業化,在滿足人民大眾最終需求的供應環節中不斷細分並通過市場進行服務交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獲得了較大發展,但其整體水平以及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水平不高,與已開發國家乃至部分開發中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體現在: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偏低,2005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約為41%,仍低於中低收入國家43%的平均水平;在全球服務業容納就業人數急劇增加之時,我國服務業就業勞動力比重不僅遠低於OECD國家的64.1%%的平均就業水平,甚至還低於大多數開發中國家40%以上的水平;服務業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的比重明顯偏低,總體技術含量不高,勞動生產率較低,存在結構性缺陷。
造成以上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支撐現代服務業的技術自主創新不夠。現代服務業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我國在信息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服務領域集成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機遇與挑戰並存,未來我國經濟建設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抓住全球經濟轉型和我國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機遇期,順應現代服務業發展潮流,加快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是新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
前景分析
現代物流業將滲透到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和領域,大大拉動收入和投資的增長。此外,房地產業將以市場為導向,面向國內和境外,向社會化、商品化、規範化發展。社區服務業在拉動就業和消費方面潛力巨大。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是第三產業中資本與知識高度密集的特殊行業,關係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極大地影響著第三產業乃至整個國民收入的增長。從未來來看,隨著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金融保險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十分突出,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就業、投融資與收入的貢獻作用也將十分顯著。我們對此應當有充分的分析與估價。
金融保險業對收入增長的貢獻。從國際上來看,金融業在經濟成長中的貢獻地位和作用是極為顯著的。據世界500強的統計,2000年銀行業繼續保持其營業額與利潤額雙第一的地位。從營業額看,2000年銀行業有56家企業上榜,其營業額達14361億美元,占世界500家大企業營業總額的10.2%,企業上榜數和營業額仍居各行業首位。從利潤額看,2000年銀行業的利潤額達988億美元,占世界500家大企業利潤總額的14.8%,繼續居各行業首位。銀行業的資產總額和股東權益也分別居世界首位。全球經濟一體化及企業併購熱潮的形成,大大促進了資金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並促進了銀行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保險業與證券業"三駕馬車"並駕齊驅,拉動了金融保險業的經濟迅猛增長。以保險業為例,2000年全年保費收入為1596億元(含外資機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比上年增長14.5%。在"十五"規劃中,深圳提出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推動金融規範化、市場化、國際化再上新台階,使深圳成為全國最安全、服務最優良、創新能力最強、市場化水平最高、開放度最大的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2005年,金融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上海提出要把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金融業擴大開放的機遇,強化金融服務創新,金融業增加值預計年均增長15%左右,2005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8%。
金融保險業對就業增長的貢獻。金融保險業不同於其他第三產業的行業,是典型的知識與技術密集型行業,對高素質的、經過專門訓練過的勞動者來說,將形成有效的就業需求。從國際上來看,1988年至1998年在OECD國家服務業分部門就業的平均份額中,所有服務業部門的就業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增加最多的是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務服務類,就業份額由1988年的9.4%上升到1998年的11.0%。可見,在已開發國家,金融服務業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產業部門。
改革以來,我國金融業形成了以四大專業銀行為核心,股份制銀行與農村信用社為補充的龐大的銀行體系,形成了幾十萬家服務網點,2000年銀行業從業人員達到了60萬人。與此同時,2000年我國共有保險公司28家,其中中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5家,保險中介機構也從無到有,已發展到7家。2000年我國保險業從業人員達41萬人,與"九五"初期1996年的20.4萬人相比,增長了85.5%。從未來來看,我們預測,隨著外國金融服務機構的引進與中小金融機構的大發展,我國金融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規模與速度還會有所增加。
金融保險業對消費增長的貢獻。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將會大大促進消費的擴張。一是金融商品行銷規模將擴張。2000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為9.9萬億元,比1995年增加4.9萬億元,"九五"期間年均增長14.5%,各項存款餘額12.4萬億元,比1995年增加7萬億元,"十五"期間年平均增長18.1%。存貸款穩步增長,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障。二是證券商品的行銷規模將擴張。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已超過一千家,市價總值已超過48000億元,相當於1995年市價總值的13.8倍。1999年通過發行、配售股票在境內共籌集資金約897億元,比1995年增加了9.5倍。據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預言,到2010年,實際GDP保持7%-8%增長的前提下,證券市場的市價總值將達到13萬億元,市值占GDP比重達到 50%。中國上市公司將超過2 000家,上證綜合指數超6000點,深圳成份指數逾18 000點。證券投資基金市值將占股票市值的25%。
金融保險業對投資增長的貢獻。截止1999年底,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的87家外資金融機構和企業集團在中國境內設立了182家營業性金融機構,其中有32家外資銀行已獲準在上海、深圳經營人民幣業務,與此同時,我國保險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廣州提出要發展多種形式的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抓緊組建人壽保險公司,建立現代保險企業制度,培育市場主體、規範競爭秩序、積極發展保險代理、經紀、評估等中介機構。上海大力吸引國內外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來滬設立機構,促進證券經紀、諮詢、評估、投資等金融中介服務業的發展。深圳提出要進一步規範發展信託、租賃、基金、財務、擔保等非銀行金融服務業。證券經營機構的實力明顯增強,超級投資大戶將出現。在對證券經營機構再次重組之後(估計在2005年前後),將出現5家左右可以參與國際競爭的總資產超過5 000億元的國際性投資銀行(或綜合性證券公司);隨著資本市場財富積聚速度的加快,中國資本市場上將出現證券資產達到100億元以上的若干超級(自然人)。
旅遊業
旅遊業拉動收入的效應分析。在旅遊業方面,中國已成為世界十大旅遊創匯國家和地區之一。1999年我國旅遊外匯收入達141億美元,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七。據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一份報告預測,中國以其多元文化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對外國遊客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到2020年底,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旅遊業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成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顯示著其特有的旺盛活力。由於國家有關政策的放寬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遊業的發展將拉動全行業的收入水平有較大的增長。2000年我國旅遊業的總收入為451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5%,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0%。預計2005年我國國內旅遊收入將達到80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6.1%左右,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將達到10.4%左右。可見,旅遊業不僅已經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收入大戶,而且成為拉動國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力量。
旅遊業拉動消費增長的潛力分析。隨著我國旅遊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力度的加強,旅遊配套設施也將逐步完善,旅遊服務質量也會有所提高。旅遊業的發展將帶動旅遊消費的迅猛擴張。一方面,旅遊消費人數將大幅增長。2000年我國接待入境旅遊人數8000萬人次,預計2005年將達到11200萬人次。2000年過夜旅遊消費人數達到3124萬人次,預計2005年將達到4800萬人次,比2000年增長50%多。2000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7.44億人次,預計2005年將達到11.5億人次,比2000年增加60%。2000年出境人數為1000萬人次,預計2005年將達到1200萬人次,比2000年增加了20%。可見,旅遊業是吸引消費者人數最多的行業。另一方面,旅遊消費支出將大幅增長。據統計,個人消費者旅遊支出1998年為2550.7億元,占全國消費支出的份額為6.8%;預計2010年將達到13260.4億元,占全國消費支出的份額為7.2%。此外,企業商業旅遊的支出也將有很大增長。預計全國的商業旅遊將由1998年的570.8億元上升至2820.3億元。
旅遊業對拉動就業增長的貢獻。旅遊業具有拉動相關產業就業增長的巨大功效。預計未來我國旅遊業將會在旅遊交通、旅遊餐飲、旅遊景點、旅遊購物、旅遊住宿、旅行社等各個方面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按照全國"八五"期間0.2左右的就業增長彈性係數計算,若旅遊業今後保持10%的增長速度,其吸納的就業量每5年將至少增加13%。據國際權威部門測算,我國1998年旅遊行業就業職位數為1350萬人,占全國份額1.9%;預計2010年,將達到1900萬人,占全國份額將達到2.4%;1998年我國旅遊經濟就業職位數4720萬人,占全國份額6.7%。預計2010年將達到6890萬人,占全國份額將達到8.5%。
現代物流業
現代物流業將滲透到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和領域,其輻射力、滲透力、覆蓋力和帶動力都將是前所未有的。現代物流業在我國正處於起步階段,許多地區已紛紛投入競爭,並將其作為自己未來新的經濟成長點。
現代物流業可以大大拉動收入增長。中國加入WTO,國際貿易與地區貿易交流的空間大大拓寬,現代物流業增長的潛力將逐步釋放出來,成為拉動收入增長的重要源泉。從全國幾個主要物流產業聚集地區來看,對物流業的拉動收入增長普遍呈現樂觀預期。天津市預測,2005年,爭取物流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上海提出2005年現代物流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
現代物流業可以大大拉動投資增長。配合現代物流業的建設,必須搞好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造完善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等物流通道,建設海港、空港國際物流基地,發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園區、專業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設物流信息服務平台,形成現代化的物流網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國現代物流業有拉動投資增長的巨大空間。一是拉動公路運輸網路的投資。努力形成以港口為中心,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套的綜合運輸網路。抓好沿海公路等重要公路的建設,完善鎮村公路網路,提高道路等級。二是拉動鐵路運輸網路的投資。"十五"期間還應設法加快建設鐵路建設,並連線到主要港口,打通港口的對外幹線通道,以便於大宗貨物的進出。這也是現代物流中心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條件,沒有這個條件,現代物流中心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三是拉動航空運輸網路的投資。以發展航空貨運和航空快遞為中心,拓展航空貨運代理的服務功能,鼓勵國內外航空公司開闢深圳航線,建立基地和貨運分支機構。四是拉動管道運輸網路的投資。
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要適應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以市場為導向,面向國內和境外,向社會化、商品化、規範化發展。
房地產增長點拉動收入分析。隨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和城鎮職工住房貨幣化分配進程的加快,1999年我國房地產開發經營總收入3026億元,是1995的1.8倍,"九五"期間年均增長15%。"九五"期間, 隨著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和住房消費各項政策的陸續出台和落實,我國住房舊體制基本被打破,住宅建設尤其是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商品房個人消費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房地產業的發展。預計2005年,房地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2%以上。
房地產增長點拉動投資分析。"十五"期間,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達19014億元,其中2001年完成投資額4902億元,比上年增長19.5%;"九五"期間我國商品房住宅平均每年竣工住宅面積超過了4億平方米,大大高於"九五"計畫提出的年竣工住宅2.4億平方米的目標。1998年底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已有9平方米,提前兩年實現了"九五"計畫目標。
房地產增長點拉動消費分析。1999年,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對全國15萬戶的抽樣調查顯示,城鎮居民戶均家庭人口3.5人,戶均居住面積54.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15.3平方米。單從居住面積看,數字已不算低,但其真正的居住情況還需具體分析。從居民家庭的住房樣式看,住單元房兩居室、單元房三居室、普通樓房和平房的比例分別為37.2%、18.7%、10.9%和19.4%。從居民家庭的住房產權看,已購買了房改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分別為45.5%和5.3%,仍租住公房和私房的比例分別為28.6%和6.1%,已購買商品房的家庭比例不大,而沒有產權房的家庭比例仍較大。因此,城鎮居民家庭購買各類住房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仍很大,房地產業仍有很大的潛在市場。
社區服務業
社區服務業拉動消費的分析。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我國大中城市居民家庭對社區服務的需求很大,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瀋陽和青島這七個城市中,有70%以上的家庭需要各種服務,其中有近240萬戶居民得不到家電維修的服務,127萬戶居民得不到房屋維修的服務。從便民利民類服務來講,居民家庭收入中能夠或願意用於這類服務的支出,是決定社區就業量大小的關鍵指標。據2000年3-4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在瀋陽、青島、長沙、成都四城市聯合進行的社區服務需求狀況抽樣調查(樣本總量1624份),需要社區服務的家庭總計為34.1%,其中只有16.7%的家庭已經得到了這樣的社區服務,還有17.4%的家庭處於等待狀態。對於社區服務從業者的來源要求以本市為主,希望來源於本市的比例為53%;希望來源於外地的比例只有4%。調查還發現對社區服務項目的需求比例大致如下:社區清潔為27%,家電維修為24%,上門送報為24%,社區保全為19%,房屋維修為18%,家庭教師為14%,家務小時工為14%,看護小孩為8%,陪伴老人為6%,看護病老為4%,學生送飯為4%,接送小孩為3%,淨菜服務為2%,洗衣上門為2%,代人購物為2%,送早餐為2%,送午餐為1%,其他為3%。
社區服務業拉動就業的分析。全社會社區就業容量到底有多大,到底能不能成為下一階段新的經濟成長點,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因為它決定著未來社區就業發展的空間和再就業工程後勁的大小。由於第三產業落後,我國社區就業崗位開發也存在不足。已開發國家的社區就業份額為20-30%,開發中國家的社區就業份額為12-18%,而我國只有3.9%。此外,社區服務業的發展程度還與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和生活方式的取向有很大關係。由此可見,不僅發展社區服務的需求潛力是巨大的,而且對社區服務發展進而對城鎮下崗職工的需求也是巨大的。累計可為社會提供2000萬個就業機會,而空缺的就業機會超過了1100萬個。這次調查顯示四城市中各項服務累計可以提供就業崗位大約200萬個,尚空缺100萬個。以此推算,全國32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特大城市,43個人口在50-100萬的大城市的需求,可提供的就業機會至少應在1500萬個以上。再加上192箇中等城市和400多個小城市,社區就業需求潛力就更為巨大。
行業方向
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資料顯示,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初見成效。從整體上看,中國產業活動單位的行業變化正朝著服務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的方向發展。
資料顯示,2001年末,在中國各類產業活動單位中,從事製造業的單位131.9萬個,占18.6%;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133.6萬個,占18.8%;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85.6萬個,占12.1%;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142.9萬個,占20.2%。上述四個門類行業集中了全部產業活動單位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國相繼對紡織、煤炭、冶金、石化等行業進行了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通過壓縮淘汰過剩和落後生產能力,取締亂采亂挖和嚴重污染企業等,使採掘業、製造業、建築業企業數量呈現出減少趨勢。與1996年相比,採掘業產業活動單位減少3.2萬個、下降28.8%;製造業減少6.1萬個、下降4.4%;建築業減少0.2萬個、下降1.3%。
除上述行業之外,其它行業的產業活動單位數量均呈上升態勢,特別是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的增幅都在50%以上。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其增幅已超過和接近100%。
新舊區別
1.新興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區別
(1)傳統服務業
傳統服務業是指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各種服務的行業,如飲食業、旅店業、商業等。
(2)新興服務業
新興服務業是在工業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主要是依託於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是信息技術與服務產業結合的產物。具體包括兩類:
一類是直接因信息化及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形態,如計算機和軟體服務、移動通信服務、信息諮詢服務、健康產業、生態產業、教育培訓、會議展覽、國際商務、現代物流業等;
另一類是通過套用信息技術,從傳統服務業改造和衍生而來的服務業形態,如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租賃等現代金融業,建築、裝飾、物業等房地產業,會計、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業等。它們通過其各種服務功能,有機聯結社會生產、分配和消費諸環節,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運轉。
2.新興服務業的類型
(1)新興生產型服務業
——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科技研發、商務服務、信息服務、會展服務等。
(2)新興消費型服務業
——休閒旅遊、健康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