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美國出現了一個很特別的“新聞懶人包”網站,這個包不是文本包,而是“影片包”,這個網站叫“Newsy.com”。Newsy的創辦人說,他們一直在研究現代人們“看電視新聞”與“上網看新聞”的習性。他們發現,現代人本來就已轉變成“跳躍式”觀賞,從前大家只會笨笨的看三台電視,到了新聞時間才看新聞,現在隨時都有100台可跳選,隨時都有新聞可看。
到了網路上,更是拿著這個“轉台器”亂按、東跳西跳,每人每天看新聞的地點不一定一樣,也沒有說要看完或不看完。創業家從中看到了機會,覺得他可以來做一個“新聞懶人包”的在線上電視台——如果來到Newsy.com的網站,馬上可看到一則又一則影片,每片大約2到3分鐘,由一位美女主播報新聞。2011年,這個網站在ipad上的套用NewsyforiPad擊敗了CNN和Flipboard,獲得了AppyAwards。
內容形式
“新聞懶人包”並不是那種粗糙集成在一起的“今日新聞大集錦”——Newsy是針對一個題目,譬如“豬流感”(Swine Flu),打造一個“今日豬流感最新動態懶人包”。
他們會找來CNN、NBC、BBC……甚至醫學雜誌、政府文檔……總之各個來源的專業的新聞媒體統合起來,你只要看這么一部影片,就可以了解各地所報導的當天豬流感的“真實”狀況。
工作團隊
為了每天能對好幾個議題實時的推出懶人包,Newsy養了一組小型編輯團隊,監控著在線上新聞、紙本新聞、電視新聞,然後整理成一個2到3分鐘的“新聞影片”。當前他們一周可以出產40則影片,也就是平均每天有5到6則影片。
Newsy早在2008年9月就開始偷偷“練兵”了,直到2009年的4月8日,Newsy覺得這個網站已經“順”了,才正式宣布開站。Newsy的這些懶人包也做得非常好,其中,美國總統歐巴馬與Venezuela的總統握手,Newsy發現在Fox新聞對於此新聞曾有一段論戰,於是就把這段論戰也一起放進“懶人包”里,連南美洲當地的新聞,都被放進來了。
這些“懶人包新聞”,當前仍由一個“主播”來播出,她們被請求將“話量”降到最低,與其再說一次那則新聞的細節,乾脆交給原新聞去報導。Newsy的主播們被請求,應該儘量花時間只“點出”手上這些不同新聞源對同一則新聞事件的“差異”;也就是說,會去觀賞Newsy的顯然不是“懶人”,而是“聰明人”,這個網站的slogan就是:“聽眾可以變得更聰明、更敏捷!”
創辦歷程
這個Newsy創辦的過程可說是小心翼翼,除了“練兵半年”外,創業家竟然想到,不要在紐約或矽谷來開設這麽一間公司,而是特地跑到美國中部的密蘇里州來開公司,因為這裡對新聞類的新創公司可以節稅!
此外,公司地點還特別選在密蘇里大學的大眾傳播學院“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對面,打算借地利之便,密切與學校合作,通過合作開課,吸取學生資源來幫Newsy找新聞。
後來,創業家亦成功的募了110萬美元的初期種子資金來run這家Newsy,其中,投資人都不是創投,而是當地的一些商界的資源。這位創業家估算,在密蘇里這邊開辦,比在舊金山灣區(矽谷)開辦公司還省了20%。
盈利模式
Newsy打算走兩條新聞公司常規的路線:廣告與內容授權。Newsy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由於Newsy的新聞一定是公平的,因此廠商或許比較不必怕因為在這裡下廣告而被“貼上名稱”,不過,內容授權那塊,Newsy說已經在和行動業者洽談,供給他們固定的“新聞懶人包”,讓他們提供一次性的下載等。
研究評價
從Newsy的案例,我們可看到“懶人包”為何在網路上會有機會,網路提供過量的信息,就算你訂閱了美國五大網路趨勢類部落格,還是有50%的新創網站捕抓不到。
網路就像一潭大湖,裡頭好多好多魚,每個人都是一天花幾分鐘“自己捉魚來吃”。接下來的自然演變就是,大家不必自己抓魚,而是仰賴別人幫你抓;要賺這個錢,其實不必蓋魚工廠或派漁船出去,其實只要幾個人合力起來,工作整天專門抓魚,每人顧叄根釣竿,就已經可以讓那些個別抓魚的會想來買這裡的魚。
理論上來說,只要養一個團隊,就可比以人數優勢,捉來更多的信息,只要比一般人碰觸到的大三倍,就可以成一個不錯的事業體,將這個整理出來的東西賣給其他個人了。
當然,現在人人都知道可以做“懶人包”,不過,Newsy的創業家懂得利用便宜的人力(以平衡報導為訴求,尋求學校的大眾傳播系幫助),也懂得控制成本,在大家都想做“懶人包”的這個世界裡,Newsy顯然是一個很特別、而且有成功相的“懶人包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