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新經濟全球化,更多的是資本輸出和消費市場的全球化。資本供給趨向多元化。
資本輸出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中國、東南亞發達經濟體,以及中東一些高收入國家也在加快資本輸出;
資本需求結構的改變,
一些資源性國家如中亞、拉美等國也成為資本需求的重要市場。
亞非拉等國將成為新興的商品消費市場
會成為吸引金融資本、創新商品消費機制的新興市場。
這些新的資本輸出國和美歐等對商品出口市場的重新依賴,打破了過去美、歐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改變了資本—商品—資本的單向流動路徑,也正在改變舊的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和開發中國家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弱勢地位。
推動因素
金融危機使傳統的經濟全球化模式中孕育的矛盾和風險充分地暴露,將促使經濟全球化的模式發生新的變化。
一是金融資本輸出國增加
除傳統美、歐、日等國家外,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隨著外匯儲備和國內金融資產的不斷膨脹,也加入到資本輸出國的行列,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盈利空間。
二是美、歐等消費品輸入國的消費需求下降
就業壓力也要求其成為商品輸出國,因此,傳統商品生產國和傳統商品輸入國都需要尋找新的商品出口和消費市場。
第三,全球性生產能力過剩
除中國、東南亞等國強大的生產加工能力外,美、歐等國的加工製造產業也在恢復,商品急切地需要找到新的消費市場。 環境、新能源、生物等新技術將推動全球產業新變局。
傳統經濟全球化模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憑藉經濟實力、政治實力和軍事實力支撐其美元、歐元和日元資本,向全球輸出,一部分流向中東、南美等資源類國家,一部分流向了“金磚四國”、東南亞等出口導向型國家,最後再由這些國家生產各種商品並出口到美、歐等終端消費市場,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通過出口賺取的巨額外匯儲備再通過購買國債、公司債等方式流回三大經濟體,從而完成了全球經濟的再生產循環。
在傳統的經濟全球化模式下,一旦美、歐等已開發國家的資本輸出和消費需求減少,那么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必將受到嚴重衝擊。
中國對策
此次金融危機和經濟全球化模式的加速轉變對正在崛起中的中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並做出相應的調整,決定了未來中國能否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擺脫對美、歐消費市場的過度依賴
建立亞、非、拉新興消費市場。今年以來,隨著美、歐外需市場的萎縮,我國對主要已開發國家的進出口大幅下降。4月,中國與歐盟、美國、日本的雙邊貿易總值同比分別下降24.1%、17.1%、23.8%。而與此同時,對亞、非、拉新興市場的進出口卻保持相對穩定,4月中國對巴西的進出口同比僅下降7.1%,環比大幅增長51.1%。
啟動亞非拉市場需要運用多種金融資本手段
由於亞非拉等國的國民收入相對較低,金融服務不發達,導致其商品消費能力較低。
我國應從基礎做起,推動這幾個巨大市場消費能力的持續提升。
一是推動中國的銀行和金融業“走出去”,在亞、非、拉建立金融服務網路。啟動亞、非、拉市場為中國銀行業和各金融行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中國金融業需要實施“走出去”戰略,打造國際一流的銀行和金融服務網路。
二是通過直接投資建廠,提升當地收入和消費能力,同時有利於消化國內金融資本,就地供給產品,減少國內資源消耗;
三是通過貿易融資、項目融資、消費信貸等,啟動亞、非、拉國家的金融需求,支持當地公司的成長和居民的消費;
四是利用中國內地及香港資本市場的巨大融資能力,滿足亞、非、拉國家公司的融資需求。
通過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打造比較優勢
亞、非、拉國家市場未來也是美、歐已開發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爭奪的主要市場,競爭將非常激烈。我們應通過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使出口產品具有除勞動力成本之外的技術比較優勢,提升競爭力,贏得市場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