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民國初年繼淺絳彩瓷器後,出現了新粉彩瓷。新粉彩瓷也採用傳統的粉彩畫法,在題材上則多取法宋、元、明、清及近代名畫。淺絳彩的畫師都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作品流動淡雅,一如文人畫。新粉彩的畫師都出身藝匠,以工見長;作品濃艷俏麗,更符合市民的欣賞習慣。
新粉彩瓷畫的先行者是汪曉棠和潘陶宇。他們均成名於民國初年。汪和潘的新粉彩瓷畫成名後影響了整個景德鎮的瓷畫風格,許多高匠都轉向畫新粉彩。二十年代後期,汪、潘均英年早逝。1928年由王琦倡導八位新粉彩瓷畫的高手組織月圓會,也稱“珠山八友”或“八大名家”。
新粉彩瓷畫與傳統粉彩相比,更接近畫。他們的作品無論在造型、線條、光線、色彩等方面都吸取了近代畫的營養,完全可以比肩於畫家在紙、絹上的作品。
新粉彩瓷的全盛時期在1912年至1940年間。
第一代新粉彩畫師是潘陶宇和汪曉棠。潘是江西鄱陽人,民國初曾任江西省立甲種窯業學校圖畫教師。汪曉棠名汪棣,又名汪棣華,號龍山樵子,早年有不少淺絳彩作品,曾為袁世凱畫洪憲瓷,與潘同為民國初年的新粉彩畫大師。
第二代新粉彩畫師是被稱為“珠山八友”的以王琦為首的十位畫師。
第三代新粉彩畫師活躍於三十年代以後,有的到五六十年代仍在創作,這批畫師大多師承“珠山八友”,有方雲峰、劉希仁、萬雲岩、汪小亭、塗菊亭、張沛軒、鄒文侯、程芸農、余翰青、王錫良、劉仲卿等人。
新粉彩畫於瓷板上居多,另外還有方瓶、筒形瓶、印盒、水盂、扁壺等造型簡單的器物,取其畫面較大而易發揮。
簡介
一種新粉彩瓷,包括下述兩種釉顏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 配方A: 氧化鈣7.5%、氧化鋅2.8%、氧化鋇2%、氧化鎂2.8%、石英 30%、氧化鋁4.2%、氧化硼-硼砂50.7%; 配方B: 氧化鈣4.5%、氧化鋅3%、氧化鉀7.5%、石英30%、氧化鋁 4.2%、礦化物硼酸50.8%; 先分別將配方A中的氧化硼-硼砂和配方B中的礦化物硼酸焙燒後,分別與各自配方中的其它成份混勻,經細磨製得釉顏料A 和釉顏料B; 然後以上述釉顏料A或釉顏料B或者其混合物與著色氧化物按重量9∶1配比,入磨機細磨,製得水色顏料及油色顏料; 最後在釉面上按設計圖案、起稿、拍圖畫線或拷貝絲印釉顏料線條、平塗厚水色底洗染或先洗染再罩填平塗水色工序裝飾,經780℃-850℃燒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