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青

新知青是指從農村出來,大學畢業後在城市買不起房,想回老家還沒有農業戶口的群體。


表現

回到銳詞報回到銳詞報

畢業後的現實讓很多農村大學生失望:奮鬥數年,卻沒有立錐之地;萌生退意,想要放棄城鎮戶口,重返農村,卻發現同樣困難,無法辦理農村戶口

出現的原因

1995年,大中專畢業生不再享受“包分配”的政策,此後直至2003年,國家政策要求大中專生必須將戶口遷至學校,對於農村學生而言是強制性的“農轉非”。
2003年後國家政策規定大中專生入學時戶口遷移隨自願原則,因此2003年以後的農村新生都沒有“農轉非”。

從2004年開始,中央已經連續7年出台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檔案。而相繼出台的各種惠農措施,讓多數農民受益。
種地有農業補貼,看病有合作醫療,上學還有特困生補助。就連購買家電,還可以按照13%的比例進行報銷。更重要的是,農業戶口可以分到土地,還不用為住房煩惱。

入戶難的原因

現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因此“非轉農”需要徵得戶口遷入村的村委會或者村民代表大會的同意。由於農村戶口上所附著的各種利益,新村民的遷入不可避免地會分割這塊利益蛋糕,這使得“非轉農”變得異常艱難。

現狀改變

在城市化進程中,要想讓這個群體真正變成市民,就應該保障他們享受城市待遇。首先,要解決就業問題,給他們留在城市的機會;其次,要有“五險一金”,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而現實是,一些企業並不能提供這些最基本的條件。
至於住房,對“新知青”而言,商品房價格畸高,而申請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卻不夠條件,他們處於尷尬的“夾心層”。而這個問題在全國都很普遍,目前,北京等大城市已經推出限價房政策,用來保障這群處於“夾心層”的大學生的利益。

反思

大中專畢業生付出高昂的學費,畢業之後重新回到農村,決不是希望在農村尋找就業崗位。因為在農業生產邊際效益遞減的今天,選擇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就意味著教育投資的失敗。除非他們所學專業為農林牧副漁,必須到農村進行實踐。在大中專畢業生選擇的背後,有多少苦澀和無奈。

“新知青”現象說明中國的城市化面臨著巨大陷阱。中國城鄉二元不平衡結構,使得資源配置出現了負外部性現象,大量農村人力資源被城市汲取,而農村發展後繼無人。大中專畢業生主動回鄉務農,從表面上來看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但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恰恰是由於城市競爭惡化,居住成本過高,而農村的資源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這些年輕的大中專畢業生本來不應該也不需要享受農村集體土地這種特殊的社會福利,但由於他們自願放棄城鎮戶口,回到農村,所以,當地不得不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分配給他們,從而使他們成為特有的“食利階層”。只要擁有農村土地,他們就可以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不必為找工作擔心發愁。在這樣的心態支配之下,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被浪費,人才資源被閒置,社會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象進一步擴大。
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務農,說明中國的城市化道路必須改弦更張。長期以來,許多學者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標誌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就是建立若干個國際超大城市,從而實現社會資源的集約化經營。事實證明,城市化不但不能實現資源的節約利用,反而出現了“規模不經濟”的現象,大中專畢業生被逼回鄉務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現代化的大都市,大中專畢業生很難有立足之地。隨著城市商品房價格的不斷上漲和日用消費品價格的不斷提高,大中專畢業生在城市生活將會越來越艱難。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改造現有超大型城市結構、降低城市經營、生活成本之外,還必須考慮發展中小城鎮,用城鎮化代替城市化,從根本上解決大城市的“巨人症”問題。
城市化是一個碩大無比的充滿誘惑的陷阱,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大中專畢業生。但是在昂貴的生活成本消磨下,年輕的大中專畢業生逐漸地被邊緣化。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是將那些大中專畢業生趕回農村田間地頭,而是要改變發展思路,將城鎮化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通過建設中小城鎮,為大中專畢業生走出農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適宜的空間。中小城鎮不意味著生活品質的下降,恰恰相反,中小城鎮意味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在那些中小城鎮,商品房的價格不會太高,日用生活消費品十分豐富,大中專畢業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專業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中小城鎮,開始人生創業。這樣的就業模式,既能降低市場準入的門檻,也能提供大中專畢業生走向社會的台階。如果把大中專畢業生趕往農村,從事傳統的低效率的農業生產,那么,中國的現代化將一事無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