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者:鄒范平
出版社: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平裝: 374頁
語種: 簡體中文
ASIN: B002WC7LZ6
內容簡介
《新發現的魯迅》從人性(食色性也)的視角切入魯迅的內心世界的最深處,探索魯迅思想的“地火在地下運行”的軌跡。本書簡略地分析了魯迅《野草》、《狂人日記》、《祝福》、《在酒樓上》、《孤獨者》、《娜拉走後怎樣》、《寫在〈墳〉後面》等文中隱密的魯迅的潛意識(性壓抑)和潛台詞(對改變自己包辦婚姻的思考,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妻子朱安的懺悔);本書重點分析了《野草》這本小冊子。
目錄
1/多讀外國書
14/魯迅為什麼接受包辦婚姻?
30/魯迅棄醫從文更深層的原因
40/愛的寂寞如大毒蛇
49/“非存在”的婚姻與自由之“苦惱”
68/狂人無意間吃了誰的肉?
81/兄弟失和的原因
93/由“陪著做一世犧牲”到“我可以愛”
107/魯迅為何仇貓?
116/絕望中的希望――《題辭》分析
125/棗樹與小紅花的夢――《秋夜》分析
133/哀婉的幽怨――《影的告別》分析
145/魯迅向誰求乞?――《求乞者》分析
154/“由她去罷”――《我的失戀》分析
161/與軟刀子的對峙――《復仇》分析
167/覺醒者被庸眾吃掉――《復仇(其二)》分析
171/婚外的青春固在――《希望》分析
179/冰雪中的性壓抑――《雪》分析
188/魯迅的懺悔――《風箏》分析
203/性幻覺的故事――《好的故事》分析
207/選擇的痛苦――《過客》分析
228/永不息滅的愛欲之火――《死火》分析
237/不能對話――《狗的駁詰》分析
239/魔鬼的哀嘆――《失掉的好地獄》分析
245/“離開”家庭――《墓碣文》分析
250/為朱安的命運擔憂
――《頹敗線的顫動》分析
259/“你說便是你錯”――《立論》分析
262/對朋友的失望――《死後》分析
273/與世人的戰鬥――《這樣的戰士》分析
276/沒有希望的人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分析
279/對自由戀愛的疑慮――《臘葉》分析
287/紀念“未生者”――《淡淡的血痕中》分析
291/生存不能沒有愛――《一覺》分析
300/心中的陰影――《一件小事》分析
308/魯迅與朱安都是祥林嫂――《祝福》分析
315/以“食”代“色”――《娜拉走後怎樣》分析
321/為死掉的婚姻遷葬――《在酒樓上》分析
326/“我勝利了”――《孤獨者》分析
334/“人是多么容易改變呵”――《傷逝》分析
357/自我解剖――《寫在〈墳〉後面》分析
373/幾句結束語
前言
許廣平說,她看到了周作人給魯迅的信之後,再來讀魯迅的日記,就“如同把天書讀通了”(《許壽裳著〈亡友魯迅印象記〉》)筆者以為,魯迅的散文詩《野草》也是“天書”,至今尚未被讀通。《野草》這本小書一向被視為難於索解,乃至許多分析《野草》的文章都與魯迅的意思不大沾邊,而又無可奈何。魯迅曾說:《野草》“這二十多篇小品,……大抵是隨時的小感想。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詞就很含糊了。”《吶喊》與《彷徨》中的幾篇小說也是如此。魯迅善於把個人的痛苦加以抽象變形,這正如他有時候在文字上搞“解構主義”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關鍵在於把魯迅反抗包辦婚姻的意思認識到了,“天書”也就讀通了。然而至今這些措詞含糊之處大多尚未解開,為什麼呢?是“為尊者諱”製造了魯迅研究的大量盲點。有什麼要諱呢?主要是諱魯迅的包辦婚姻。這既是他自己的心病,也是魯迅研究者的困擾。有人說魯迅在文章、書信、日記中,極少提到“她”――“妻”字之諱。魯迅是文學家,“她”不反映到魯迅的作品中是不可想像的,只不過魯迅的文章多以曲筆提到“她”而已,既然要“為尊者諱”,自然就看不懂“她”在何處了。不理解包辦婚姻在魯迅生命中的意義,讀魯迅的一些文章和小說,就如讀“天書”一樣,永遠也讀不懂。
如果說魯迅的偉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魯迅的偉大未能被人充分認識和理解也是毋庸置疑的。對魯迅偉大之處的未充分理解包括兩層含義:首先是事實上的含混不清,其次是意義不明朗,也就是不懂。魯迅說過,偉大也要有人懂。這話雖然是針對《儒林外史》說的,對於魯迅自己,他一定也有同樣的遺憾與悲哀吧。明明是偉大之處,卻以為是缺陷。因為對於魯迅的偉大不懂,就把魯迅改造成自己能懂的魯迅,即所謂“我們心中的魯迅”,這當然不是真正的魯迅了。不同的人都各有自己“心中的魯迅”,為此就難免要起爭執――如果形勢允許的話,就公開辯論。有人說,魯迅先生早已逝世,其生前,禍福榮辱尚且無暇顧及,死後又何復計較?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在他身上爭來爭去,無非是爭“現在”,爭活人的事情。然而魯迅對於生前的禍福榮辱何曾無暇顧及?不也曾寫過《死後》一文,“計較”死後之事嗎?而且“過去”的事情我們也未必都“考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有一些為尊者諱之處不能明了。如果把事實及其意義搞清楚了,魯迅先生未被人們理解的偉大之處,也就彰顯出來了。
魯迅研究已經進行半個多世紀了,專家之作汗牛充棟,難道真的還有可“考據”的空間嗎?筆者並非魯迅所說的“有‘歷史癖和考據癖’的胡適之先生的門人們”(《阿Q正傳?序》),也沒有那種特權,考據是無從做起的。筆者僅把最近找到的幾本魯迅研究的著作,首先是外國書:日本學者竹內好的《魯迅》(《近代的超克》三聯書店,2005年版)和伊藤虎丸的《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加拿大學者李天明的《難於直說的苦衷――魯迅〈野草〉探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還有中國書:蕭文邦的《魯迅新傳》(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林賢治的《一個人的愛與死》(《重讀大師》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進行比較和分析,把專家們考據時忽視地問題從另一個角度再加以考察和認識而已。時代變了,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研究方向加以考察和認識的觀點有時候也可能被容忍,未必一律都被封殺。筆者在專家們的研究方向之外,又一走了一條新路,這新路並非如王安石批評程子理學之所謂的“如壁上行”,而是由壁上走下來之後的一條坦途。由此解決了魯迅研究中的一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