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維生素K缺乏。2.血小板減少。3.其他原因所致的新生兒繼發性出血性疾患。
臨床表現
發病多在出生後2~7天內,出血以緩慢、持續滲出為特徵。常為嘔血或柏油樣便,其次為臍帶、皮膚及皮下組織出血。後者常發生在易受壓迫部位如足跟、骶部與項部等,以瘀斑為主。偶有顱內出血,其他臟器組織也可受累。出血量因人而異。在維生素K攝取不足、慢性腹瀉引起腸道維生素K合成障礙時也可出現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
檢查
有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但血小板及出血時間正常。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實驗室檢查的特徵性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在出生後2~7天的嬰兒期出血尚應排除其他疾病如:1.臍出血時應排除臍帶結紮不緊所致。2.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因子Ⅷ缺乏的血友病、先天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先天性纖維蛋白缺乏症。
併發症
偶有顱內出血,其他臟器組織也可受累。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以下時,就會發生出血,其中大部分表現為胃腸道出血。
治療
出血時應即刻用維生素K,必要時輸以新鮮血,以搶救休克,糾正貧血,提高凝血酶原濃度,制止出血。
預後
預後與出血量的多少,其他臟器組織受累情況,搶救治療是否及時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