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公司

基本信息

新浪公司新浪公司
新浪公司(SINA)
新浪公司官方網站網址:http://corp.sina.com.cn/

簡介

新浪(NASDAQ: SINA)是一家服務於中國及全球華人社群的領先線上媒體及增值資訊服務提供商。新浪擁有多家

新浪公司新浪公司
地區性網站,以服務大中華地區與海外華人為己任,通過旗下五大業務主線:即提供網路新聞及內容服務的新浪網(SINA.com)、提供移動增值服務的新浪無線(SINA Mobile)、提供Web 2.0服務及遊戲的新浪互動社區(SINA Community)、提供搜尋及企業服務的新浪企業服務(SINA.net)以及提供網上購物服務的新浪電子商務(SINA E-Commerce),向廣大用戶提供包括地區性入口網站、移動增值服務搜尋引擎目錄索引興趣分類與社區建設型頻道、免費及收費信箱部落格影音流媒體網路遊戲分類信息、收費服務、電子商務和企業電子解決方案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

新浪在全球範圍內註冊用戶超過2.3億,日瀏覽量超過7億次,是中國大陸及全球華人社群中最受推崇的網際網路品牌。

憑藉領先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新浪深受廣大網民的歡迎並享有極高的聲譽,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新浪連續榮獲由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經濟觀察報》評出的“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稱號。中國網際網路協會2007年發布的《2007中國網際網路調查報告》中,新浪在門戶和部落格兩大大領域的用戶年到達率指標中高居榜首。2007年,新浪還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信息產業部分別評為“十大創新媒體”及“中國網際網路年度成功企業”。

名稱的由來

Sina是新浪前身之一華淵資訊公司的英文名稱。當時華淵旗下的網站叫Sinanet.com,Sina是Sino(印度語中“中國”之意)和China的合拼,取意“中國”。中、英文結合起來,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為全體華人服務的網上世界”,與日語的“支那”並無關係。1986年出版的《新英漢詞典》中,對“sino”一詞的解釋為:“構詞成分可表示中國的”。據查,今日的日語“支那”的羅馬字拼寫法理論上應該有兩種:一是 “Sina”,此乃“訓令式”拼寫,它與“日本式”拼寫完全相同;另一個是 “Shina”,此乃“標準式”拼寫。然而,無論依據哪種方式拼寫,專有名詞“支那”的羅馬字注音的詞頭字母均須大寫,因為1954年的日本內閣告示曾對此做出過明確的規定。所以,嚴格地講,“sina”和“SINA”都不是日語“支那”的羅馬字拼寫、或曰英譯。雖然理論上現代日語“支那”既可以拼寫為“Sina”,又可拼寫為“Shina”,但是實際上,人們總是按英語的發音方式將“支那”拼寫成“Shina”。例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弗格爾(Joshua A. Fogel)教授在《中日研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就將日語“支那”拼寫成了“Shina”;又譬如,盟軍司令部政治顧問團在一份關於“支那”的調查報告中,同樣將“支那”拼寫成了“Shina”。今天,堅持依據影響力越來越小的“日本式”或“訓令式”拼寫規則將“支那”拼寫為“Sina”,雖不能說不可,但早已不合時令。

品牌宣言

新浪網分布圖創立之初:‘世界在你眼中’
創業之中:‘你的網上新世界’
發展階段:‘奔騰不息’
領先地位:‘一切由你開始’2003年11月

陣痛的病根

2006年5月8日,新浪宣布由曹國偉接任汪延擔任新一屆CEO,至此,短短7年之內新浪CEO已更換了5位。5月9日,新浪發布2006年第一季未審計財報表,總營收4670萬美元;而同期網易總營收6610萬美元,TOM 4858萬美元,而百度的迅猛增長也為業界所稱嘆。CEO頻頻更替,業績增長乏力,以及不時傳出的被收購訊息,這一切似乎預示著新浪那“唯我獨尊”的時代,已在舊友新貴的夾擊下漸行漸遠。新浪之痛,癥結何在?

2006年5月8日,汪延平靜地宣布辭去新浪CEO的職務,以盛年退居二線,改任公司副董事長。至此,新浪CEO從1999年並不鮮為人知的沙正治開始,到術業有專攻的王志東、資本善舞的茅道臨、盛年隱退的汪延、財務出身的曹國偉,短短7年之內已更換了5位。其間,董事會的變動同樣劇烈。對於一個年收入約 2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如此頻繁的高管變動,似乎不能完全用網際網路變幻莫測、行業特性紛繁複雜來解釋,更不該如新浪董事長段永基所言“這很正常”。

同時,新浪業務的發展也不盡如人意,除了網路新聞繼續保持中國網路媒體第一的品牌外,遊戲、無線增值、搜尋統統被競爭對手超越。網路新聞的穩固地位、變革性的廣告運作模式,使得新浪的廣告收益不斷增加,但是廣告收入的增加並沒有為其帶來總營收的攀升。

伴隨著高管變動和業績不振,新浪股東結構也頻頻發生震盪。先是盛大出其不意地實施收購,將19.5%的股權納入囊中,之後來意不明的德國人Michael J.G. Gleissner買下了6.4%的股權,而年後與TOM.com的合併也甚囂塵上。

這一切不由得讓人困惑:曾經的中文第一網站,為何失去了昔日的榮耀與未來的方向?

靠什麼取得第一門戶地位

新浪前身新浪網公司成立於1998年底,由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華淵資訊公司合併而成,並推出同名中文網站。其中,四通利方占股60%,華淵資訊占股40%。

四通利方是一家專業從事中文軟體產品開發、銷售與服務的中外合資公司,由四通集團公司、“中文之星”發明人王志東,以及CCDOS發明人嚴援朝於 1993年12月共同創辦。按照協定,四通集團占股79%,管理層占股21%。但是這個協定在1997年第一次風險投資進入時才兌現;也就是說直到 1997年,以王志東為首的管理層才拿到了四通利方21%的股份。

華淵資訊公司於1995年4月在美國矽谷由三位史丹福大學的華裔研究生創立,姜豐年任總經理。在與四通利方合併之前,華淵已經是海外最大的中文網站。

風險投資的引入

1997年9月,四通利方成功引入華登國際投資集團等三家國際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實行國際化改造,是國內首家引入風險投資機制和矽谷管理模式的軟體企業。風險投資的引入,不但為新浪提供了發展所需的資金,同時也引入了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為日後新浪做大品牌打下了基礎,但也為日後股權的分散埋下了伏筆。

1998年,新浪以對法國世界盃的報導一鳴驚人,成為今天“第一門戶”的起點。之後,新浪網新聞中心在科索沃戰爭台灣大地震中國加入WTO悉尼奧運會、“9•11”等重大事件的報導中獲得了巨大成功,牢固確立了新浪網在全球中文網站中的強大優勢。

以內容為核心的團隊

新浪網新聞的成功,與原四通利方網站體育沙龍版主、新浪全球資深副總裁、總編輯陳彤密不可分。早期,陳彤認識到網際網路是一個適合體育賽事傳播的平台,與其他傳統媒體相比,具有時效性強的特點。1997年世界盃亞洲10強賽中,陳彤通過各種手段,與各賽區網友建立聯繫,通過各地通訊員蒐集各種比賽信息,開創了網路直播的先河,使得訪問人數在短時期內大幅上升,確立了中國第一足球網站的地位。此外,新浪網編輯隊伍部分來源於《中國青年報》等傳統媒體,新聞敏感性很強。優勢領導下的高素質團隊成為新浪網新聞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新浪也憑藉新浪新聞所凝聚起來的旺盛人氣,一舉成為中文第一入口網站,並成功地將這種注意力經濟轉化為巨大的商業價值。2006年第一季度,新浪淨營收 4670萬美元,其中廣告營收2220萬美元,淨利潤700萬美元,淨利潤率高達15%,企業帳上更是擁有3億美元的現金。

雖然新浪業績看起來不錯,但與其他入口網站相比這個成績差強人意。網易2006年第一季度總收入6610萬美元,淨利潤3660萬美元;TOM網站同期收入4858萬美元,利潤為1214萬美元;即便是商業模式與新浪最為接近的搜狐公司,也快速縮短了與新浪的差距,搜狐2006年第一季度收入3130萬美元,淨利潤600萬美元。

競爭對手的出色表現,讓新浪這個一度的中文第一入口網站頗為尷尬。新浪為何喪失了其競爭優勢?諸多媒體和分析家都進行了分析,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觀點:一是高管頻繁更替;二是發展戰略搖擺;三是股權分散。

然而,這些是導致新浪困境的真實原因嗎?

流水的CEO

1999年至今,新浪已經換過5任CEO。對於首任CEO王志東的辭職,有媒體曾做如下分析:公司股價持續走低,與董事會溝通不暢,董事會埋怨王志東拿不出一個具體的可執行的贏利方案,從而導致了王志東的離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至2001年,正是我國網際網路行業泡沫破滅期,整個行業股價處於走低狀態。公司股價的持續走低,並不是個體所能阻擋的。但商業便是如此,總要有人為業績不振負責,於是王志東便成了那需要承擔責任的人。

而外界總結第二任CEO茅道臨離職的原因,同樣是業績欠佳:在新興業務上,電信增值與線上遊戲,新浪起步都是最晚的,導致新浪沒能在這兩方面有所建樹;姜豐年曾當著茅道臨的面拿起電話,一個一個向管理層徵詢意見時,除了技術總監嚴援朝沒有表態外,幾乎所有的管理層都做出了“倒茅”的表示。最後,董事會以四票對三票“同意”了茅道林辭職的決定。

至於汪延的盛年隱退,外界分析仍主要歸結於不斷被收購的傳聞和業務下滑。而新浪2006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利潤同比下跌32%的事實,也使汪延的離開多少帶有一些“引咎”的意味。

然而,究竟是CEO去職導致新浪業績不振,還是由於業績下滑導致CEO去職,這本身便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所以,將新浪的業績下滑歸結於高管頻繁更替,從邏輯上講,比較勉強。而且,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新浪的股價表現與經營狀況,可以看出,大部分CEO的去職,並非發生在公司股價最低迷和業績最差的時期,因此,將高管頻繁更替視為新浪業績下滑的罪魁禍首,並不能讓人信服。

戰略搖擺

不過,CEO的變更所導致的一個副產品,是新浪戰略的搖擺不定。讓我們再次回顧新浪的發展史:王志東作為新浪前身四通利方公司的創始人、公司發展初期當家產品的發明人,其發展戰略中帶有明顯的技術導向。然而,隨著王志東的出局,新浪那個技術至上的年代也隨之遠去。

2001年9月,以資本運作見長的茅道臨在上任新浪CEO不久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併購行動,例如,購入陽光衛視29%的股份等,意圖通過跨媒體戰略,打造寬頻時代的網路門戶。合併後原陽光文化總裁、時任新浪董事會聯合主席的吳征,也曾躊躇滿志地表示,新浪陽光未來將在跨媒體道路上繼續前進。

然而,國內寬頻網路套用尚不景氣的現狀和國家的種種政策壁壘,使新浪的跨媒體戰略並未能取得預期效果。一年後,陽光衛視吳征辭去新浪董事及聯席主席職位,標誌著新浪跨媒體戰略的徹底終結。

隨後,新浪悄悄扭轉了方向,轉向企業服務平台領域。2002年2月25日,新浪宣布進入企業信息化服務領域。同年4月5日,茅道臨在美國宣布了新浪未來的發展方向。新浪網更名為新浪,下轄新浪網(SINA.com)、新浪企業服務(SINA.net)、新浪線上Sol( SINA Online)等三個獨立事業體。其中,新浪網提供網路媒體及娛樂服務;新浪企業服務切入政府、企業的全面化網路服務領域,為企業提供全套網路解決方案;新浪熱線將在窄帶、寬頻、無線等領域,推出更多全新面向網路用戶的增值信息服務模式。

到2003年,新浪收入主要依靠無限增值服務與廣告。汪延出任CEO之後,一直試圖在為新浪尋找新聞與無線之外的第三隻觸角。“以前,新浪是一個技術為導向的軟體公司,然後轉型成以品牌和內容為優勢的公司,現在要轉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市場行銷集團。”汪延曾這樣描繪新浪的發展脈絡。2003年,新浪先是宣布與韓國網路遊戲公司NCSoft成立合資公司,同年又通過收購財富之旅進入線上旅遊;2004年4月,新浪與雅虎合資成立一拍網,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其後在7月宣布收購UC即時通訊技術平台。然而,除了UC取得一定的發展之外,這些新業務均未取得成功。

與新浪的多元化策略屢屢受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網易、TOM、百度等網站通過差異化專業化策略,發展迅速,增長穩定。

網易、TOM、百度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一項業務的專注與戰略的穩定。網易自2003年將自己定位為“中國領先的網際網路技術、線上遊戲和無線增值業務提供商”以來,無線增值一直是網易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從2005年第三季度開始,網易財報中的公司定位去掉了“無線增值”,改為“中國領先的網際網路技術、線上遊戲服務提供商”。這標誌著網易正式割捨無線業務,專注於遊戲、社區。如今,網易80%的收入來源於線上遊戲

雖然,2005年初嚴格的監管環境對各個網站的無線業務產生了不利影響,但是TOM仍能通過無線業務的增長保持總營收的穩定增長,同樣源於專業化的深耕。就拿歌曲著作權來說,TOM目前已經建立起自己完善的著作權庫,所使用的每一首歌都有三個著作權狀態報告,包括鈴聲著作權、歌曲著作權、彩鈴著作權。

如果網易因為《大話1》的失敗、 《精靈》的草草收場而退出網路遊戲,那么就不會有今天《大話2》《夢幻西遊》的成功;如果沒有李彥紅的堅持,百度今天的商業模式也不會有從“賣麵粉”到“賣麵包”的轉變。而新浪的多元化戰略,導致其每項業務都淺嘗輒止,致使每項新興業務都無法形成足夠的競爭力。

從以上分析來看,新浪的業績不振似乎由於其戰略搖擺。然而,新浪戰略的搖擺,很多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正是由於其主營業務增長緩慢,才導致其戰略時時變更,意圖尋找到新的增長點。也就是說,業績不振是因,而戰略搖擺是果,因此將其主營業務不振簡單歸結為戰略搖擺,同樣不符合因果邏輯。

一切都是股權分散的錯?

很多人認為,不停地引進外部投資者,導致新浪股權分散、股權結構複雜,是造成當前新浪困境的最根本問題。當新浪被當成了各路資本的賺錢工具,在投資人短期利益的驅動下,新浪不僅難以執行長期穩定的發展戰略,而且高管更替也變得更加頻繁。

然而,股權分散就一定不好嗎?如果股權分散會降低公司的競爭力,那么,股權分散的公司將被那些股權集中的公司所淘汰。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呢?1966年, Larner對1963年美國最大的200家公司的所有權情況進行了分析。通過與1929年的統計結果相對比,他發現:股權廣泛分散的公司數非但沒有下降,反而由1929年的65家上升到1963年的160家。 這表明,股權分散並不必然導致公司沒有主心骨、發展動盪。

那么,究竟什麼才是新浪業績不振的首要原因?通過深入分析新浪公司治理情況,並走訪有關知情人士,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

  大股東為何缺席董事會?

早在2005年2月19日,盛大及其關聯企業便宣告已成功收購了新浪19.5%的股份之後,成為新浪最大的股東,然而,盛大卻至今仍然缺席董事會。

公司治理結構研究表明,若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同時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將會產生嚴重的代理問題。盛大做為新浪第一大股東,卻無法進入新浪高層管理團隊,甚至長期缺席新浪董事會,此時,盛大作為所有者的利益顯然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

而2005年初,新浪董事會和管理層作為一個整體,總控制股本占新浪總股本已不足10%。這意味著新浪實際上是由占其股份比例不到10%的股東進行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相信,新浪董事會和高管能夠為新浪的整體利益而廢寢忘食,畢竟,如果他們為新浪增加了一元錢的利潤,他們自身只能得到其中的一毛錢。

最關心新浪業績的,顯然應該是其第一大股東盛大公司,然而,盛大卻為何始終不能進入新浪董事會?對此,我們有理由懷疑,新浪很有可能在公司章程上做文章,利用公司章程中某些條款的規定,阻擊收購方進入董事會。比如,利用章程設定董事提名方式、資格審查、人數限制等障礙。

還有媒體分析新浪可能利用董事會輪選制,控制盛大進入新浪的董事人數。通過設定更換董事的比例,原控制人可保持在董事會的優勢地位。收購方雖取得控制股權,但一時也無法染指董事會,除非修改章程。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在《新浪招股說明書》中第18頁找到了有關反接管的相關內容:董事會有權發優先股來保障一些相關的權利,從而防止或者延緩控制權的變化。第77頁關於優先股的設定如此闡述:董事會有權在沒有股東進一步行動的情況下,發行375萬股優先股。優先股的發行會限制普通股的股息,可以分散普通股的投票權,影響普通股的流動性,延遲、防止控制權的變化。*

2005年2月,面對盛大的突然收購,新浪啟用“毒丸”計畫,以阻擋盛大的惡意收購與控制。然而,企業絞盡腦汁防治他人“使壞”的對策,卻經常成為阻擋公司前進的絆腳石。

如果公司掌握在以短線投資或是其他不利於公司發展為目的的人手中,那么這些反收購條款的設定,無疑是對這些人的保護傘。同時,大股東長期缺位,也使得公司股東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而新浪的現狀,無疑為上述觀點提供了一個現實的證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