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教育

新民主主義教育

新民主主義教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 新民主主義教育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對於外國教育,它既不一概排斥,也不“全盤西化”,而是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洋為中用”。中國教育具有自己民族的形式和特點。民族的形式和新民主主義的內容相結合,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教育。

新民主主義教育概述

新民主主義教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

新民主主義教育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對於外國教育,它既不一概排斥,也不“全盤西化”,而是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洋為中用”。中國教育具有自己民族的形式和特點。民族的形式和新民主主義的內容相結合,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教育。

新民主主義教育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它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和形上學。對中國古代和近代的教育,它既不否定一切,也不因循守舊,而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革命性的精華,“古為今用”。

新民主主義教育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教育。它把革命幹部的知識和革命民眾的知識在程度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繫起來,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繫起來。這種革命教育,對於人民大眾,是有力的武器,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的和重要的戰線。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教育,是中華民族的新教育。

新民主主義教育發展歷程

新民主主義教育,是伴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形勢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的發生、發展過程,分為五個時期:

①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大革命時期,

②土地革命時期,

③抗日戰爭時期,

④解放戰爭時期,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從“五四”運動時期到大革命時期(1919~1927) 的教育 “五四”運動時期,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已開始從事教育活動。主要是他們到工人民眾中去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中有很多人留法勤工儉學。同時,有一批共產主義小組成員和革命青年,創辦了工人補習學校(見“五四”運動時期教育)。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第二個月,首先是毛澤東、何叔衡等共產黨人在長沙為黨創立了第一所幹部學校──湖南自修大學。1923年秋,它被反動軍閥所封閉。同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辦了湘江學校。毛澤東兼任校董,湖南自修大學的大部分師生都轉入湘江學校(見湖南自修大學)。1922年10月黨還在上海創辦了上海大學。1924~1926年彭湃、毛澤東先後在廣州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1927年又在武昌辦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見農民運動講習所)。這些大學和農民運動講習所都是中國共產黨創辦幹部學校的發端。

這時期,在黨的號召之下,工人還自己著手辦學校。如1922年1月的安源工人俱樂部、1923年4月的湖南水口山工人俱樂部都先後創辦起工人補習學校和國小。前者招收的全是工人,學習時間在夜間,教給工人需要的知識,並宣傳共產主義;後者招收的是工人子女。

在這一時期,隨著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農民也起來辦學校。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就描繪了這一情況。“農村里地主勢力一倒,農民的文化運動便開始了。”……“如今他們卻大辦其夜學,名之曰農民學校。”“農民運動發展的結果,農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

從“五四”運動時期到大革命時期,共產主義小組、黨和工農民眾開始起來辦學。這是新民主主義教育的萌芽時期。

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的教育

自毛澤東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及其他地區,又相繼創立了十幾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之後,由於根據地建立了革命政權,進行了土地改革,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也就有了需要和條件興辦人民教育事業。

這一時期,蘇區廢除了國民黨統治區那一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開始興辦人民教育事業。

蘇區為適應革命戰爭的迫切需要創辦了一批幹部學校,培養革命幹部;廣泛地開展民眾業餘教育、掃盲教育,對民眾進行政治宣傳教育和文化補習教育,提高民眾的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普遍地興辦國小,使兒童受到了革命教育。蘇區的教育是新民主主義教育形成時期。它包括紅軍教育、幹部教育、農民業餘教育(包括掃盲識字教育)和國小教育,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新型教育體系(見蘇區教育)。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的教育

這個時期中國革命,由土地革命戰爭轉為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的總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抗日根據地是“實行抗戰教育政策,使教育為長期戰爭服務”。陝甘寧邊區及其他各抗日根據地,繼承和發展了蘇區教育的革命傳統,廢除了國民黨統治區奴化的、封建主義的和法西斯主義的教育。建立起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教育。

在延安及其他各抗日根據地,都建立了在職幹部教育制度。高級幹部和文化水平較高的幹部,都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和時事政治,還結合工作學習業務。文化水平低的幹部,補習文化。各抗日根據地,特別是作為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的延安,還大辦各種幹部學校,培養、訓練了大批革命幹部。

同時,各抗日根據地,都廣泛地開展了掃除文盲運動,並且結合中心工作進行民眾(主要是農民)業餘教育,包括政治宣傳教育和文化補習教育,提高民眾的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此外,還普遍地開展國小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後代”。

在抗日戰爭時期,是新民主主義教育大發展和成熟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的教育體系。它包括在職幹部教育、幹部學校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學、師範、衛生學校及其他職業學校)、國小教育和民眾業餘教育(包括掃盲識字教育)。此外,還有軍隊教育(見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教育)。

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的教育

這時期黨的總路線、總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解放戰爭就是要“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1946年,解放區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消滅封建剝削。動員廣大農民參加解放戰爭,積極發展生產,支援前線。這時期解放區各項工作,都服從總路線、總任務,並且為它服務。教育工作也適應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和解放區建設的需要,並且為之服務。

這一時期,各解放區繼承和發揚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新民主主義的教育的革命傳統,繼續堅持在職幹部教育、興辦幹部學校教育,舉辦中等教育。發展國小教育和民眾業餘教育。所不同的是政治教育以解放戰爭、土地改革為主要內容。新建立的解放區,如東北解放區,則是對舊有學校進行改造,中學以上的學校,以政治教育為主,改造師生的思想,然後動員學生參加解放軍或根據地的建設工作。對國小教育的改造,主要是改造教師思想,廢除舊教材,採用解放區自編的新教材。

此外,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由於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革命形勢和任務跟著有所轉變,有些解放區的教育為適應這種變化,就開始向著新型正規化的方向發展。例如1948年秋,東北地區已接近全部解放,生產建設、支援戰爭已成為東北解放區的中心任務。為此,東北解放區就從長遠著想,改變了中學的方針任務,把以政治教育為主的短期政治訓練性質的學校,改為以文化教育為主,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正規化學校。同時,為適應當時的迫切需要,還舉辦各種短期學習班。華北解放區的中學進行了同樣的轉變。還有其他一些解放區甚至更早地開始了這一轉變。這就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人民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見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1949~1952)的教育

這是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的教育轉變的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這個綱領規定的文化教育政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上述規定: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新中國“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特別要借鑑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其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革命鬥爭與建設服務”。“老解放區教育,首先是中國小教育,現在應以鞏固與提高為主,條件許可時,可適應民眾需要做某些發展。鞏固與提高的關鍵是適當解決師資和教材問題。”“新解放區教育工作的關鍵是爭取團結、改造知識分子……堅決執行維持原有學校,逐步作可能與必要的改善的方針。新區學校安頓以後的主要工作,是有效地在師生中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使他們逐步建立革命人生觀。“會上還擬定了創辦中國人民大學實施計畫,草擬了工農速成中學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

建國初期,根據《共同綱領》規定的文化教育政策和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規定的教育方針開展的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從帝國主義者手裡收回教育主權;妥善地接收了全國新解放區的舊有學校;基本上肅清了隱藏在教育界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壞分子;發展了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事業。1952年比1949年冬小學生增加101%,中等學校學生增加142.2%,高等學校學生增加69%。職工業餘學校入學人數已達302萬人,農民業餘學校入學人數約2400餘萬人,冬學達5000萬人。少數民族教育也有發展,近8000名學生在民族學院學習。新中國頭 3年教育事業的發展,已遠遠地超過了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20年的成就。

同時,對舊有學校教育進行初步的改革。主要有:所有學校都向工農勞動民眾開門;取消了國民黨政府在學校中的法西斯管理制度和對學生的特務統治,建立了革命的學生組織;在課程改革方面,取消了國民黨政府所設立的公民、黨義等課目,中等以上學校設立革命的政治課,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理論教育和時事政策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肅清奴化的、封建主義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五愛”教育,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教材改革方面著手編輯中國小政治常識、語文、歷史、地理等文科新教材;並且以蘇聯教科書為樣本改編理科教科書。在教師和學生中進行思想改造,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他們的生活;高等院校進行了院系調整工作;制訂和發布了幼稚園、國小、中學的暫行規程(草案),提出了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建國初期,以老解放區教育經驗為基礎所實施的新民主主義教育,為後來建設社會主義教育打下了基礎。

新民主主義教育特徵

新民主主義教育除具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三大基本因素之外,還具有如下特徵:

①新民主主義教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上的領導。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方針、政策和制度,都是按照黨的總方針具體制訂的。中等以上學校都建立了黨組織,按照當時黨章的規定,對學校行政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負有監督和保證的責任。

②新民主主義教育是以共產主義的思想為指針

新民主主義教育是以共產主義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針,但又區別於社會主義教育

共產主義的思想指明了中國的社會革命的方向:第一步、第一階段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然後,再使之發展到第二階段,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社會。與此相應地也指明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到社會主義時期是由新民主主義教育發展成為社會主義教育。新民主主義教育由於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緣故,就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並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但又不能把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和社會主義的教育混為一談。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是反映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和經濟的,後者是反映社會主義的政治和經濟的。新民主主義教育,雖然還不是社會主義的,但仍應當努力在工人階級中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並適當地有步驟地用社會主義教育農民及其他民眾。處理好上述關係,才能保證新民主主義教育在共產主義的思想指導下健康地向前發展,並在進入社會主義時期,順利地發展為社會主義的教育。

③正確處理教育和政治、經濟的關係

1941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了文化(包括教育在內)和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係。“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新民主主義的歷史實踐,證明了這個基本觀點的正確性。毛澤東為黨制訂的各個階段的教育方針任務,也都是為當時的革命戰爭和階級鬥爭服務的。如培養了大批的革命幹部為革命戰爭、階級鬥爭和根據地的建設工作服務;提高廣大民眾的政治和文化水平,引導他們自覺地積極地參加革命戰爭和階級鬥爭,自覺地積極地從事生產建設,支援革命戰爭等等。早在1933年毛澤東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一文中就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民眾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這對於發展國民經濟同樣有極大的重要性。”1942年他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議上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根據地廣泛地開展了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克服了困難。歷史事實證明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工作,為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發展服務作出了貢獻。

④教育改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根據地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和經濟,隨著相應地進行了文化教育的偉大變革,廢除了奴化的、封建主義的和法西斯主義的文化教育,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新教育。這是中國教育的根本變革。隨著這種變革,制訂新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改革了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創立成為新民主主義的教育體系,即在職幹部教育、幹部學校教育、中等教育、國小教育、農民業餘教育及軍隊教育。

⑤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不忽視文化教育

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由於革命鬥爭迫切需要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掌握革命理論、政策和策略,用以指導革命運動;同時,根據地的幹部學校,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幹部學校,招收的學員大都是從舊社會來的帶有舊思想的知識分子,要把他們培養成為革命幹部,必須以政治教育為中心,轉變他們的思想。所以黨對在職幹部理論和政治教育十分重視,並注意克服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而對文化低的幹部,則首先學習文化,然後再學習理論。對中國小也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但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科學知識水平為主。同時,又適當地寓思想政治教育於文化課教學之中。對民眾(主要是農民),由於絕大多數是文盲,所以強調進行掃盲識字教育,同時也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發揮他們參加革命戰爭和階級鬥爭以及根據地生產建設的積極性與自覺性。根據地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初發軔於紅軍。毛澤東在1929年寫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提出了建立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糾正黨內錯誤思想。隨後紅軍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就推廣到根據地的幹部教育和民眾教育中去。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⑥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早在1934年毛澤東制訂的蘇維埃的教育方針中,就包括“教育與勞動聯繫起來”這條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原則。到抗日戰爭時期,繼承和發展了蘇區這一優良傳統。抗日根據地的學校實行“一面學習,一面生產”,師生既用腦勞動,又用手勞動。馬克思主義認為,這“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9~537頁)。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根據地的實踐也證明了這種一面學習、一面生產的方法,既增加了根據地的社會財富,具有經濟意義,又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⑦正確處理幹部教育和國民教育的關係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整個新民主主義教育體系中,幹部教育(包括在職幹部教育和幹部學校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國民教育放在第二位。這是因為“一切工作包括國民教育工作在內,都要經過幹部去做。”“政治路線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過幹部教育,培訓了數以二百幾十萬計的革命幹部。他們不僅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骨幹力量,而且後來又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中流砥柱。歷史證明了,當時把幹部教育放在第一位的決定,是一個戰略決策,具有深遠的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在當時的國民教育中,又是成人教育第一,兒童教育第二。這是因為當時農村中的成人,是革命戰爭與生產任務的首要擔負者,他們提高一步,革命戰爭與生產即可提高一步,對他們的教育較之兒童教育,更有迫切性。

⑧正確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係

1944年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文教工作者會議上發表《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的演說中指出:“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規的國小、中學,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規的村學、讀報組和識字組。不但要有新式學校,而且要利用舊的村塾加以改造。”在這條方針的指引下,解放區國小、農民業餘教育、掃盲運動,就如雨後春筍,蓬蓬勃勃地發展了起來。正規國小、中心國小,由於條件比較好,著重於提高,不正規的民辦學校,由於條件較差,著重於普及。兩者兼顧,可以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既可打開普及的局面,又可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⑨發揮公辦與民辦國民教育事業的兩個積極性

根據地辦國民教育,既發揮了政府辦學的積極性,又發揮民眾辦學的積極性。說明根據地的教育事業,既是政府的事業,又是民眾的事業。陝甘寧邊區初期國小都是公辦,發展不普遍。後來,依革命形勢發展,國小除公辦之外,又允許民辦或民辦公助。掃除文盲,是發動民眾自己教育自己,以民教民。在教育事業中走民眾路線,照民眾的需要與自願原則辦學,使民眾教育得到廣泛發展。

⑩是在糾正左和右的錯誤傾向中發展起來的

土地革命時期,中央蘇區由於執行王明路線的錯誤方針,曾經一度把新民主主義教育和共產主義教育混為一談,硬搬蘇聯學校教育模式,使教育工作發生了偏差。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的幹部教育又犯過教條主義錯誤。另一方面,陝甘寧邊區的教育曾一度發生過舊型正規化的傾向,照搬國民黨地區中學的規章制度,強調國小正規化。後經整風運動克服了教條主義,樹立理論聯繫實際的實事求是的學風,糾正了舊型正規化的右傾錯誤,使解放區教育沿著正確軌道蓬勃地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