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斯里蘭卡是印度半島南端印度洋中的一個島國,北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為印度洋東西方海上交通必經之地。面積65610平方公里。人口1580萬(1985)。僧伽羅人占72%,泰米爾人占20.5%,摩爾人占 6.7%,柏格人和馬來人占 0.8%。僧伽羅語為官方語言,泰米爾語為民族語言,社會上層通用英語。居民67.3%信奉佛教,17.6%信奉印度教,7.9%信奉基督教,7.1%信奉伊斯蘭教。首都科倫坡。早期移民 斯里蘭卡有兩千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來自南亞次大陸北部的雅利安移民約在公元前 6世紀來到蘭卡島,先在沿海地區落腳,然後沿河流向內地遷移,建立若干沿河村落並種植水稻。移民中最強大的是僧伽羅人。這一名稱後來成了所有移民的共同名稱。雅利安移民的政治制度是婆羅門式的。在南印度種姓制度影響下,逐漸形成斯里蘭卡獨特的種姓制度,構成了僧伽羅村社制度的基礎。
僧伽羅王朝時期 約在公元前5世紀,維闍耶建立僧伽羅王朝(又稱維闍耶王朝)。公元前377年,維闍耶的曾外孫槃陀迦阿巴耶奪得王位,建都阿努拉達普拉。他修建水庫池塘,開創了僧伽羅水利文明。公元前250年前後,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來島上弘揚佛教,受到王家的歡迎。至公元前 2世紀左右僧伽羅人放棄原有的婆羅門教信仰,接受了佛教。(見彩圖) 公元前205年,南印度朱羅貴族埃拉臘顛覆了僧伽羅王朝,統治達44年之久。公元前 161年,魯呼納地方一位王子杜多迦摩尼率兵打敗埃拉臘,統一了國家。公元前 103年,南印度再次入侵。國內干戈擾攘,內訌不止。公元59年,一宮庭守門人篡奪王位,結束了維闍耶王朝的統治。
蘭巴建納王朝 公元65年,蘭巴建納家庭的伐沙巴奪得政權,建立第一蘭巴建納王朝。統治階級重視水利,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311年佛牙傳入,進一步加強了佛教的統治地位。433年,南印度潘地亞人入侵。在抵抗外患的鬥爭中摩利耶家族勢力漸強,達都舍那於459年建立摩利耶王朝。在水利灌溉、建築工程及繪畫藝術方面都取得偉大成就。後來,干戈又起,蘭巴建納和摩利耶家族輪番執掌權柄。684年摩那梵摩在南印度帕拉瓦人支持下建立第二蘭巴建納王朝。778年前後,北方省人民開展抗稅鬥爭,遭到鎮壓。此後直至1017年第二蘭巴建納王朝解體,僧伽羅王族經常介入南印度潘地亞人、帕拉瓦人和朱羅人之間的鬥爭,來自南印度的入侵和報復性襲擊時有發生。833~843年潘地亞人來攻,索得賠款而去。862年舍那二世出兵南印度,洗劫馬杜賴。947年朱羅人把蘭卡島一部分地區併入朱羅帝國版圖,1017年推翻蘭巴建納王朝。
波隆納魯瓦王朝 1055年僧伽羅王族維闍耶巴忽在魯呼納稱王,1070年收復阿努拉達普拉,統一了國家。為避開外患,都城遷至波隆納魯瓦,史稱波隆納魯瓦王朝。1153年羅闍羅多地方的波羅迦羅摩巴忽奪得王位稱一世,平定割據,開始了島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大規模修建水庫池塘,推動了農業的發展,獲得“東方穀倉”的美譽。文學、造型藝術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波羅迦羅摩巴忽一世曾出兵緬甸,進攻南印度的潘地亞人。波羅迦羅摩巴忽一世以後,政權落入羯陵伽人手中。政局混亂,生產荒廢,人民生活陷入困境。1214年馬來人摩伽率軍登入,結束了波隆納魯瓦王朝的統治。 三國時期 1232年僧伽羅族的維闍耶巴忽三世(1232~1236在位)平定馬來人,取得佛牙,在檀巴德尼亞建立檀巴德尼亞王朝。僧伽羅王族採取偏安政策,都城一再南遷。北部水利系統遭到破壞,土地荒廢,生產衰退。王權所及不出京城。國家進入衰微時期。不時有外族入侵。14世紀初,來自南印度的泰米爾人占領島的北部,建立賈夫納王朝,從此蘭卡島分成南北兩個不同民族、語言和宗教的地區。
1335年科提人之小弗盧·維闍巴建立甘波羅王朝,在此前後,馬拉雅蘭人血統的僧伽羅人在西部沿海建立羅依伽摩王國。全國呈三足鼎立之勢。
1411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攜禮晉見羅依伽摩的國王維羅·阿羅吉濕婆羅。遭國王敵視,雙方發生衝突。國王被俘後,解往中國。次年中國明廷釋放國王及家屬,另立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為王,開始了科提王朝的歷史。1450年波羅迦羅摩巴忽一度征服賈夫納,使該島獲得政治上的統一。
殖民統治時期 1505年,一支葡萄牙艦隊侵入科倫坡港。1518年葡人修築炮台並獲貿易特許。1521年科提的三個王子殺父割據,建立科提、悉達伐迦和羅依迦摩三個王國。葡萄牙人藉機利用矛盾,逐漸取得對沿海地區的控制。侵略者掠奪肉桂、大象和胡椒,脅迫和誘騙當地人改信天主教。占領區內的蘭卡人民為驅逐侵略者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1519年兩萬多人包圍科倫坡炮台達 7個月之久。悉達伐迦國王摩耶杜恩及其子羅闍辛哈堅持與葡軍作戰,重創敵軍。1559年穆勒利亞一戰給侵略者以毀滅性打擊。這期間,康提是反抗侵略鬥爭的基地。康提王國建於1474年。1582年羅闍辛哈將其併入悉達伐迦。在這裡僧伽羅人利用山區有利地形開展游擊戰爭。1591年葡軍攻入康提,扶植傀儡國王。不久維摩羅·達摩蘇里亞登基,宣布獨立。1594年率眾打敗葡軍的進攻。1619年,葡萄牙殖民軍征服賈夫納。1638年,葡軍血洗康提。但隨後即遭僧伽羅軍民的沉重打擊,幾乎全軍覆沒。由於力量單薄,康提王早在1602年就開始尋求另一個海上強國荷蘭的幫助。1612年荷蘭人獲得廣泛的貿易特權,但卻不願提供實際援助。
1638年荷蘭人從葡萄牙手裡相繼奪取巴提卡洛亞和亭可馬里並與康提簽訂不平等條約。1652年,康提軍民在羅闍辛哈二世率領下對葡軍發起進攻,收復了大片領土並準備攻占科倫坡。荷蘭人出面阻止,提出由荷軍進攻科倫坡,破城後再把科倫坡交給康提軍隊。1656年科倫坡葡軍投降,但荷蘭人以種種藉口拒不履行諾言。1658年荷蘭人完全取代葡萄牙人,占領了所有沿海地區。荷蘭人利用當地傳統社會結構和種姓制度對蘭卡島進行統治。大批肉桂、大象被低價或無償運到歐洲或開羅市場謀取暴利。殖民當局還利用稅收進行無情搜刮,制訂法律對當地人民進行鎮壓。同時,基督教會也大肆進行改教活動。
1734年、1760年肉桂工人兩次舉行暴動。1736年康提王宣布對荷作戰。1765年荷軍攻入康提,遭到有力抵抗後,被迫退出,與康提議和,向康提納貢。1766年荷蘭人迫使康提簽訂條約,規定荷人占有沿海地區,獨立對外貿易。1798年英國宣布蘭卡為“王冠殖民地”。1802年英法亞眠條約(1802)規定蘭卡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英國人來到後,抗英起義曾席捲全島。1803年殖民軍攻入康提。在馬哈韋利河岸康提軍民與敵血戰,英軍慘敗。1811年和1815年英國人趁康提內訌之機,兩次收買大封建主、最後征服全島。
殖民主義者踐踏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削弱封建主的特權也引起封建頭人的反抗。1817年10月烏瓦省發生抗英起義,得到廣泛同情和支持。鬥爭堅持10個月之久。1848年抗英浪潮再起,殖民當局實行軍法統治。
殖民當局在全島實行統一的司法和行政管理。經濟體制也進行了全面改革。英國資本大量流入,控制了主要經濟命脈。斯里蘭卡成了大英帝國的農產品和其他原料基地。英國殖民主義者對蘭卡的掠奪方式是開闢種植園,強征農民的土地,迫使他們到種植園做工。1830~1870年間咖啡種植一度取得成功。後因葉病,遂轉向經營茶園、橡膠園和椰子園。當地人不願背井離鄉到種植園勞動。種植園主從南印度招來大批泰米爾契約勞工。這就是無國籍印度人或稱"印度泰米爾人"問題的由來。開闢種植園破壞了原有的封建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逐漸使蘭卡變成缺乏製造業,出口茶葉、橡膠、椰子,進口糧食和成品的典型殖民地經濟,現代化種植園與封建性小農經濟並存。基督教代替了佛教的統治地位,英語成了行政和教學用語。
走向獨立 封建性小農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一部分封建主開始向種植業等行業投資。民族資產階級出現在政治舞台上。19世紀末期開始的佛教復興運動喚起了民族覺悟。1915年殖民當局在僧伽羅人和摩爾人之間挑起衝突並進行鎮壓,激起當地人的強烈反對。1919年前後,錫蘭國民大會等政黨成立。19世紀50年代提出的憲法改革要求在這時更加強烈。罷工浪潮此起彼伏。1920年碼頭工人舉行罷工。1923年鐵路工人舉行罷工。1927年,英國政府派多諾莫爾勳爵為首的委員會就憲法改革進行調查。1931年公布的憲法規定,舉行普選,設立有立法和行政權力的國家院和部長會議。實際上是在不損害英帝國統治和利益的前提下,用當地人協助統治當地人。實權仍掌握在英國總督手中,英國人還利用代表制問題加劇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上層人物之間的摩擦,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1934~1935年接踵而來的瘧疾和旱災使當地人民生活更加貧困。1939年中央省和烏瓦省茶園工人掀起罷工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蘭卡島所處的戰略地位,殖民當局向當地改良主義的領導人做出讓步。1942年後,部長會議逐漸向責任內閣過渡。1944年,在當地人要求下,英國又指定索爾茲伯里憲法委員會進行憲法改革。翌年發表的憲法草案規定給予當地人內部自治,國防、外交仍由英國負責,總督握有“非常權力”。作為盟軍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所在地和給養補給地,錫蘭經濟受到刺激,發展較迅速,國內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擺脫殖民統治的要求更加強烈。1946年錫蘭國民大會和僧伽羅大會合併,成立統一國民黨,工人運動高漲,罷工不斷發生。在總的戰略撤退形勢下,英國終於於1947年同意錫蘭作為自治領而獨立。同年 9月進行首次議會大選,統一國民黨獲勝組閣,原在殖民政府充任要職的S.森那納亞克擔任政府總理。1948年2月4日錫蘭正式獨立。
獨立後的斯里蘭卡 獨立後組成兩院制議會,實行總理制。總督代表英王,為國家元首。然而森那納亞克的統一國民黨政府仍然執行殖民時期的內外政策,主張“有秩序和保守的進步”,對外親近西方,依靠英國;對內維護大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忽視本國文化。殖民地經濟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廣大人民民眾,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沮喪和失望情緒日益強烈,群情激憤,人心思變。
1956年舉行的第 3屆議會大選中,以斯里蘭卡自由黨為主體的人民聯合陣線得到包括佛教比丘、鄉村教師、傳統醫生以及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的廣泛支持,擊敗連續兩次執政的統一國民黨,獲勝組閣。S.W.R. D.班達拉奈克就任總理兼國防和外交部長。班達拉奈克政府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與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1957年 2月同中國建交。對內收回英國在島上的海、空軍基地,著手清除殖民主義殘餘;將科倫坡港及銀行、運輸業收歸國有;頒布有利農業生產的《稻田法》,努力發展民族經濟;恢復和發展傳統文化,重視佛教,使國家開始走上真正獨立自主的道路。但這期間僧伽羅佛教民族主義和泰米爾地方民族主義都有抬頭,兩族關係緊張。1959年班達拉奈克遇刺身亡。以班達拉奈克夫人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為總理的自由黨政府繼續執行班達拉奈克的政策,對外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提出宣布印度洋為和平區的主張;對內加速實行國有化政策,發展民族經濟。但經濟繼續惡化,國營工商業蕭條,民族問題加深,政局不穩。1962年發生未遂政變,政府宣布緊急狀態。1964年12月,自由黨副領袖等14名議員與反對黨一起投不信任票,政府倒台。
1965年統一國民黨再次執政,鼓勵私營企業的發展,增加糧食生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仍為通貨膨脹和失業所困擾。1970年,自由黨與蘭卡平等社會黨和斯里蘭卡共產黨組成聯合陣線,大選獲勝。班達拉奈克夫人再次組閣。由於積重難返,大選中的允諾難以兌現,引起了失業青年和其他青年的不滿。1971年 4月發生由人民陣線發動的武裝判亂,政府宣布緊急狀態。
1972年5月22日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斯里蘭卡為自由、獨立和主權的共和國,改行一院制議會。憲法規定給佛教以最優先的地位,並正式規定僧伽羅語為唯一的官方語言,另外在70年代中期,政府在教育等方面實行有利於僧伽羅人的政策,再次引起泰米爾人的不滿。泰米爾人政黨聯邦黨、泰米爾大會黨和錫蘭工人大會等組成泰米爾聯合陣線,後改名泰米爾聯合解放陣線,繼而提出分立口號。
聯合陣線政府進行了土地改革,推行國有化政策,使國家資本在主要經濟部門中占主導地位,工業有一定發展。但由於殖民地經濟殘留下來的問題以及政策上的失誤,經濟發展遲緩,物價上漲,失業更加嚴重。1975年10月政府在國有化政策上發生分歧,蘭卡平等社會黨被趕出政府。1977年2月斯里蘭卡共產黨“退出”聯合陣線。自由黨內也不斷有人辭職、倒戈,政府處境困難。1977年議會大選前夕,統一國民党進行了改組,宣布將改變以往的某些政策,接過中、小資產階級的一些口號。大選結果統一國民黨獲勝,由J.R.賈亞瓦德納擔任總理。1978年2月起賈亞瓦德納任總統。1978年8月16日,議會通過新憲法,改國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廢除總理制,改行總統制。統一國民黨政府奉行獨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對內實行自由化經濟,國民經濟有較大發展。1980年 6月舉行地區發展委員會選舉,在全國組成24個地區發展委員會,以便下放行政權力,有效地協調指導開發,給地方以一定的自治權。選舉結果統一國民黨掌握18個委員會,泰米爾聯合解放陣線控制了北方省和東方省 6個委員會。(見彩圖) 1982年10月賈亞瓦德納在總統選舉中獲勝,1983年2月4日再次就任總統。繼續推行自由競爭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發展較快。但由於缺乏資金,以及通貨膨脹和民族問題的影響,經濟面臨許多困難。
1983年7月23日,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在北部城市賈夫納襲擊政府軍一支車隊,打死13名官兵,引起斯里蘭卡25年來最嚴重的民族騷亂。議會通過關於取締泰米爾猛虎組織及其他類似組織的法案。1984年 6月議會頒布緊急狀態法,對泰米爾恐怖主義活動進行嚴厲鎮壓。猛虎組織採取對抗方針,局勢進一步惡化。
斯里蘭卡和印度之間在泰米爾人問題上存在較大的分歧。1985年賈亞瓦德納總統訪印,就此問題同拉·甘地交換了意見。1987年 7月29日斯、印雙方簽署了一項旨在結束斯里蘭卡長達4年之久種族衝突的和平協定。協定規定,泰米爾武裝分子同政府軍停火併交出武器,斯政府釋放在押的泰米爾人,泰米爾人聚居的北方省和東方省合併,成立單一的省理事會,實行自治。協定簽訂的第二天,印度軍隊進駐斯里蘭卡,監督協定條款的實施。10月20日印軍攻占泰米爾武裝分子盤踞的賈夫納城。“猛虎組織”從此一蹶不振。當時,印度駐斯里蘭卡維持和平部隊有 5.2萬人。此後,斯里蘭卡內亂趨於緩和。1988年 5月30日印度國防部長同斯里蘭卡政府磋商後決定,印度於6月7日開始從斯里蘭卡撤走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