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體驗。
專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凶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託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分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症候群”。
關於進化心理學的解釋,心理分析學的看法,新生嬰兒會與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以最大化周邊成人讓他至少能生存(或成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綜合徵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是角色認同防衛機制的重要範例。
人是可以被馴養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臨床表現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這四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診斷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會經歷以下四大曆程:
1.恐懼
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2.害怕
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3.同情
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4.幫助
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治療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最好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治療斯德哥爾摩首先要幫助受害者認識自己,發展受害者的個人潛能。幫助受害者建立積極的心態,不輕易屈服於現實。了解加害人的軟肋伺機發起自衛性反擊。建立限制加害人作惡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