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阿聯、阿拉伯、敘利亞、土耳其、其它國家各地。
危害特點
成蟲和若蟲刺吸嫩葉、嫩莖及穗部汁液。莖葉被害後,出現黃褐色斑點,嚴重時葉片捲曲,嫩莖凋萎,影響生長,減產減收。
寄主特點
麥類、稻作、大豆、玉米、穀子、麻類、甜菜、苜蓿、楊、柳、高粱、菜豆、綠豆、蠶豆、豌豆、茼蒿、甘藍、黃花菜、蔥、洋蔥、白菜、赤豆、芝麻、棉花、菸草、山楂、蘋果、桃、梨、刺山楂、野芝麻、天仙子、梅、楊莓、草莓、黃芩、飛簾及其他森林和觀賞植物等。
特徵描述
成蟲體長8一13.5mm,寬約6mm,橢圓形,黃褐或紫色,密被白絨毛和黑色小刻點;觸角黑白相間;喙細長,緊貼於頭部腹面。小盾片末端鈍而光滑,黃白色。小盾片近三角形,末端鈍而光滑,黃白色。前翅革片紅褐色,膜片黃褐色,透明,超過腹部末端。胸腹部的腹面淡褐色,散布零星小黑點,足黃褐色,腿節和脛節密布黑色刻點。卵粒圓筒形,初產淺黃色,後灰黃色,卵殼有網紋,生白色短絨毛。卵排列整齊,成塊。
若蟲形態和色澤與成蟲相同,略圓,腹部每節背面中央和兩側都有黑色斑。
生物特性
斑須蝽每年發生1~3代,以成蟲在植物根際、枯枝落葉下、樹皮裂縫中或屋檐底下等隱蔽處越冬。在黃淮流域第一代發生於4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發生於6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三代發生於7月中旬一直到翌年6月上旬。後期世代重疊現象明顯。
成蟲多將卵產在植物上部葉片正面或花蕾或果實的包片上,呈多行整齊排列。初孵若蟲群集危害,2齡後擴散危害。成蟲及若蟲有惡臭,均喜群集於作物幼嫩部分和穗部吸食汁液,自春至秋繼續危害。
防治方法
斑須蝽不是旱糧作物重要害蟲,一般不需採取特定防治措施,可在防治其他害蟲時予以兼治。若異常發生,可專門防治。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蟲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
4、育苗移栽,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的混合藥。
5、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蟲的重要措施。
6、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殺蟲的藥土,
7、合理密植,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
8、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或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不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採取“測土配方”技術,科學施肥,增施磷鉀肥;重施基肥、有機肥,有利於減輕蟲害。
9、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化學防治
20%滅多威乳油1500倍液。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5%百事達乳油1000倍液
2.5%敵殺死乳油1000倍液
2.5%魚藤酮乳油1000倍液
2.5%功夫乳油1000倍液
5%銳勁特懸浮劑2000—3000倍液
25%阿克泰乳劑6000—8000倍液
48%樂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
18.1%富銳乳油2000—2500倍液
4.5%高淨乳油2000—3000倍液
3%米樂爾顆粒劑1千克/畝.穴施
0.05%異羊角水劑1000—3000倍液
3.5%銳丹乳油1000—2000倍液
40%馬拉硫磷1000倍液
18%殺蟲雙1000倍液
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
半翅目(一)
半翅目(Hemiptera),也叫異翅目。此類昆蟲俗稱蝽或椿象,由於很多種能分泌揮發性臭液,因而又叫放屁蟲、臭蟲、臭板蟲。 |